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妹是个沉默内向的女孩.大学毕业后,表妹开始找工作.她本来学的是财会专业,做财会工作也适合她细致沉稳的性格.但看周围很多人都在跑保险,表妹有些沉不住气了,开始跃跃欲试.她满怀信心地对我说:"我就是想挑战自己,我知道自己不善言辞,卖保险要跟更多的人打交道.我这样做,就是为了锻炼自己,我不信我做不好.书上说古希腊有个演讲家,小时候口吃,后来他嘴里含着石子锻炼,终于成为了不起的演讲家.我一不口吃,二不笨,怎么会做不好呢?"  相似文献   

2.
尼克松的告诫易钢尼克松是国际上有影响的政治家,他作过成千上万次演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它汇总在1990年出版的《角斗场上》一书之中。这里的许多经验之谈,尤其是关于演讲的三条告诫,对我们每一个想作好演讲的人一定会有不少帮助和启发。首先,自己的讲话稿...  相似文献   

3.
李晓 《老年人》2015,(2):36
作家阎连科获得了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他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演讲,说自己是"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那个感受黑暗的人",并讲述了自己老家一个盲人走夜路打手电筒的故事。阎连科的老家是一个偏远寂寥的村庄,村里有个70多岁的盲人。盲人的行为颇为怪异,他每天太阳出来时都会面朝东方,仰望红日,默  相似文献   

4.
内外皆柔软     
日本京都大仙寺的住持尾关宗园,是当代著名的禅师,也是有名的演说家。由于对自己的经验极有信心,有一次他接受了一个中学的演讲邀约。并没有约定题目,他心想大概和平常一样,谈一些教化的演讲。演讲当天,学校的老师开车来接他。他问学校的老师说:请问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有位评论型电视节目制作人很烦恼,因为节目总是缺乏辩论高潮,每次都在气势不足中收场。他请教一位心理学家,怎样才能把节目办得更为叫座。心理学家提了一个建议:改变一下座位的排列方式,由以往的横排而坐,改成两人相对而坐。  相似文献   

6.
万象世间     
那是我在北京参加的一期培训。课间,安排了一 位专家讲演。演讲的人总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 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可没有一个人 响应。但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 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 由于怕被提问,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专家苦笑一下 说:"我先暂停一下,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相似文献   

7.
相信的力量     
<正>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孩子,他从来没留意自己家附近有网吧。但爸爸妈妈每次带他经过时都要警告他:这是网吧,好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你绝不能进去!一天天过去,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走了进去,之后有了网瘾!想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是不是有很多?我们不相信吃饭是孩子的本能,所以要追着孩子喂;我们不相信学  相似文献   

8.
多数初次登台发表演讲的人,几乎都产生过怯场心理。当年美国的大演讲家用宁斯·伯瑞安曾经回忆他第一次尝试演讲的情形,他说,当时面对听众站在讲台上时.他的两个膝盖颤抖得碰到了一起。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更是闻名于世的演讲家。起初,他也曾在一些会议上感到过害羞和怯场。据他的法律顾问讲,林肯开始演讲时,声音嘶哑刺耳,并且个人感到不适。连这些名家在演讲的初期也都经历过紧张、怯场,普通人就更是如此了。那么应怎样克服怯场情绪呢?笔者提出四点建议:一、对演讲进行“过度”准备所谓“过度”准备就是对演讲内容的难备要超…  相似文献   

9.
两个孩子     
光明 《现代交际》2005,(4):60-60
那是我在北京参加的一期培训。课间,安排了一位专家讲演。演讲的人总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可没有一个人响应。但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怕被提问,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专家苦笑一下说:“我先暂停一下,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相似文献   

10.
公关的品格     
王云 《公共关系》2001,(1):35-35
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拿着响当当的博士文凭去谋职,可是每次都被各家公司拒绝了,生计没有着落。苦思冥想后,他想出一个办法,决定收起他所有的学位证书,以一个最低身份的人去求职。结果还真灵,一家公司老板录用他做程序输入员,这活儿对他来说真是太简单了,不过他还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相似文献   

