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成德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7-50
郁达夫南洋时期的艺术散文为其政论杂文的锋芒及三十年代游记成就所掩 ,不大为研究者注意。这些散文可分为记游、记事、记人三类 ,三类散文贯穿着一个“以抗战为中心”的共同主题 ,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 ,是其整个散文创作中极富思想性的部分 ;在艺术上 ,也由早期的主观抒情趋向于客观的写实。其创作的量虽少 ,但仍有值得注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脩龙恩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郁达夫的散文成就并不在他的小说之下,而且可以与他时代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冰心等人相媲美。特别是他的游记散文,名篇佳作,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笔者读了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感到印象颇深,写下了这篇印象记。一较高层次的认识价值。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突破了“写自然就专写自然”的局限,“处处不忘自我”,“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记写自然风物中,往往或隐、或显、或 相似文献
3.
刘炳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1)
玛拉沁夫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蒙古族作家。他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是电影文学、报告文学,他都有建树,都有力作。虽“文革”时期中断创作,但到了新时期,他又有新的探索,新的成果,其中,散文创作尤甚。“文革”前十七年,玛拉沁夫同志的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只是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散文。这些作品,由于题材的新颖,草原、森林气息的浓郁,以及文笔的明丽流亮,受到了广大散文读者的喜爱和创作界的好评。在“文革”前,谁要观赏蒙古草原的散文,他就不能不读玛拉沁夫的作品,谁想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创作成就,他就不能不提到玛拉沁夫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徐景熙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6,(1)
知青题材连续剧创作漫评徐景熙1995年初,两部知青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和《年轮》问世,分别成为观赏热点。年中,荧屏上又推出一部知青题材的连续剧《遭遇昨天》,同样颇受关注。文艺理论应该更多地瞩目于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应该重视作品的艺术精神和读者(观... 相似文献
5.
王淑枝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88-89
乌热尔图是鄂温克族的第一位作家 ,他创作了真正属于鄂温克人的文学作品。 80年代初 ,他的《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以下简称《恳求》、《公鹿》、《篝火》) ,连续三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连中三元 ,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实属罕见 ,成为 80年代初的文坛佳话 ,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乌热尔图的这些作品 ,以其奇异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民族特质、奇特的民族风俗 ,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读者。而近期的《丛林幽幽》、《你让我顺水漂流》等作品 ,既保持了乌热尔图小说的一贯风格 ,又突出体现了他在创作美… 相似文献
6.
王家伦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4)
在活跃于当今文坛上的中青年作家中,李国文可谓是善于深入思考,勇于探索和发现,有才华,有个性,成绩斐然的一个.他以处女作《改选》步入文坛,同时也因此致祸——作品成了“毒草”,作者成了“右派”——不得不告别文坛.此后二十多年,李国文再没能唱出自己的心声.一九七六年,金风吹散了笼罩在中国上空的乌云,遭遇坎坷、备尝酸辛的文艺战士李国文,经历了创作生涯的长期沉默之后,勃然奋起,带着二十多年来丰富的生活积累,怀着一颗崇高、热诚、敏锐的心,重返文坛,写出了短篇小说《月食》、《车到分水岭》、《波折》、《空谷幽兰》、《雪,默默地落》、《缝隙》、《妹妹的生日》、《秋后热》和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一批新作,为新时期的文苑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其中《月食》 相似文献
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19-123
<正>朱鸿是中国当代影响不小的散文作家。自大学时代起,朱鸿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终以散文名世。多年来,朱鸿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作品数百篇,出版散文集十八部,并有一百余篇散文入选全国各种图书版本。他的散文还屡获殊荣,其中《西部心情》一书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图书大奖,《大德之旅》一篇获第二届老舍散文奖,《关中是中国的院子》一书获首届陕西图书奖。骄人的创作实绩奠定了朱鸿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不仅如此,其作品在大学学子中也有着相当高的传阅度和感染力,在文学日益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刘贵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贾祥伦的学术新著《中国散文美学发凡》出版后,褒扬之声不绝于耳,最近该书又荣获山东省写作协会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化大赛首届新书奖。它对中国散文美学研究的新拓展的确是令人赞叹的。《中国散文美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的新拓展首先表现在思维方式、学术思想方面,作者突破了以前散文美学研究领域机械、线性的思维方式,以灵活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散文美学系统。他把散文当成一个运动着的过程,生活、作家、作品、读者等要素互相激发、互相限制形成了散文活动的圆周,《发凡》的第一章简笔梳理了… 相似文献
9.
