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投降书规定日本政府“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波  相似文献   

2.
上海日本人居留民战后遣送政策的实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祖恩 《社会科学》2004,(12):91-101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从构筑长远的中日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图报复,以德报怨的对日方针,这与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表的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精神一脉相承,日本侨民的遣送政策以此为基调。本文以战后遣送上海日本侨民为中心,探究中国国民政府实施的对日俘、日侨遣送政策的实相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管建强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23-137,208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而且对钓鱼岛进行了适度有效的管辖。日本趁中日甲午战争之际窃取中国钓鱼岛的行为,不构成先占,是非法的、无效的。二战期间,日本由于发动侵略战争而承担国家责任。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基础上,同盟国最高司令部作出的第677号指令,限定了日本领土的范围不包括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和钓鱼岛等一切岛屿。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再度重申"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条的立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以及《中日联合声明》,不仅是构成对日本主权限制的基本文件,也是中国享有钓鱼岛主权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95年修订版)第714页写道:“就在波茨坦会议举行期间,1945年7月26日,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通过了一项决议。这就是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因为苏联当时尚未参加对日作战,故没有签字。事后,这项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当时中国政府虽没有参加讨论,但在公告发表之前曾征得了它的同意。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字,所以又成了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关于《波茨坦公告》产生经过的这一段叙述,与该书第一版(1982年)第696页上的论述完全一样,没有修订。早在1982年8月,在北京昌平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  相似文献   

5.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日本窃取台湾是非正义的。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收复失地。通过《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美国、英国承认台湾为中国失地并支持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1945年10月,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是在践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湾省实行有效治理。因中国内战导致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美国为干涉中国内政,借《旧金山和约》,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旧金山和约》改变不了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与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二战中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宣布无条件投降而胜利结束了。日本的失败和投降迄今巳近半个世纪,但史学界对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分析,以就教于史学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也使本国国民成为军国主义的牺牲品。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制定了和平宪法,宣示与军国主义诀别。但是,仅仅5年之后,日本又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重新开始"再军备"进程。战后初期日本"再军备"重新武装的进程与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密切相关,是美国占领政策转变的结果。美国出于称霸全球和反共的需要,对日本的纵容与扶持是战后日本"再军备"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得到彻底清除的军国主义余毒,是日本战后"再军备"以至今日右翼势力猖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德国在1945年的无条件投降是德国重建的起点.经过了三年与苏联的讨价还价之后,美国终于决定另起炉灶,单独建立一个由西方占领区联合起来的联邦制德国.西方占领区的德国人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接受了这个决定.自1948年9月起,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方占领区制定并通过了《基本法》,还成功地举行了第一次大选.文章试图从建国起点、制宪过程和第一次大选三个方面论述联邦德国的建国历程.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我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登上美国密苏里号旗舰,亲历了日本侵略者签署投降书的仪式,随后又登上日本国土走访了十二天。之后,他在以《落日》为题的通讯报道中写道:“细想这十二天的经历,深感日本目前的投降是临时的休战,盟国对日本投降必须严厉公正,以永绝战祸,中国对日尤慎防万一”。透过半个世纪的风尘云雾,我们越发觉得作者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是何等的深邃和透彻。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占琉球,清政府爱莫能助,坐视日本的侵略扩张.1895年,日本窃占钓鱼台列岛,又通过《马关条约》,侵占台湾岛、澎湖列岛等.民国前期,中国知识界对琉球问题鲜少研究,社会大众一般也不知道琉球沦亡的经过及其与中国的宗藩关系.蒋介石早有收复台湾、琉球之志,因实力所限,收复琉球并未上升至国民政府的大政方针.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明确提出收复台湾、澎湖、东北等失地,建议中美在战后共管琉球.为了战后建设一个新中国,胡焕庸等人深感中国必须汲取东部沿海遭到侵略的历史教训,不但要收复台湾,更应将与台湾相连的琉球群岛收归中国版图,来保证中国东部大陆有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他们努力搜集资料,汇编成册,介绍给社会大众,毋忘琉球,提出收复琉球的建议.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书》,中国将收复包括钓鱼台列岛在内的所有失地.因美军攻克整个琉球群岛,中国需与美国交涉,来收复钓鱼台列岛.  相似文献   

