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堂的来历     
<正> 享堂位于我省东部边境,地处民和县北部,在湟水与大通河汇流处。东临大通河,与甘肃省兰州市洪固区接壤;南界湟水,同民和县府所在地上川口镇相望;西近史纳,扼老鸦峡之咽喉;北依阿拉古山麓,成为浩门峡的屏障,古今皆为军事、交通要地,素有“青海门户”之称。  相似文献   

2.
<正> 加快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快青海城市化的进程。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素有“青海门户”之称。全县共有4个镇,25个乡,总面积为1890.82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土、藏等14个民族的33万人口。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地理位置、市场和经济发展等情况看,我们认为,应当撤县建市,以利于青海省及民和周围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论土族“纳顿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人口约 2 0万左右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区。由于土族受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汉藏文化影响较深 ,其宗教信仰为佛教、萨满教、道教 ,也不细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 ,常在同一场合请不同的宗教人员进行佛事活动。在建筑、节日、生活习俗上也表现出博采众长以丰富自身的特色。笔者所做“纳顿”节调查所在地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区五大堡三川 ,即官亭 (上川 )、中川、峡口 (下川 )。此地区位于黄河北岸 ,地势北高南低 ,四周环山 ,海拔在 176 0— 185 0米 ,是省内海…  相似文献   

4.
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汉族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西宁周围的东部农业区和一些半农半牧区。这个地区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乐都、民和、大通、互助、贵德、门源、化隆、循化和同仁等县市。青海汉语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小方言区:(一)西宁话: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门源、贵德(指贵德“巧话”)和化隆;(二)乐都话:包括乐都和民和;(三)循化话(即甘肃临夏话,俗称“河州话”):包括循化、  相似文献   

5.
我在拙文《甲绒与牦牛羌》中指出甲绒乃汉牦牛芜之裔,是以牦牛为图腾的民族。自那以后,收到不少学者来信,其中一些提出疑问:或言牦牛羌乃彝之先民;或言嘉良——甲绒(Gyarong或Tiarldow)本白狗羌等,我均在拙稿《甲绒续考》及复信中答复了。但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好些学人据卫聚贤、马长寿等人的考察记叙,指出甲绒的图腾应  相似文献   

6.
羌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和绵阳市的北川县,是目前国内羌族的主要聚居区;近年来在贵州的石阡县和江口县,也发现有近千人的羌族居民。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羌族的研究,四川省民族学会于1990年11月17日(农历年十月初一日)传统的羌历年之际,与理汶茂北四县庆祝羌历年暨  相似文献   

7.
<正> 古代河西是民族杂居之地,羌、匈奴、汉族是其中主要民族。汉魏以降,北方各民族奋起参预政治,介入北方社会事务。适应这一形势,这三个民族也在河西地域中积极探索本民族的命运之路。这种探索活动,也就是它们历史作用的主要方面。一首先是羌族。汉代人讲“河西斗绝,在羌胡中”,又讲“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说明它是河西最主要的民族。魏晋以后,河西羌的命运不景气。当关陇羌赫然建立起后秦时,它只能在河西割据政权的夹  相似文献   

8.
(一)叶尔羌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更确切些说,是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尔汗的后裔萨亦德汗于1514年创建的一个政权。汗国的疆域包括我国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及其邻接的一些地区,首都设在叶尔羌(今莎车县)。1680年准噶尔汗国统一天山南北,叶尔羌汗国进入其版图。叶尔羌汗国时期,是新疆各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汗国的统  相似文献   

9.
<正> 一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古代,羌、汉、鲜卑、吐蕃、蒙古、回等民族共同开发青海,创造了青海的文明。今天的青海省,445万多人口中,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2%。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的98%。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青海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离开了对民族问题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不可能正确了解青海的历史,也不可能正确认识青海的现实,更不可  相似文献   

10.
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乡村妇女生活中的一种珍贵而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念唱嘛呢经是当地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业,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情趣及道德取向、精神信仰等。嘛呢经与民和当地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同时也是研究该地区民众(主要指妇女)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女性文化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东汉对羌族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隔绝羌胡获得成功之后,在沉重打击了匈奴军事气焰的同时,也引发了汉朝同西羌的正面冲突。因之,在西汉时期就爆发大规模的羌汉战争。西汉政府在取得对羌战争的胜利后,设金城属国以处置内徙、降附的羌民。这一统治方式,对保障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长期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东汉建立后,一方面,大批羌民聚居于东汉边郡境内,受东汉政府的直接统治,另一方面,塞外羌人部落仍判服不常,并煽诱内附芜人反抗东汉政府。这一时期,羌族已发展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且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羌汉关系在西北民族关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处理羌族事务成为关乎国家治乱兴衰的头等大事。因此,对羌政策成为东汉西北民族政策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护羌校尉领护西羌 以河湟为中心的西羌地区,是羌人活动的根本之地,因此保证这一地区的稳定,是保证东汉西北边郡安定的关健。东汉初,隗嚣割据陇右,联络西羌豪酋,对抗东汉政府。隗嚣灭亡后,西羌豪酋并未屈服,“先零与诸种勾结,复寇金城、陇西”,严重威胁东汉西北地区的安定。建武十年(34),东汉政府派来歙率盖延、刘尚与马援等进击西羌于金城、大规模羌汉战争爆发。从建武十年至十三年(34—37),来歙,马援等先后平定了金城、陇西的先  相似文献   

