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媒体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生态,媒介的融合诱发了社会变革,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因而呈现出多种异化与畸变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范畴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通过议程设置重构、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加强网络社交管理、规制政府行为失范、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从而促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得以健康稳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6,(3):109-113
网络自拍作为自媒体时代兴起的一种新鲜事物,不仅是一种积极呈现自我的方式,也是个人用以交流互动、获取关注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网络自拍通过身体符号的传播来搭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展示平台,但女性在网络中对自我形象的塑造最终还是难以摆脱男权话语的束缚,与此同时,"视觉欺骗"也在考验网络社交的真实性。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从心理诉求和传播特质的角度深刻剖析网络自拍,以期有更多创新和多元的想象。  相似文献   

3.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为新闻机构规避了不少舆论风险。社交媒体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改变了原有的话语权格局,新闻机构同样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媒体危机事件增加。在社交媒体上,新闻机构的版权纠纷、社交媒体问题、声誉风险以及经营问题等,都可能成为媒体危机事件的导火索。新闻机构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应急管理降低潜在的舆论风险,维护媒体声誉。  相似文献   

4.
陈萃琳 《理论界》2014,(2):174-176
在校大学生是接受网络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继而在整体上也将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资本、自我呈现、社会支持、社会比较等理论框架出发,探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浅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高校、媒体及相关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对人们参与公民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影响到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但对线下的参与影响仍十分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较普遍,他们更注重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评价较高,但是信任度有限;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以及社交媒体规模对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有着显著影响。这与社交媒介的特性、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以亲友为主的强关系型社交网络资本有关。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对网络集合行为或网络集体行动的一种本土化用语。受"压力维稳"思维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常被"污名化"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阶层分化与利益失衡、利益诉求梗阻、网络表达渲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随着网络公共话题的聚合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走向网下,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公民以网络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参与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失范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吸收协商民主的理论精要,创新治理模式,具体路径包括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疏导。  相似文献   

7.
把场理论引入网络舆论的研究范畴,不仅是对"场"的本质属性认识的更加深化和扩展,也是对目前网络舆论研究单面化和集中化的一种反思和提升,目的在于扩展思路、扩充视野,运用新视角来深化对网络舆论问题的研究。场理论与网络舆论研究两者之间的结合,带来了"网络舆论场"的研究转向,研究内容包括:网络舆论实体因素研究,网络舆论场因素研究,网络舆论总场及子场的研究。网络舆论场的研究,为权威机构的网络舆论控制方式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认真研究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建立官民互动的监督新模式等,探索网络反腐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廉政建设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期我们特别选择了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近7年我国网络反腐时间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我国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一文指出,与网络举报相比,政府在网络曝光以及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挥政府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应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制度化举措,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一文提出一种基于官方网站举报监督与民间网络曝光监督两者融合的网络监督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组成模块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给出了具体实现建议。我们认为,以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认真研究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建立官民互动的监督新模式等,探索网络反腐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廉政建设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期我们特别选择了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近7年我国网络反腐时间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我国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一文指出,与网络举报相比,政府在网络曝光以及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挥政府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应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制度化举措,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一文提出一种基于官方网站举报监督与民间网络曝光监督两者融合的网络监督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组成模块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给出了具体实现建议。我们认为,以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健 《中州学刊》2012,(4):200-203
网络推手是借助网络媒体推广企业产品、品牌和人的一种新兴职业,具有资本性、隐蔽性、组织性、快速传播性、媒体间互动性等特点。它一方面有强化舆论监督、推动公正执法,提升舆论引导、弘扬传统美德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影响司法判决、干扰政府决策及降低社会诚信度等消极影响。因此,规范和引导网络推手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影响,避免其危害,对于保护网络参与者的权益、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认真研究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建立官民互动的监督新模式等,探索网络反腐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廉政建设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期我们特别选择了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近7年我国网络反腐时间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我国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一文指出,与网络举报相比,政府在网络曝光以及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挥政府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应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制度化举措,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一文提出一种基于官方网站举报监督与民间网络曝光监督两者融合的网络监督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组成模块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给出了具体实现建议。我们认为,以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对广州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现状与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当代高校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交化媒介使用行为意愿,信息更新速度、话语表达形式、话题的社交性等是影响其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各高校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工作,但较普遍存在“单打独斗”、被动出招、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舆论的总体向好。基于此,提出“靶心模式”,构建网络评论员、宣传员、意见领袖、网络文明志愿者在内的引导力量共同体,一体化分层分类开展舆论引导。此外,要做好优质内容的生产,创新媒介运用和话语表达,合理动态地设置议题,通过媒介融合开展好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治理是在政府主导下,依据法律法规对"不良信息"运用网络过滤技术进行封堵、查禁,显示出一种维护"底线"式的、事后"矫治"的思路。然而,这种治理方式未能有效清除"不良信息",面对社交媒体、移动通信终端所建构的新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等问题也显得乏力,难以使互联网信息环境有本质上的提升。中国互联网信息治理亟须将全部互联网信息纳入治理的视野内,寻求一种由政府、媒体、公众共同承担责任的治理机制,构建一个严密的互联网信息治理系统,着眼于改善互联网信息传播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4.
近来,伴随着网民聚合于网络平台,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一系列事件表达其态度和倾向时,用以表达这种现象的"网上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也正在得到媒体及社会的认同.由于社会学语境中的collective behavior一般被译为"集合行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而"群体性事件"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暗含负面评价的倾向,因此,"网上群体性事件"则有可能造成对公众借助网络表达舆情的污名.本文通过"群体"概念的辨析,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互动异质性的分析,利益冲突的诱因以及不同传媒手段产生不同社会团体等方面的考量,认为应当赋予网民的这种行为以"网络公众舆论"的称谓才是科学、适当的.  相似文献   