杨亮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105-109,118
袁桷在散文风格上对欧阳修文风的继承代表了元代延祜之后审美风向的转换。他的散文风格表现出平易自然、含蓄典雅、优游不迫而又不失笔锋犀利的特点。此后,以袁桷等南士为主倡导的文风逐渐在元代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他实际上是虞集、黄滑、欧阳玄等人的先导,因而袁桷在元代散文创作中无疑具有重要影响,这同时也说明了元代散文的走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10.
熊元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6-38
唐双宁具有艺术家和金融家的双重气质,其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和人生智慧的升华,也是他对文化力量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作者自己的"通道"之路。他的散文既有对时弊的针砭,也有对理想的渴望,渗透了他感时伤怀的见识和智慧,是政治家的散文;在剖析事物时既能透过事物的正面看到反面,也能透过事物的反面看到正面,是思想家的散文;不但对家乡的山水满怀深情,而且对贫穷地区的人民也有深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是孝子的散文。 相似文献
11.
陈继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李准同志是一位带着浓郁的乡土芳香步上文坛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家。对新的世界、新的思想、新的人物的满腔热情,清新隽永的文笔,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形成了的他创作的可贵风格;而严格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则是他认真探求、努力遵循的创作道路(然而,这条路太曲折、太艰苦了,其中作家不无教训)。为了正确理解李准创作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王荔蕻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89-91
延安大学校友陈行之先生,因其长篇小说《危险的移动》、《当青春成为往事》的出版而跻身于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列。他是用深邃的思想与独特叙事来展示飞翔姿态的作家,理应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秦兆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1979—1997年之间,苏州做文创作空前繁荣。其创作取向有三:乡土文化底蕴的发掘和张扬,世生众相的扫视,哲理的思索。苏州散文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娱悦大众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苏州这一阶段的散文创作,与历史传统认同较多,新变的艺术趋向不甚显著,有震慑力和全国影响的作品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王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1 新疆,早以“丝绸之路”的腹心地段著名于世,它曾是中原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交关荟萃之地;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十三个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于此。每个民族,都有他诞生、发展的历史,而在其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语言特点,必然使他们拥有本民族自己创造和传承的、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艺术。“没有文学艺术,一个民族,乃至于全人类是难以生存和继续的。”文学艺术即是该民族存在的一个明 相似文献
15.
奚佩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当代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一大批文情并茂的优秀散文作品在文苑中竞相开放,争芳斗妍,万紫千红。一大批优秀散文作家象群星一样灿烂夺目。杨朔的散文便是散文园地中开放着的一朵闪烁着奇光异彩的鲜花,杨朔便是这群星中光采照人的一颗。杨朔的散文在这个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林烨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8-20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将基督教文化融入散文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深远。她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博爱、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此外,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写作手法都受到基督教文化全面的渗透和影响,保留有鲜明的基督教和《圣经》印记,可以说其散文创作已与基督教文化完美地结合。 相似文献
17.
18.
于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总结了石评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就 ,进一步剖析了作为一个感性女作家 ,她散文中所展示的丰富醇美的情感世界 ,并由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而使她的散文呈现出清冷凄美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韩健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秦牧、杨朔、刘白羽的散文,都曾在当代文坛上发生过不小的影响。随着星移斗转,质文变异,当今读者已把他们的作品视为共和国年轻时期散文创作的高峰弃置在新时期文学浪潮后面了。其实,今天的不少散文乃至小说中,仍鲜明而执拗地显现出他们的遗传基因。秦牧从容潇洒的谈吐,杨朔幽秀绵邈的诗意,刘白羽昂扬奔放的旋律,不仅构筑了一个色彩绚丽、音响美妙的艺术世界,而且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创作和欣赏心理。因此,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重新步入这个散文天地中仰视俯察,聆听他们献给新生祖国热烈恋歌的多重奏,进而比较三位作家在思维方式、美学追求及艺术表现诸方面的共性与个性,从中获得一些借鉴与感悟,是颇具价值也饶有兴味的。 相似文献
20.
一、踏进文坛的思考 1980年春天,张一弓的名字随着《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的问世引起了人们的瞩目。在此以前,他是一位新闻记者和热烈的文学爱好者。虽在二十年前曾发表过小说,但不被人称道,并且因小说落了个“为右派母亲唱赞歌”的罪名,不再向文坛的高处攀登。“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