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韵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形式.和韵之风的盛行,标志着诗歌社会功能的转交,使得押韵由一种高难度的技术要求,演变成最具操作性的方便法门.古典诗歌发展到晚期,作诗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作韵".在和韵这种创作模式中,人们满足于对典范的追幕,对传统与权威的认同,严重束缚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剖析和韵诗盛行的原因及创作心理,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之后古典诗歌的创作状况.  相似文献   

2.
周甲辰 《社科纵横》2007,22(7):100-102
前人对"韵"这一范畴本质的把握都是值得商榷的。"韵"的本来意义是声音的和谐之美,引申开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的核心内涵就是生命的律动。  相似文献   

3.
任多伦 《创新》2012,6(3):9-16,126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从创新思想到目标的实现存在于各个环节,参与各环节的人以层级分明、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整体性强于个体的思想为出发点,所以创新就必须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和分工协作,没有分工协作就缺少创新的系统性,而组织在分工协作的运行规则则是一种制度的支撑,而制度的支撑则是一个社会文化精神的体现。概括地讲,文化创新主要解决创新的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思想力),组织创新解决创新方案的执行效率(执行力),制度创新解决创新行为的常规化和持续化(持续力),三者互为支持系统又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互为牵连、互相促进的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4.
论编辑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婧 《学术交流》2004,(7):150-152
编辑工作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编辑创新思维不是偶然的灵感迸发,它需要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快捷的信息做基础;需要职业责任感、事业心等人文精神做支撑;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广交朋友、沟通信息,捕捉创新思维源泉。创新思维是可以培养的: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养成严谨的办事作风、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经常换位思考等方法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卢春妹  冯达成 《创新》2007,1(4):43-46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合理的创新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6.
"韵"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秦观词从感物、言情两方面体现了"韵"味:得之于内、虚处入神的空灵之韵;重在感发、意在含蓄的清灵之韵。然而秦观词"韵"尚有"无力蔷薇"之不足,与李清照词进行对比论析,可资更好地认识"韵"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华 《唐都学刊》2004,20(5):154-157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其个性心理中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望、拼搏意志、坚毅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等特质。通过学科的优化、课程的合理综合,创造有利于创新学习的环境,才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心理特质、发挥个体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创新是当代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社会发展和我国新型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的主导形式 ,它同技术创新相互结合 ,共同满足着当代社会发展的全面需要和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动力基础。社会创新研究是对于中国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前沿型课题 ,应纳入多学科的研究视野 ,并在探索中使之学科化和使学科创新化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科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创新是由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运用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对社会现象包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独特的具有超越性质的理性加工,并将这种理性加工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财富的科学探索活动.社会科学创新具有新颖性、独特性、超越性三个显著特点,其中超越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科学创新对于确保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提高人的创造素质、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钱驰宇 《生存》2020,(3):0049-0050
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一个综合评测,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英语写作教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写作教学进行创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牛海蓉 《唐都学刊》2004,20(4):58-60
长期以来 ,学界的普遍观点是把张九龄诗歌创作定位在初唐时期 ,其实不然。张九龄诗歌“兴象”的创造反映了盛唐人所特有的审美情趣 ,其山水诗和怀人诗更能充分体现出这种“兴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万历年间的“倒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居正作为彪炳史册的大政治家、改革家,被誉为"救时宰相",其卒后却受到了清算."倒张运动"的发生是神宗、阁臣及众多官员一起推动的结果."倒张运动"使得张居正推行的改革被否定、叫停,使明朝失去一次重振的机会;运动结束后并未出现一段时间内政局稳定、政令通畅的局面,而是变得更加混乱,朝臣问的门户分化渐趋明显.明朝开始逐步陷入纷乱的党派纷争泥潭中,从而标志着明朝的丧钟已经敲响.  相似文献   

13.
明朝张居正时代应对欧力东渐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居正时代是明代中欧关系的重要转折时期.面对不断东来的欧洲势力,张居正当局在外贸制度、欧侨管理、沿海防务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调整,初步呈现创新制度、增加税收、增进了解、促进发展之效果,迈出了前近代早期中国融入世界新秩序的可贵一步.但这些应对举措大多集中在经贸层面,生发于漳州、澳门、广州等局部地区,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规划,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终极目的,对中国社会之转型推动作用有限.明朝专制政体的内在缺陷,明人对欧势力的忽略轻视,乃是导致这一时期应对不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苟小泉 《唐都学刊》2006,22(1):68-72
张载哲学中的本体呈现思想是在整体的联结、神妙的组合中呈现的。从实现过程看,“太虚”、“道”、“性”、“心”不可分辨地融合为一个需要直觉、体悟的把握的“一”。这个“一”的呈现,是“气化”、“神化”、“感通”和“大心”的结果。“尽性”与“体物”、“成化”是同一呈现方式。本体呈现的状态是一种澄澈之“明”,即“诚明”,在人类社会之中,其本体呈现于“玉成”。其意义在于:让我们回归到最高的本体、价值、明觉之源,使我们能够穿透经验世界的黑暗而走向“澄(诚)明”,并有助于未来的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窦春蕾 《唐都学刊》2003,19(3):55-58
张养浩不仅是元代文坛高官显宦作家群的重要代表,也是元代曲界致力于散曲创作并有别集传世的极少数曲家之一。因此,结合他的生平际遇、事迹行状,选择从文化视角对其散曲进行解读,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开创性的作家.她的小说艺术特色极为鲜明,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其现代性特质,从对小人物"不飞扬"命运的传奇书写到对情节意象性的表达,从对"不彻底"的平民精神的解读到对国人心理特征的刻画等,貌似规避宏大社会主题,实际上表达了对平凡人性的恢弘考量.  相似文献   

17.
房锐 《唐都学刊》2006,22(2):1-4
陈光崇先生在《唐史所见张建章其人》一文中,对晚唐著名官僚张建章的生平事迹、著述情况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对前人的一些说法亦作了必要的补正。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陈先生的论文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北梦琐言》的记事与成书时间,《旧唐书》中关于张建与《北梦琐言》中张建章的关系等略有疏失。在钩稽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张建章墓志所记载的事迹,对其论文中的说法进行辨析,订正了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8.
姜国柱 《唐都学刊》2006,22(1):63-67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一物两体与动必有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仁政德治与渐变改革等,既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奠基性,又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合理性。因而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其以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于展东 《唐都学刊》2011,27(2):59-63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中特别拈出"张籍王建体",他所说的"张籍王建体"是以张籍、王建二人在乐府诗创作方面所表现出的共性特点、所取得的成就为出发点的。对张籍、王建诗歌进行全面考察,就可发现张籍、王建在近体诗创作上也呈现出平易浅近、尚实尚俗的共性特点。张籍、王建之所以并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乐府之外其他诗体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和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