12.
一、“贸易立国”政策的确立战后日本经济该走什么路?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有泽广巳、中山伊知郎等二十几名著名经济学家已经在外务省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开始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了。1946年3月大来佐武郎等人完成了报告书《重建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该报告指出:“经过这次大战,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达到了更高的阶段,这必定使战后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使经济交流飞跃发展”。但是,由于资源极端不足,日本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本来就很高,而战败又使日本丧失了大量殖民地,这更加重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战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之实施,探究当今日本军国主义思潮复活之历史原因。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政策,没有根除军国主义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美国干预下,战后初期日本开展的“整肃”和审理战犯工作也不彻底,为日本埋下了军国主义祸根;美国对日本实施扶植政策,使未被根除的军国主义土壤得以滋长和蔓延;成为当今军国主义思潮复活之温床。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上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美国曾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应归还中国。中国的内战行将结束时 ,为了离间中苏关系 ,美国决定撒手台湾 ,任凭中共完成国家的统一。但是 ,由于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 ,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军事介入并干涉中国内政 ,中断了中国统一的进程 ,台湾这个纯属中国内政的问题 ,也就成了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日本战后五十年发展轨迹的基本特征是政治的“低姿态”和经济的“高姿态”。这是日本根据其战败国地位所确定的一种发展战略。天皇晋见麦克阿瑟是政治的“低姿态”的开始,之后,各项民主改革是其继续。日本政府的政治低姿态是服务于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经济的高姿态的。其结果,日本经济在战后第一个十年得以复兴。在之后的两个十年间,日本政府有意识地贯彻这一战略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最近这两个十年间,尽管其间或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但纵观全局,日本历届政府仍基本遵循这一战略。避免同美国正面冲突,在同中国和东盟国家交往中表现低姿态。总之,这一战略促成了日本今天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东京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从1941年12月25日起,香港被日本占领了3年零8个月之久,日本驻港总督部接到训令,准备向盟军投降。按照日本天皇的训令,所有日本军队,都应就地向盟军所属战区将领投降。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是蒋介石,他完全有责任派出军队赴港接受日军投降。  相似文献   

17.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投降”的原则:“这次战争的目标可以列成这样一条简单的公式: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这项给法西斯轴心国指出可悲下场的重要原则,一开始却没有被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所接受,并且围绕着原则的作用问题,战时与战后,一直有着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这就为我们认识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任务和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帷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欧洲笼罩在一片硝烟烈焰之中,直到1943年初,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战略决战仍在继续。1943年1月14日至24日,英、美两国政府首脑在北非卡萨布兰卡会晤,制定了英、美军队1943年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计划。会  相似文献   

18.
蒋李假和谈彻底暴露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幕后指挥下,拒绝接收经国共双方代表商定的《国内和平协定》。据蒋经国4月17日日记中转载的蒋介石日记,内称:“共党对政府代表所提修正条件二十四条款,真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以戏剧为方法:身份的重建与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此前的半个世纪中,日本人以"圣战"、"大东亚共荣圈"等名义,向中国输送了大批移民和军人。日本投降后,约300万日侨日俘从中国回到日本。[1]在后方看似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何使日俘的内心从恐惧猜疑转变为信任感激,并为和平作出贡献,成为中国军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戏剧/表演不仅仅是一种隐喻,也包括对于人类情绪的重建与整合,戏剧思维和戏剧功能对身份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通过不同的创作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很多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战后一代人的迷惘与困惑;也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指出是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与爱情,战后的和平与繁荣也无法弥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