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欢喜冤家》选材独特,基本围绕人之贪欲——"色、财"展开。作品通过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摹写,揭示世道变易、人情反复。既描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也表达了一种时代心理,表现出小说艺术对生活的回归。在"风月财色"的表层故事下,蕴涵着对生命的思索,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代智敏 《船山学刊》2008,(4):103-106
《西湖拾遗》是选编有关杭州西湖故事的小说选本,通过对选本与原作比较分析可知,经过选者对所选作品重新编排和修改,将话本小说体制补充完整,小说回目修改为上下两卷对偶整齐,对韵文部分进行改动,特别是在诗词方面的改动使诗词和小说融为一体,增强了小说的魅力。《西湖拾遗》的选编表现了失意文人寄情山水,“西湖”故事与选者心态契合;原作中表现出的“忠”、“孝”观和以道德说教来实现小说的“劝惩”功能得到选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下午在办公室无事,翻看朱自清的散文,偶然发现一篇题为《冬天》的作品。作者在文中说,提起冬天就想起吃豆腐的事情来,后来写到在冬季曾与朋友同游西湖,说"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看到这里,我难以继续,因为在故乡的那条河里来回摆渡的小船,被我们叫做"筏子"。后来一查,发现"划子"与"筏子"是有区别的,况且故乡的那种船也不能叫做"筏  相似文献   

4.
张永红 《学术界》2005,(3):248-254
清代雍正九年浙江总督李卫主持编修的《西湖志》搜罗众书,记述精确,在方志之中可称典范。此书于湖中景物与古今著述,无美不收,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古代文学作品及创作评论史料,是西湖文学之大典。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的发展过程中 ,金元词曲是一个重要的阶段。金元词曲的繁荣其实要超出我们的想象。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收词家二百八十二人 ;隋树森先生所编《全元散曲》收曲家二百十三人。去其重复 ,共得四百五十七人。而明人李开先《闲居集》文之六《南北插科词序》云 :“予少时综理文翰之余 ,颇究心金元词曲。《渔隐》、《太平》、《阳春白雪》、《诗酒余音》 ,二十四散套 ;张可久、马致远、乔梦符、查德卿 ,八百三十二名家 :靡不辨其品类。”这“八百三十二名家” ,比现有作品的四百五十七人 (这些人还不一定都是名家 )多出…  相似文献   

6.
吉文斌 《兰州学刊》2012,(10):104-107
元代时,《竹枝》是南方地区较流行的一种曲调。杨维桢在西湖首倡《竹枝》,他的创作宣言就已标明了他是继承了刘禹锡"依声制辞"的创作模式。后来,杨维桢编录《西湖竹枝集》时也是遵循了"倚声"标准的。  相似文献   

7.
西湖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母题,自北宋起不同时代的画家都试图用笔墨再现西湖的风韵。晚明嘉定画家李流芳一生创作了大量西湖山水画,其"不求形似"的绘画风格反映了晚明文人画家在熟谙山水画史基础上对艺术语言的自觉选择。本文将他的画作置于一个历史坐标中加以分析,这个坐标的纵轴是宋、元、明三代的西湖山水画,横轴则是与李流芳同时期的其他表现西湖风景的作品。这一坐标的构建使读者不仅能对图像再现西湖的历史有简要的认识,也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以李流芳为代表的晚明西湖山水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以雷峰塔为题材,写了两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借雷峰塔的故事抨击时政,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之一,古往今来,以它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但人们对雷峰塔的看法却各不相同,有欣赏、留念、赞扬的;也有鄙视、憎恶、贬斥的。原因在哪里?这要先从雷峰塔说起。雷峰塔,在明代马浩澜的西湖十景《南乡子》一词被描写得十分美观。词云:“高塔耸  相似文献   

