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李维贵我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道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2.
改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农村、城市的经济改革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波澜,把一个个新的课题提到人们面前。经济改革引起了人们新的哲学思考,同样引起了人们对许多道德问题的新思考。 (一)经济与道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制约、影响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态度,并反过来促进或阻碍经济关系和整个生产方式的前进。  相似文献   

3.
科学思维的对象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物的方法;历史思维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是认识人的方法.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从自然界认识中所得出的一般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概念、规律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以科学思维去涵盖甚至代替历史思维,导致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活动中的简单化、机械论倾向.生活世界虽然是整个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更是由人的实践所创造的新质世界,适用于整个世界的一般概念和规律对它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应当以实践论为基础,以表达生活世界内容的范畴和规律为框架.建立一个新的历史认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秦兴仲 《齐鲁学刊》2008,4(3):83-86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冲突与不和谐。要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大力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6.
跨世纪的美德教育——《中国传统美德与跨世纪青年》出版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悠岁月里,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认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了内涵深邃的传统美德。为了对青年一代和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天津...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它以认识本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包括知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的一般途径、方法为研究对象;并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以自己的对象特点同其它科学相区别。正确揭示认识论的对象,是确定认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前提。人类生活在世界上,一天也离不开认识。一方面,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要结成一定的关系,而只有认识了社会,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8.
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截止目前共进行了七次教育课程改革。道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和有道德的人,课程内容划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自然生活六个领域。韩国道德教育改革应适应21世纪新的社会变化,用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来解决社会上的道德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10.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方针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这就既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见诸文字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主要是论述经济、环境、生态诸方面。然而,仅仅是这些还是不全面的。在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里,应当包括人、社会的道德状况、道德环境这一因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道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改造自然的步伐加快,自然环境也在加速改变,但…  相似文献   

11.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能不能提倡共产主义道德?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如果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超越了历史阶段”,是“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必然造成破坏客观经济规律,否定按劳分配,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等严重后果。因此得出结论说,现在只能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而不应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现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其他同志。(一) 为了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道德,以及它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如政治、法律等观念和制度,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蜕化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的极大关注。本文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便得到认识上的深化。 (一) 人的道德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具有相关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所反映的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同生产力不同,生产力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经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同人的个体发展联  相似文献   

14.
<正> 施耐庵等在创作《水浒传》中,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指导思想的,往往与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儒教纲常相抵触。对此一点,过去研究者似注意不够。这里试作些分析,请方家指正。一所谓“伦理”,是一种道德意识,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以条理、规范,使人们的思想、言行符合一定的道理,遵守一定的准则。所谓伦理思想,就是关于人伦道德的观点和主张。伦理思想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土壤。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伦理思想是关系到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进行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什么是主体意识?它是人们对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的地位、作用、趋向、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人的主体意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向前发展,而社会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三十多年来,封建道德的幽灵始终在中国大地上游荡。它的流毒极大地压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其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实践范畴提升到第一的和基本原则的地位,使之成为主导性的和创造性的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解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说明认识和改造人自身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使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存在与思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生产方式、分工、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等范畴,都获得了科学的规定,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婚姻、道德与社会等级:基于分工的社会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道德与社会秩序涉及由微观到宏观的整个人类生活。今天,人类在这些方面正在经 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演变。婚姻契约的不稳定性趋强、道德约束力减弱、社会等级秩序刚性化与全球化。 我们必须要弄清的是,这些演化是否存在着必然性?其现象相互之间是否又存在着内生联系?作者认为, 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基础力量是社会分工。由分工扩大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仅是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 基础,而且还将引起婚姻、道德、社会等级秩序等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状态与结构的整体演化。通过解释分 工,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到分工与社会演化之间存在的一些基础性的内生联系,通过分析这些联系,则可 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引起一些重大社会现象历史变迁的基础力量。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社会演化的必 然性与局限性的认识,改善社会管理,提高制度安排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政治与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会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是政治伦理架构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最终目的是让人在通晓明白了天地人生的普遍法则之后,自觉自动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处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天与人相互为用,不可分离,而天、人的运动进化和天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遵循同一的法则,那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人与天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近的。人为了表现自身、发展自身和完善自身,当然需要对天地自然进行认识、作用和征服。但是,这样的活动要以不破坏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限度,即人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后果不能危及人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如果人一味地对天征服和索取,就有可能破坏天地自然正常的运动变化,长此下去,人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人在对天作用和改造的同时也要对其关心和养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得对人自身提出各种要求,使人成为一个既有道德理想,又有知识学问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天地人生的进化发展遵循同一的道,而同一的道在天地自然万事万物以及社会人伦生活日用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道”的这种各个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理”。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