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社会调查的翔实数据 ,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的现状及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及参与状况。慈善事业在中国社会正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 ,但总体上还十分落后 ,其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地方慈善组织的影响力有限 ,慈善资源调动能力差 ,全社会尚未形成自觉和浓厚的慈善意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出于对我国当代慈善事业落后的历史反思和寻求敉平当前分配差距的“第三条道路”,慈善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慈善文化主要包涵观念、制度、行为三个相辅相成、共生共进的层面,具有心理平衡、认识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经济发展四大功能,我国应通过公正评价慈善行为、教化养成慈善观念、营造整体慈善氛围来引导人们共同参与慈善事业,在慈善活动中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严峻挑战,而慈善意识是慈善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而要实现慈善事业的成功转型其前提就是要实现慈善意识的转变。现代慈善意识强调责任、平等互助、自主自愿和不求功利以及正确感恩意识。尽快实现这种转型以促进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东利  邵龙宝 《兰州学刊》2011,(11):49-52,109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本身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慈善文化不无关系。发展慈善事业需要"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亟须慈善文化的建设。现代中国慈善文化存在着诸多困境,诸如官办慈善色彩浓厚、公民慈善理念匮乏、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富伦理缺失等。笔者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渊源、社会观念等等层面做了原因探析。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民间化转型和壮大,民间组织参与震后重建,更显示了中国民问慈善事业的力量.但理性地看,由于现代慈善事业被看作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与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慈善事业还处在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发展的转型阶段.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慈善恩赐观如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父爱主义,等级观念,单位主导的社会慈善组织及系列制度正在重建,新的公民权利观、财富观正在形成.现代公益观、组织形态和公益性制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6.
当下我国慈善价值观存在二元悖论:个人美德与社会责任、施予与尊重、施善与回报、志愿性与强迫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将慈善价值观作为构建慈善文化的核心,吸收中西慈善文化的精髓,实现慈善文化的现代转型.此外,构建现代慈善文化还要完善慈善制度建设,确立民间为主、政府为辅的慈善机构运作格局,实行激励捐赠的税收政策,完善慈善机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慈善的迅猛发展也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同时慈善事业又反过来促进社会道德的提升。中、美两国由于在经济、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慈善事业发展道路迥异。但美国作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慈善事业的发展仍然对我国有诸多启示。慈善的发展不单单需要个体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而且还有赖于整个社会慈善价值观的形成。要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加强慈善教育,同时在组织上、法律上为慈善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坚实的保障。此外,为了增强慈善的公信力,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以规范慈善组织,引导我国慈善事业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慈善是一种德性,是一种为公众谋福利的行为,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救助救济行为.它是个体“利他”倾向的人性光彩,亦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天然纽带和共同责任;个人拥有向他人或社会各部门请求援助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提供援助的人道责任.慈善是一种社会爱心事业,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和运行模式,培植慈善公益组织,合理开发社会慈善资源;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慈善观念,发展优质的慈善文化,动员个体、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人”,共同汇成一股“社会亲和”的力量,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卷化"困境,"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精准扶贫不仅要求政府在扶贫发力上的精确化,更需要贫困人口的主动积极参与和社会慈善力量的广泛参与。近几年,中国社会慈善精准扶贫已经渐成趋势,学术界却很少给予关注。当前慈善税制存在的不少问题,客观上成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社会慈善组织积极地投入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中来,税收激励是关键。须进一步完善《慈善法》中的税制规范,推动慈善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慈善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可包括:创新企业慈善合作,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慈善扶贫助学项目,开发绿色银行和慈善旅游路线;创新慈善组织向企业筹资,开展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一帮、十联、六送、六助"慈善救助模式,打造慈善公益载体品牌;创新设立精准扶贫慈善救助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慈善"与"慈善事业"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认识"慈善"与"慈善事业"不仅是研究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开展慈善事业的现实需要.慈善包含多重含义,慈善事业则是以救助与教化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经常性活动,充分认识慈善事业特定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推进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月1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慈善总会、市社科联联合举办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慈善事业”理论研讨会在西凤大酒店召开。来自宝鸡文理学院、市委党校以及市级党政部门、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和县区慈善组织的负责人等7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树立“企业公民”意识、培育慈善文化、优化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会专家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广义上说,是指企业对社会符合道德的行为,特别是指企业经营上须对所有利害关系人负责。一般来说,主要…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施恩与现代慈善的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红 《船山学刊》2010,(4):177-179