9.
据《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统计,宋代江西有作品传世的文学家共1359人。本文用历史人口学及人口结构学的方法,对宋代江西文学家的性别结构、身份结构及年寿结构进行考察。统计结果显示,宋代江西女性文学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且"家族现象"特征明显。进士极具创作活力,是宋代江西文学的一支重要创作队伍。僧道、宗室文学家的文学创作活跃,人均创作量高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平均水平。60-69岁、70-79岁、50-59岁这三个年寿段的文学家在宋代江西文学中创作力最旺盛。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多有对政治的观照和倾向。因为师承的缘故,成名初期的作品,张爱玲的文艺思想"右"倾,但是在作品中,也不乏对国民党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针砭。解放后,张爱玲依据当时的文学创作标准,创作了包括《十八春》、《小艾》等一系列"左"倾作品。在离开大陆后,张爱玲又开始对其创作的"左"倾作品进行修改和删节,回归其"右"倾的文艺理念,同时,她还创作了《秧歌》、《赤地之恋》等多部"右"倾小说。但无论"左"倾还是"右"倾,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世相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探索,才是其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藏楚简《高宗》共27简,整理者题为《殷高宗问于三寿》。殷高宗即武丁,是历史上的名王,在位长达59年。《尚书·无逸》云:"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又云:"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事或怨。"三寿又称三老,《诗经·閟宫》云:"三寿作朋。"郑玄笺:"三寿,三卿也。"全文采用问答方式。讨论治国的方略,中心内容属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12.
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意见纷殊。但不管如何,寻探的出发点应该回到文本本身。百回本文本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透露了极大的信息。首先,从对金陵世德堂的考证可知,《西游记》最早刻本是官刻本(区别于家刻本、坊刻本),它提示了《西游记》作者应是与朱明王朝的藩王府有着很深的关系;其次,从对"华阳洞天主人"的考察则证明,他不仅难能作为否定吴承恩著作权的证据,相反恰恰证明"华阳洞天主人"极有可能是吴承恩与百回本《西游记》刻者世德堂、序文作者陈沅之为适应当时形势,及其追逐读者市场的一个合谋的产物。最后,对百回本《西游记》文化背景的整体分析,其条条线索都为坚持"吴承恩说"的观点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固然有承"孔孟之教",依《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而"说以寄意""默契道妙"之意;然而结合两宋儒释道三教相互融摄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他与僧寿涯、黄龙慧南、祖心、佛印了元、东林常总等佛僧交往的相关分析,可以推出,禅僧的点化与启发亦是周敦颐理学思想最终形成必不可缺的,其《太极图说》就是初受之于寿涯禅师,在东林常总佛理启发下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话本小说中涉及前世与转世的篇目甚多,尤其是《石点头》与《西湖二集》中有关韦皋、韩滉的两篇。"前世""转世"增加了小说的叙事长度和人物身世的奇异性,为其思想及命运的转变提供了潜在支撑,为"儿女情"中的"英雄气"书写作好了铺垫。更有价值的是,小说借转世的框架,表达了人们对类似人才的呼唤以及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5.
哈里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19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评论界对该作品的解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但至今还没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的家庭伦理进行解读,分析作品表现出来的互爱互敬、分工明确的夫妻伦理;父母对子女关爱教育、子女对父母尊敬听从的亲子伦理;友爱和睦、互帮互助的兄弟伦理;主人对仆人尊重关爱、管理教育,仆人对主人忠诚服从、尽职尽责的主仆伦理等四种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通过对作品中这些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解读,我们可以洞见斯托的家庭伦理取向,并获得一些于当今社会有益的感悟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西湖七月半》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著名作品,收在他的《陶庵梦忆》里。张岱的散文,继承了在明万历年间崛起的公安派、竟陵派之长,又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格调清越,描写生动,造句新奇。祁豸佳在为张岱的《西湖梦寻》所写的序中说:“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朝灭亡之后所写的笔记,写了他昔日生活中一些琐事的回忆,寄托了他追念乡土和故国的感情,流露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在1988年的《蒙古史研究》第二辑中载有高文德《元泰定帝寿年正误》一文。作者认为泰定帝“寿三十六”为讹误,订正为“寿五十三”。对此提出我的看法,以请教于高文德同志。 作者认为“寿三十六”与“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于晋邸”的记载相抵牾,遂依据《元史》中的一些记载,提出五项论据,认为“寿三十六”应为“寿五十三”。 在第一项论据中作者说:“大德六年,晋王(泰定帝之父甘麻刺)薨,帝袭封,是为  相似文献   

18.
1991年8月19日至23日,在吉林市召开了第一次东北,华北地区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编辑联谊会。这次联谊活动由《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与《河北学刊》杂志共同发起,《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承办。《学习与探索》副总编戢克非、《社会科学辑刊》副总编魏鉴勋、《北京社会科学》副编审刘邦烈、《天津社会科学》主编尹靖、《河北学刊》副总编王元瑞、《内蒙古社会科学》总编旭江、《社会  相似文献   

19.
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化是唐宋词发展、演变的重要方式,《渔父》词更是如此。其文人化主要表现在:一、自唐代张志和首作《渔父》以来,凡赋此调者,皆以渔隐为词旨、以清逸为词风,而这正契合唐宋文人以雅为尚的生活、审美情趣,故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文士的接受与创作群体的喜爱与追捧;二、《渔父》原为民间渔歌,经由文人之手,才转为稳定的词调以供"依调填词"。之后,为了歌唱或内容上的需要,文人藉由檃括类曲内容、变非类曲为类曲或扩大类曲范围等方式打破该调的稳定性,完成了改造与变奏;三、该调突破了词体本身,同符合文人意趣的书画、歌舞相结合,实现了艺术互通。张志和的画,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以及史浩的《渔父舞》都与渔父词密切相关,便是证明。  相似文献   

20.
正朱兴和:从1995年的《世纪初的苦魂》到1996年的《新潮学案》,再到2000年的《九谒先哲书》,1990年代以来,您一直在做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案研究,并在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0年之后,您却逐渐把目光聚焦到王元化身上。2004年春,您在《上海文学》上发表长达五万字的《王元化"思想—学术"襟怀解读》。据说王先生对您的分析十分认同,还因此把您找去谈话。请问,您怎么会突然转向王元化学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