15.
善治逻辑与善治生态是网络舆论治理的两种选择方式。善治逻辑体现网络舆论治理的现实回应,面临同构性问题、对象性问题、关联性问题和转换性问题的思维局限,容易在实践层面陷入"为我型"网络舆论治理框架的束缚。善治生态彰显网络舆论治理的要素关联,克服并超越了善治逻辑的思维局限与实践难题,"伦理—国家"生态、"法律—社会"生态、"道德—公众"生态是其结构形式。由舆论平权向网络赋权转换、由技术统治向资本批判转换、由网络围观向网络公民转换,是基于善治生态的网络舆论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众网络参与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有着自身的政治发展逻辑,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反映出现实中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过程的缺位.尽管公众网络参与是我国目前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参与形式,但它并没有消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冲突.因此,加快互联网立法步伐,明确政府在公众网络参与中的组织引导职责,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解决冲突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互动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互联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所产生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大,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所以必须对网络舆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8.
NGN时代,网络舆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舆论形式:一是具体事件引发的舆论;二是价值观念与信念形成的讨论性的舆论。舆论的情绪色彩浓厚,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的舆论情绪。NGN时代,网络舆论的焦点内容可能主要集中在与国家的基本国策或有关的事件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即为集体与个人意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将持续加强,网络舆论会对民众产生积极与消极两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婚恋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恋爱和婚姻行为,对恋爱和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趋于网络化。社交模式的转变也会作用于恋爱双方以及配偶之间的交往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婚恋观念。网络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容易使人们产生过度依赖,严重影响和减少了恋人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此外,恋爱中的个体过于沉迷网络社交,容易使亲密关系产生分歧和冲突,还会影响人们对于当前婚恋关系的看法。因此,深入考察青年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信息时代下网络社交媒体对青年婚恋观形成的影响,这对于促进青年婚恋工作,推动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集体行为中的新结构要素——网络助燃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经验资料中提炼出网络助燃理论:一方面,网络及其人际传播对集体行为的发生起到组织动员和情绪感染的内部助燃作用,即将集体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资源不断集聚,这是内聚动员过程;另一方面,网络人际传播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为集体行为寻找合理化依据与舆论支持,即外扩动员过程,它影响媒体报道和政府对集体行为的处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载体和舆论的平台在现代大规模的集体行为的发育和扩散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结构性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