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处于从传统施恩向现代慈善过渡的阶段,传统的等级恩赐、狭隘恩报和封闭财产观在当代市场经济语境中,与现代公民权利、公益慈善和理性财富观发生碰撞。我国慈善生态建设,须扬弃传统慈善文化资源,吸收西方先进的慈善文化元素,培育公民社会和培养公共精神,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改革开放为历史分界线,我国福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身份化福利转变为生活化福利.社会福利安排的生活导向和割裂状态为体制外社会慈善救助的发展拓充了制度空间,同时,党-国家治理手段的变迁和国家-社会的分离,也为慈善公益事业培植了生长土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救助中,慈善救助通过对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实现了从边缘到主流的位移.促进懵懂化的自愿施舍向外显化的公民责任转变,必须夯实和完善慈善救助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正视公权主导的"政府慈善"的合理性与维护私力参与的"民间慈善"的灵活性相结合,将激活关系本位的"差序互助"的传统性与创新权利本位的"制度慈善"的现代性相结合,将培育志愿参与的"公民慈善"的权利观与倡导和谐共生的"尚公重私"的公私观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土特色、彰显中国经验、符合国际潮流的慈善救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丁戊奇荒中"民捐民办"的晚清义赈事业揭开了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转型的真正序幕,在其之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发生了激烈的演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救济已开始向民间下移,这为民间慈善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传统的善堂善会也在救助对象、职能和活动范围方面发生了演变,但这种演变既有缘于近代化驱动力的促使,也有缘于在传统社会里自身自发的变化。同时,在中外频繁的交流中,西方先进的教养兼施理念的形成以及近代化慈善组织的出现,表明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向近代化转变的显著迹象和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日趋兴盛。对古代慈善事业施予最大影响的莫过于支配中国传统社会二千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但中国古代慈善机构重在“收养”,这种理念和现实,在晚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伴随西学东渐的浪潮,“教养兼施”的慈善理念开始出现,教养结合的慈善机构渐趋增多,中国的慈善事业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慈善事业在互联网上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高速成长期,其生长点在于官办慈善与民办慈善在"后郭美美时代"的纠葛。同时,由于互联网特质与民办慈善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而网络慈善是当下中国民办组织采用的重要形式。网络慈善的捐赠机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动员与参与。前者是运动创业家的主体动员加上与互联网紧密贴和的制度设计共同完成的,后者则在支持与反对中形成了多样的参与方式。在中国的语境下,一项网络慈善能否取得成功,其决定因素不只停留在动员技术层面,还需考虑复杂的社会现实因素。如何形成健康合理的动员格局,并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是未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生了新的转型,呈现出治理吸纳慈善的总体特征。治理吸纳慈善的核心是国家汲取能力,国家汲取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公益慈善事业中,公益慈善组织正从以往分类控制体系下发挥拾遗补阙作用的角色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为国家治理战略目标服务,国家汲取能力也通过治理吸纳慈善得以体现和深化。汲取资源的范畴突破了传统资源观的局限,逐渐向意识形态、行政管控及战略资源领域延伸。在治理吸纳慈善下,国家与社会达成了深层次的合作与嵌入关系: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吸附、行政监管及战略资源的运用有效地汲取了社会资源,而社会组织的合法性与战略位置也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治理吸纳慈善的总体特征促使那些相对独立的草根组织发生了新的转向:回归社区、回归志愿者的自组织、回归传统慈善以及让商业和企业家担负起自己的公益使命成为民间公益转向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我国慈善事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断进展的民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对慈善组织及其活动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慈善事业法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作为第一类项目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牵头起草,目前立法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中。慈善立法的重点难点问题涉及慈善法的基本观念、慈善法的基本原则、慈善法的基本制度等。慈善事业既是社会道德事业,又是社会  相似文献   

19.
刘威 《中州学刊》2013,(10):66-71
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领域,现代慈善以慈善组织为中介,在分离捐赠者和受助人的同时,也让二者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和独立。如果说传统慈善行为是"道义性救助"和非制度性帮困,那么,现代慈善事业则是"义务性救助"和制度性支持,实现了从"道德施恩"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将过去对"圈内人"的特殊责任变成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责任。然而,中国慈善事业仍然停留在"知恩图报"式的狭隘道德关系层面,呈现出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乡里情结和关系限制。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由分散个体的"恻隐之心"跃迁为广大公民的"公共责任",在经历个体价值释放、集体道德疲倦之余,更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宽容、轻松的道德氛围,建构一种尊重人性、彰显个性、强调理性的道德模式,让诸如捐赠、互助、志愿之类的道德行为,能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生长,以正常面目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0.
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近代慈善理念的确立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冯桂芬,不仅积极改革近代社会,也致力于慈善救助.无论理念抑或实践,他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由于身受西学影响和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冯桂芬在从事传统慈善活动的同时大胆提出对传统慈善事业的改革设想,冯桂芬慈善思想和实践显然已与传统观念和行为不相一致.就此,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已开始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