11.
夕微 《伴侣(A版)》2015,(5):42-43
[壹] 微信朋友圈做广告的有三种人,一种是搞代购的,一种是做化妆品推销的,还有一种是集赞换东西的.要是安沁看见这类微信,见一个,拉黑一个,更何况如今正值她失恋时刻,更看不得糟心的广告. 万事都有例外,陆生发的广告,安沁就一点都不讨厌,甚至有点小期待,每次打开朋友圈时都会特别注意下有没有更新. 陆生是安沁在大学打工时遇到的男生,特别有想法的一个人,那时他就说过要游遍大江南北,还要游历欧洲列国.尔后几年,他照着自己的目标孜孜不倦地努力,一步步实现了目标.如今,毕业好几年了,他就靠旅游给自己挣钱,他凭着自己的旅游经历,设计独特的旅游线路,招揽旅客,算得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助游.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月13日,海明威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富恩特斯去世,享年104岁。第二天,世界上有27家网站出现了这么一张问卷:        “有一个人,他几乎什么都有。论地位,他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论荣誉,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金钱,他的版税在他成名之前就已使他成了富翁;论爱情,几乎每一个女人都喜欢他,都愿意为他奉献一切。在他的国家他享有充分的自由,他爱到哪儿旅游就到哪儿旅游,哪怕是敌对的国家,总之,他是一个令世人非常羡慕的人。可是,在他获奖后不久,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  相似文献   

13.
乔布斯是全球最富有的人,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者,身价百亿。他最传奇的一次演讲,是被自己的苹果公司炒掉11年后重返公司并成为公司掌门人时的就职演讲。  相似文献   

14.
于丹 《中外书摘》2008,(7):64-64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英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的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时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跑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  相似文献   

15.
千禧年的第一个春节,我收到了男友从英国寄来的一张贺年卡,落款是两个人。 他结婚了,和别的女人,就在我从机场把他送走才不过一年之后。6年的感情灰飞烟灭。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当进我觉得天都黑了,大白天躲在被子里痛哭。 整个春节,我都把自己挂在网上,常去一个叫《聊斋》的BBS。去的次数多了,注意到一个叫树枝的人,人人都在网上胡侃的时候,他总是很认真地回我的帖子,用一种特别解人意的语言。每次被他一问“你今天心情好吗”,自己就说得心情真的好了起来。一天,我在一个聊天室果到很晚,“树枝”也去了。他说,你怎么…  相似文献   

16.
魏兴云 《老年世界》2013,(17):17-17
战友刘忻从内蒙古回来探亲了。这是我退伍17年来,他第一次跟我电话联系,我们一起入伍的二百多个战友只有他和另外一人留在当地成家立业。在这十多年里,他只回来探过五次家,每次都来去匆匆,很少和我们这些老战友联系。  相似文献   

17.
正30多岁的年纪,有工作有家庭,大多数人都愿意躺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可来自老挝的小伙杨度却"抛家弃子"地来到异国他乡,只为继续深造,修炼自己。"抛家弃子"来中国修炼人多、车多、热闹,是杨度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来自老挝的他习惯了当地宁静的生活,他说,即便是在首都万象,人也非常少,中国火热的生活场景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杨度来中国时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了6年——在万象市一家建筑公司做  相似文献   

18.
人们看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滑稽表演,总是禁不住捧腹大笑,但有一个人,他每次看卓别林的表演。都忍不住哭出声来。 这个人是卓别林的好朋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有一段时间经常和卓别林腻在一起,没有人比这位科学家更清楚喜剧大师舞台背后的暗淡人生:卓别林幼年丧父,母亲患有精神病,从小做过报童、伙计、佣人。他出名后来到美国,有一件事让所有人都哭笑不得:在一次模仿自己的大赛中,他竟然得不到头名!他的喜剧表现的都是小人物的扑腾和挣扎,这些喜剧的悲剧根源在于:小人物再怎么扑腾和挣扎都是没有用的,一切都是命里注定。  相似文献   

19.
正王文栋25年前便退休了,这些年,不少人劝他把生活节奏慢下来,好好安享晚年。王文栋不同意,他说:"退休是人生第二次选择。"于是,他为自己定下一个新目标——85岁前演讲2000场,听众达20万人次。截至今年4月29日,他已完成1732场演讲,听众约18万人次。今年80岁的王文栋,晚年梦想已实现一大半。是他一场接着一场,一句接着一句,一步接着一步,用心用力去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林致中 《当代老年》2013,(10):38-39
家是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国家有自己伟大的梦想,每个公民,也有各自的梦。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梦,就会失去希望;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那他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