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缓解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困难,为县乡经济发展注入应有的活力,提高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财政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会泽县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现状,就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基础理念上。具体表现在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和谐、以及拉近农村与城市的发展距离的科学发展观念。对于经济社会,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政府财政发挥领导作用。本文通过三个层面进行全面解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并提出政府财政改革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3.
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有之责。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的相互配合、分工才能完成。本文围绕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面临财政保障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相应的财政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际操作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吕宁 《管理科学文摘》2011,(32):163-164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财政体制改革取向,新安县财政局转变理财思路,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走从经济到财政、财政反哺经济的发展道路,强化公共服务型财政职能,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通过创新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创新财政支出保障机制、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新安县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财政国家是拥有现代财政制度和合意财政能力的国家,是以现代财政制度为切入点建立起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国家。现代财政制度应该包括现代税收制度、现代预算制度、税收法定和明晰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本文构建了一个"比斯利"式政治代理模型,通过该模型来阐述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国家的构成要件及其逻辑关系。模型分析表明,税收能力、预算能力、税收法定和健康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将有效促进居民福利的提升。文章还对中国分税制之后的财政制度建设根据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在税收能力、预算能力、税收法定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几个方面面临重要考验。  相似文献   

6.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主体的经济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的途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发展的目标模式,其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是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经济行为。它体现为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筹集财政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低成本公共财政绩效问题研究,对于强化宏观调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以最低的发展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农能力严重虚弱,几乎成为普遍现实。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县乡财政的严重困难。而形成县乡财政严重困难的根本原因,多在体制性或政策性方面,并非短期内容易消除的。因此,增强县乡财政的支农能力具有艰难性,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应做5方面的调整。即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中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强监督,优化调整政府支农方式;从战略上培育县乡政府的支农能力,逐步明晰各级政府财政支农的事权。  相似文献   

8.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财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和任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必然成为财政理论学界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邱积敏 《决策》2010,(9):68-69
财政工作有两大目标,一个是公共服务的目标,所有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另外一个目标就是追求资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财政分权、政府治理结构与县级财政解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2000~2005年间县级面板数据,从财政自给能力角度出发,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在促进我国县级财政解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财政收支分权在县级财政解困中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财政收入分权水平提高有助于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实现县级财政解困;财政支出分权水平提高则会显著加剧县级财政困难程度。2002年所得税分享制度改革以来,财政收支分权的不对称性作用明显减弱。另外,近年来我国推行的政府治理结构改革,包括撤乡并镇改革和省直管县体制创新,在增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和改善财政状况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省直管县体制创新反而不利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包括金盾工程、金保工程等一大批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保证我市国民经济日常运行、增强政府行政能力、改善公共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工程管理体系,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可以有效合理控制投资项目成本费用和建设资金,提高我国政府信息化工程的经济效益,确保我国政府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沈殿英 《经营管理者》2013,(28):140-140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转轨时期,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和非规范性。并且由于我国历史原因造成的财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研究国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财政体制虽经多次改革,但传统财政体系内部存在的种种弊端却积重难返,导致大量政府债务的累积,使得实施公共财政依然困难重重。本文从吃饭财政这一角度人手,审视我国吃饭财政状况,探讨公共部门形成政府债务的机制和途径,以及如何实现由传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这对于我国财政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财政的公共性演进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本文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体制的演进过程的分析,尝试探析财政公共性的发展,并对财政“公共性”与实践相适应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揭示强调财政公共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于,指导政府坚持财政公共性的价值选择,以财政公共性为财政理念进行财政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八省,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西部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使民族地区在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的同时,获得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角度,用历史与实证的方法,结合区域统筹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税取消后昆明市近郊县面临的财政问题,如何提升该地区财政自生能力,成为必须关注的课题.通过对昆明近郊富民、晋宁、禄劝三县进行的调研,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即转移支付阶段,自生能力形成阶段、自生能力保持和提升阶段,解读提升近郊县财政自生能力的步骤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罗艳  蒋团标  陈平 《领导科学》2012,(26):17-21
政府财政能力的含义十分丰富,对其进行评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过运用多层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财政汲取能力、财政支出水平和财政支出效益这三个方面因素对政府财政能力的影响,对中国1 5个副省级城市的政府财政能力进行分析和归类,并对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1 5个副省级城市之间的政府财政能力存在着非均衡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因子始终是政府财政能力的主导影响因素,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是由多重因子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过去乃至现在,人们很少论及政府财政能力这一概念.在评价一个地区财政状况时,常是依据该地区财政收入的多寡作出这样判断:对收入多者,日其财力雄厚;对收入少者,则日其财力薄弱.这里所谈的"财力"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并非我们所要讨论的政府财政能力之全部.本文从市县政府财政能力的内涵及市县政府财政能力的评价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以弥补人们对财政能力认识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财政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及共生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全面地回顾、审视和分析财政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在财政信息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关注的业务问题不同,采用的信息技术不同,开发使用的信息系统不同。本文阐述了财政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论及其共生观,分析了在财政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及其共生观基础上的财政信息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