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刘忠 《晋阳学刊》2007,1(5):117-120
"五四"时期,人学观念的建立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学观念的倡导为自由主义的中国化营造了必要的社会氛围,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为人学观念的深化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不过,围绕人性抒写和社会改良等问题,自由主义文学在与革命文学展开多次论争之后,也因远离中国革命的社会现实而遭到进步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得不溢出个体信仰层面,承担群体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5):113-119
无论是社会历史演变还是理论逻辑转换,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繁琐的论争过程,也正是透过论争,可以清晰地探析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左翼文艺运动十几年间文学观念的变化。其间,从"建设的"到"怎样地建设"的理论宣言折射出新文化运动发生后的文学观念的心态嬗变;由"艺术的武器到武器的艺术"反映出文学观念的工具论思想的衍生和发展功能嬗变;而作为"为人生"与"为艺术"两派之间的论争,更是集中体现文学观念的形成方式和运作形态的嬗变。三者共同勾连起社会与文学之间双向互动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重建,不能停留于文学主体性和文学价值论的探索,还应当推进到文学本体论的构建上,即:文学本体和人的生命本体相关联,把文学放到人生存发展的根基上,与人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在重建文学本体论的思考中,首要步骤就是使本体论的研究中心从本体回到存在本身,文学作品在言说存在中显示出作家的某种终极关怀,从而使现实本身显示出真正的超验本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降,现代知识谱系的逐渐形成和学科建制的变革使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评价体系逐渐开放和丰富,"政治精英"不再是现代文学执业者惟一的人生理想目标,一部分人自觉地选择了专业化的"文学精英"为人生追求.这种欲为"政治精英"、"文学精英"的精英情结洋溢在整个现代小说理论话语系统之中,在小说功能论、创作主体论和批评论等语域清晰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向仲敏 《天府新论》2006,3(4):22-25
人学思想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人学思想研究疆域非常广泛,在人的起源、人性、人与社会关系、人生目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而成为现代各种人学思潮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一 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可以说内在地包含着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从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向看,是由过去的单纯强调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和对于社会政治的功用价值扩展到肯定文学的审美创造特性和对于主体精神自由解放的价值,即由传统的文学价值论推进到主体精神价值论。 文学观念的这种变革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和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所带来的对人自身的重新发现与肯定相联系的。在文学上,一方面由于作家个性的解放和文学主体性的强化,带来了文学的创新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和整个社会对个体、个性、个人价值的日益重视与肯定相联系,文学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一种理论优先于实践的观念政治论,它在根本上只是达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作为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虽然继承了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政治理想,但却以劳动政治论完成了对西方政治哲学理论优先于实践传统的颠覆和超越,实现了政治哲学的转向,从而开辟了一条通过劳动的解放来追求人的解放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6,(10)
名作家苏童极擅长写短篇小说,但近年来他推出的长篇小说《河岸》和《黄雀记》,直面社会现实的人性现实,洞悉与书写时代生活之变,既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也淬炼了他的文学品性和精神品质,实现了他所寻求的文学思想与艺术创造的现实跳转,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越走越从容自信,越走越坚实宽广。苏童的这种具有"新生"意味的嬗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人文价值,同时更拓展了当代文学烛照社会现实的精神空间,成为新世纪文学发展主潮中的形象缩影。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的文学货色论尽管与政治相关,但本身却无政治性,它是一种关于文学发展、文学批评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在梁实秋看来,文学批评、文艺理论是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事实的阐发,并一直为文学现实所牵引;梁实秋主张文学艺术应该自由发展、独立成长,反对政治体制及各种先在的理论对于文学艺术的侵扰与限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等文学现实现象之间本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梁实秋只执其一端,明显自陷偏颇.但是,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论一直存在着理论过于导引创作的倾向,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梁实秋的文学货色论事实上反而具有了某种纠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关键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换,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即"文学反映"被"文学创造",继而又被"文学生产"所取代.这一变化并非无足轻重,在它背后隐含着文学观念变革和文学研究范式变更.创造论张扬主体性,鼓吹创作自由,强调文学自律,以主体地位的绝对优先来抗拒现实束缚;生产论则把文学活动置于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的总体过程中,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考察,并努力揭示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体制、生产机制的密切关联,强调文学生产的他律性.