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词并非仅仅作为一种独具审美价值的文学艺术样式而存在,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但需要燕乐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同时还涉及到当时的各种社会风尚习俗,是综合了多种社会风俗而产生的“文学—文化现象”。因此,研究唐宋词,离不开社会文化学的环节与视域 相似文献
2.
刘薇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6):16-18
唐宋词的意象研究一直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年来的意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群体归纳和温庭筠、李清照等个体词人的典型意象研究上 ,尤其是对楼栏、月、禽鸟等大量读者耳熟能详的意象元件的归纳使唐宋词的意象研究逐步走向纵深。 相似文献
3.
唐宋词体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如果将词体作为最基本单元的话,则词体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层:词体、种词体、亚范型词体、范型词体。亚范型词体约有六种:花间体、柳永体、东坡体、美成体、稼轩体、白石体。在六大亚范型词体中,只有三种堪称词体范型:柳永体、东坡体和白石体,分别代表了三种词人和三大词性:市井词人、诗人词人和职业词人以及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职业的工艺化词。 相似文献
5.
对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所起的作用,向来少有人关注。律赋与词体在起源上具有"共时"的互动作用。律赋参与词体体式建构,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能够突破律诗整齐划一的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句式来表情状物。在篇章、结构、布局、作法等方面,律赋为唐宋词尤其是慢词准备了艺术经验。作为科举取士主要手段的律赋写作还为词体提供了生存土壤,进而影响到词人的填词生态、心态与行为。要之,无视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的作用是失之偏颇的。词的体式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律诗与词的关系上,词体是律赋、律诗、骈文、乐府等多种文体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6.
唐宋词内在质素演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词一般模式是:人物+场景—→心绪变化。词从晚唐五代到最终凝定不前的南宋时期,这三个要素是渐有演变的。从文本意义上说,这三个要素的演变,使词能不断地反映时代整体的社会心绪和意趣,并能不断地提供新的审美特质而始终使之处在时代文学发展的最前列,使之最终完成了由娱乐色彩较浓的文学品种向严肃文学过渡、由大众艺术向文人个人抒情艺术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内蕴没、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整体美五个审美要素论析唐宋词名句的构成,探讨名句的审美素质与审美特征,从审美的角度揭示唐宋词名句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唐宋词闺情主题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表达了女性在与男性现实相处关系下的丰富情感体验和特定心理。这类作品中经常出现美丽动人、翠眉长皱、粉泪盈掬、娇慵无力、倚阑远望的女性审美形象,弥漫着哀而不愤、怨而不怒的审美情调。这种审美情调由特定的审美心理构成,既与女性的生存境况所造成的心理以及男性词人的柔弱心态息息相关,同时又是男性词人审美心理的外化和再现。 相似文献
9.
10.
清代出现了大量采选精审的唐宋词选本.就功能和价值而言,这些词选本可导入门之径,其评点可从细节处示人写作技巧,使得唐宋词成为可师法学习的文学经典,许多词选本编选之初即是学词教材;从清人选唐宋词的编撰历程来看,词选作为词学家赖以阐扬词学观念的重要手段,其每个要素都发挥着理论批评功能,很多词话本身就辑自这些词选本,其理论价值明显可见;选家依照一定的词学观念对唐宋词加以编选,对词人进行历史定位,客观上具有构建唐宋词史之功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格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由宋至明,“格”被引入词学批评中并得到承传;二是清代前中期,“格”在词学批评中开始得到广泛运用及理论提升;三是清代后期,“格”在词学批评中得到进一步运用,其理论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阐说。上述历程,标示出“格”作为我国传统词学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由引入、承传到提升、深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其影响力在读者的阅读中彰显,在读者的选择中延伸.本文统计宋金词学视野中有关宋词的传播接受资料,根据统计学原理,确认宋金时期的宋词经典名篇.数据显示,苏轼<念奴娇>、贺铸<青玉案>、秦观<千秋岁>等词影响广泛.名篇中入选与点评、唱和之间的反比存在态势,北宋经典的突出,传唱经典的失落彰显出大众读者和精英读者、时间、物质载体在经典化过程中的功能.名篇风格体制表现出文人化、典雅化的倾向,情感选择方面表现出大众化、世俗化倾向,这是尚雅尚韵的文化传统和尚享乐的时代气候共同参与宋词经典化进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唐圭璋先生先后在朱祖谋《宋词三百首》原编、重编本的基础上编成《宋词三百首笺》和《宋词三百首笺注》,促进了《宋词三百首》的广泛传播。《唐宋词简释》则是对《宋词三百首》选词的补充和完善,其间体例和选词的变化,呈现出唐圭璋先生词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词学理论批评中的词气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清初为古典词气论的凸显期;二、清代中期为古典词气论的相对回落期;三、晚清为古典词气论的兴盛与深化期。上述三个阶段,标示出词气论发展到清代,其论说在曲折行进中呈现出不断承传、拓展、兴盛与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创作主体论,民国时期词论家普遍对辛弃疾胸怀广大、有情性、有恢宏才力予以推扬;二是词作内涵与艺术特征论,民国时期词论家认为辛词充满爱国情怀,不仅有豪放之音,亦见婉约之调;三是苏辛比较论,民国时期词论家在肯定辛苏之词都以感情豪放、境界壮阔著称的同时,也对辛词情感表现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和内在抒写的沉郁给予了充分评述。民国时期词学批评对辛弃疾的论说,从不同视点将人们对辛弃疾的认识进行了充实、深化与完善,为后人更好地把握辛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多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的唐宋词研究表现出宏观的视野和鲜明的学术品格。现代化思潮的涌动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变异,方法热、寻根热和文化热的潮汐,使唐宋词研究产生了多元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方法,新老研究者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彰显出各自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曲论家对“本色”曲论内涵的理解 ,较多集中在戏曲语言的风格上 ,同时也涉及到戏曲的内容 ,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结构等等。认识逐步深入、发展。即对“本色”戏曲语言风格的理解 ,也大体可分为俚俗 ,淡雅 ,化工三种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宋词经典作为历史性的审美存在,是一代代读者选择的结果.根据清代词选、点评及唱和等传播接受宋词的有关资料数据,对清人选择和认同的宋词经典名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客观、科学地揭示文学作品影响力的嬗变轨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姜夔<暗香>、<疏影>等,是清人最喜爱的经典名篇.清人既传承了部分前代的宋词经典,也建构了一些新的宋词经典.清人对宋词经典的择汰,彰显出经典的两大特征:经典名篇的影响力是起伏不定的,变异性大于恒定性;经典既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突破时代文化环境局限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9.
清初词坛,词人如林,词派纷起,一派中兴气象.他们对明词中衰表示不满,认为这是明人一味接受<花间>、<草堂>的结果,但因为文学观念的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各词派在对唐宋词接受问题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他们在同一问题上形成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为清代词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比较优良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论唐宋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苏轼词的"士大夫化"为"切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苏轼词的“士大夫化”为“切口” ,剖析唐宋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蕴涵十分复杂 ,但其主流导向和实用功效却落脚到引领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成为“合格”(既入仕为官 ,又怀有士大夫情志 )的士大夫文人。而苏轼即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文人 ,他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词中又充溢着士大夫情志。故本文重在剖析苏词所表现的士大夫情志中偏重于政治层面的士大夫意识和偏重于生活层面的士大夫情趣 ,以此来映现唐宋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