12.
开展西南民族研究的必要性 四川、西藏、贵州、广西、云南五省(区)是位居我国西南边疆的多民族地区,有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崩龙、独龙、基诺、苗、布依、侗、水、仡佬、壮、瑶、仫佬、毛难、京、土家、满、蒙古、回等三十四个少数民族,以及正在识别的若干民族,人口约三千五百万,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他们的语言分属两大语系四个语族,即: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与之相适应,西南民族历史上也可分为四大族群,即:氐羌族群、百越族群、苗蛮族群和云南濮人族群。属于藏缅语族即氐羌族群的  相似文献   

13.
学人风采     
<正>陈玮,男,藏族,1959年12月出生,青海省大通县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法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玮教授1982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1982年至1984年在青海省教育厅教材处工作,1984年至1987年在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读研究生。2011年取得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藏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玉树州委党校副校长(挂职),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校(院)长。现为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  相似文献   

14.
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属古代东胡系统的民族 ,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起源于大兴安岭 ,后南徙辽东为慕容鲜卑。后因慕容鲜卑中吐谷浑与慕容★不和 ,率部西迁 ,由阴山到今甘肃临夏一带 ,继而在今甘肃、青海境内氐羌故地建立政权。随着吐谷浑国的强盛、衰落、灭亡 ,逐渐吸收融合周围民族 ,在明代演变成土族。土族民间文化不仅绚丽多彩、异彩纷呈 ,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承袭其先祖文化的结果 ,而且也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与羌、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的结果。一土族民间文化中多重宗教信仰 (包括萨满教、…  相似文献   

15.
古代滇人留下的光辉灿烂、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并非部分学者认为的那样,是越人或氐羌民族先民创造的,而是以云南古代濮人(即莫-孟人)为主,并有较多氐羌和部分百越族系参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杨成立  杨成凯 《天府新论》2022,(6):封二-封三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古史中有“禹生西羌”的传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羌族在夏朝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殷商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羌”的大量记载。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羌人创造了灿烂的羌文化,而《刷勒日》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刷勒日》于2015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之瑰宝。  相似文献   

17.
杨东晨 《阴山学刊》2008,21(2):60-65,75
中国历史以重庆(原四川)巫山猿人为开端,其中的炎帝神农时代(共八代)已形成庞大部落集团,分迁四方。西方的土著和炎帝裔氏族交错相处后,尊奉姜姓炎帝为祖先。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后,逐渐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吸收部分东方土著人)的华夏民族集团,定都于中原,称四边的土著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民族集团。黄帝的五代孙鲧及其子禹生于石纽、兴盛于嵩山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商周时期氐、羌成为西戎民族集团的主要成分,氏族一直定居农耕,分布于今甘肃东部;羌族原为定居农耕部族,在商代由半耕半牧转为畜牧为生,分布于今甘肃洮河流域以西至青海省东部,后向西方及南方迁徙。至秦献公后。羌族的部分人又迁入今四川嘉陵江上游与岷江流域,秦汉形成白马羌等种落。羌民亦称黄帝后裔禹为祖先,羌族也成为汉朝的属民。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青年社科基金会资助、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穆赤·云登嘉措主编的《青海少数民族》一书,最近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青海自古是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很早以前就有羌、鲜卑、氐、党项等与各兄弟民族有渊源关系的古老民族在此活动,从而使青海从历史上就成为各民族冲突、交融的历史大舞台和各民族文化形成的渊薮。就整体而言,青海的少数民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藏族、回族、蒙古族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不仅青海各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使青海有些民族与其母体相比较还呈现出一些特点。本书研究总结了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整体民族的研究,同时还勾勒出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的方方面面,为其他学科和其他地区的民族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9.
川西高原六江流域地区有民族走廊之称,分布着藏、彝、羌等几十个少数民族和族群,这一地区也是汉藏、藏彝交接边界;也是历史上羌、氐、戎等民族活动频繁的地域。近十多年来,多种原因促使该地区的语言生态平衡被打破,该地区零星分布的被称为“地脚话”的民族语言,相当一部分正在衰变,走向濒危或即将消亡。抢录和保存这一地区的民族濒危语言和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正> 王遇(约435——约504年)作为北魏时期最杰出的羌族建筑家,却一直为后世所忽略。本文依据零星文献文物资料,试对王遇作一粗浅探索,(女占)举数端,聊示一斑。一、王遇的族别姓名《魏书·阉官传》记:王遇“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冯翊为今陕西铜川地区,古属关中。汉以后,北魏以前,关中已为杂胡部族集中地。羌族人关始于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西晋的江统曾作《徒戎论》云:“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戎狄为泛称,实应包括匈奴、羯、氐、羌等诸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