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研究范式和两套理论话语,两者间有着相互抵牾的不相容性.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知识分子真切地感到自己已从被改造对象转而成为改革的主体,看到了自由言说、施展才华的机遇,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文学创造论一时间成为知识分子张扬自我的豪言壮语,成为文艺学界压倒性的主导性话语.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权力格局,打破了文学场域的自主性,文学本身已不由自主地沦为商品,成为他律的产物,知识分子也日益被边缘化.文学生产论取代文学创造论,实际上正是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日渐丧失文化权力的现实处境,无可奈何地接受操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人学发展史上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即从决定论的"异化"劳动的人学逻辑到创造论的"现实的个人"之人学逻辑."现实的个人"为科学的人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走向"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睿 《江汉论坛》2003,(3):96-100
"纯文学"意识的确立在现代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和调整综合三个阶段,对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批判是其一以贯之的目的,但纯文学思潮在不同阶段仍然显示了对于审美和文学理想的不同理解.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纯文学思潮最终把自己的文学追求定位于"审美乌托邦",既坚持了文学相对于现实功利的独立性,也保证了文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精神追求的严肃性.纯文学思潮丰富了现代创作关于文学的理解,也促进了创作的繁荣,但由于理论的缺陷和时代的限制,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仍然是一种不完善和未完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史上 ,曾经出现过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写本质”论。“写本质”论者称 ,“写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艺术方法 ,只有“写本质”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虽然“写本质”论不无产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但是作为一种思潮 ,它也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终结。从哲学的层面看 ,“写本质”论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文学艺术作品要真正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就应当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地”研究和描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学理论历史悠久,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来看,主要是模仿论、表现论和形式论三种理论的形成、嬗变和交替。19世纪的形式论和20世纪的形式论是一致的,对于文学审美特征和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特异性的关注和探索,对于文学自身独立性的充分肯定,两个世纪的形式论是共同的。因此,20世纪西方形式论是19世纪西方形式论的沿革,19世纪西方形式论是20世纪西方形式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后"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界开始引介与接受"后学"思潮,完成了一个理论观念的相遇、选择、接受、借鉴以及应用影响的过程.但在"‘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并没有放弃理论对话的努力,更没有遗忘理论建构的责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系统整理和消化当代西方文论的新现象、新思潮、新发展、新趋势,并有效地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相联系,以增强中国文论的生命力,这仍然是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思想的变革有规律可循。社会政局的变化和作家的人文心态是隋唐文学思想变革的基础。文学艺术家只有置身于社会变动的洪流中,承传和把握纯真的人文心态及心灵的契合点,才能确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才能提高创作的实践性品格。从嬗变的角度审视隋唐文学思想演变的轨迹与特点,对当代文学创作,以及促进新文学思潮的形成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观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方向与大趋势,人性和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人性和谐"的推定基于对"人性"与"和谐"的理解.它的价值诉求是人性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内容建构着力于人性诸方方面的合理化协调,基本特点是人性系统诸要素的和衷共济,最高表现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性和谐在理论上的可能是有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指导、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矛盾观的理论基础和人自身丰富内容的主体依据;人性和谐在实践上的必要是它与社会和谐及环境和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以现实破解从精神出发的观念论哲学之谜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共识。破解的核心在于观念论哲学中作为注释的现实被提升哲学之思的原则,成为一个具有优先性、基础性的概念。沿着这一道路,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刺激,施蒂纳、赫斯与马克思分别表达了三种现实观:内在的个体现实、伦理的社会现实、自然和劳动的社会现实。它们具有不同的理论支点:无、自由的伦理精神、自然和劳动。由此,它们都是从现实出发的现实观,却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性已经蕴含在它们之间的批评与反批评之中。其根本在于,在突破观念论哲学之路,施蒂纳和赫斯深陷观念论哲学之中,而马克思走出了这种哲学。而只有走出观念论哲学,对观念论哲学之谜的破解才能成功,真正的现实观才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