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清初,通过思想与文化的重建运动,程朱理学重新占据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在清代的复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弥合了民族之间思想意识的鸿沟,也填补了旧的思想信仰体系崩溃之后在思想和伦理领域出现的空白。这对经历长期动乱的国家来说,对稳定社会生产关系、恢复社会基本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清初理学研究的现状明末清初,伴随着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动荡,在思想领域出现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局面。今人在对那个时代的哲学史的研究中,大多只注意清初诸大家思想的研究,而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起过特殊的历史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桂涛 《理论界》2013,(3):159-161
《理学宗传》是清初大儒孙奇逢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其书编撰历时十余年,结构发生重大调整。通过考察成书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理学宗传》的主旨所在。《理学宗传》的编撰始于顺治四年,到康熙六年最终刊刻完成。初稿定名《诸儒语录》,乃是孙奇逢鉴于明末大乱,书籍散佚,出于保存文献的目的,做的文献汇编,在结构上是按时代编排。在顺治十一年听取张蓬元的建议后,孙奇逢对文稿结构做了重大调整,将全书分为《传宗录》和《宗传考》两部分。在《传宗录》孙奇逢构建了一个调和朱陆的道统传承谱系。《宗传考》则是将原来的初稿结合新的阅读心得重新整理而成,包括汉代到明代历代诸儒考。  相似文献   

3.
清初孙奇逢南下苏门,形成了声动朝野的夏峰学派,这在中原地区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冲突。然而,因为孙奇逢的治学特点及其人格魅力,这场思想冲突呈现出相对和谐的状态,门户之争也逐渐消弭,各派学者最终在夏峰思想的统摄下整合出一套包容宽和、笃实践履、暗然自修的治学路径。这一治学路径不仅支配着有清一代中原思想界,而且极大推动了宗族的发展,对中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与一般的理学史论著不同,孙奇逢在《理学宗传》中加入并且肯定了汉代学术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本来并不应该出现在正统的理学史论著中。之所以如此,应与孙奇逢试图修正宋儒的政治理念有关。宋儒强调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君臣关系,而孙奇逢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式的君臣关系,这在清初的政治语境中有其合理性。孙奇逢的政治理念在当时拥有不少支持者,并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5.
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社会解体后,原来的单一秩序转变为人与规范的关系问题,人与规范成为秩序的两个不确定的变量,从而产生了正义问题.在伦理学史上,以重建伦理秩序为目的,对规范原则的探讨形成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城邦美德基础上的等级正义、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个体自由基础上的道德正义、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试图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的伦理正义等制度正义理论.对这些理论作出历史与逻辑的辨析,厘清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重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阐释与重构中展开——清初诗学基本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诗学在清算明代诗学的流弊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批判明代诗学中确立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一过程,涉及伦理秩序的重建、风格典范的确立、创作理念的更新以及知识谱系的调整等多重问题,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建构始终是诗学关注的焦点。明清之交大量的诗学文献表明,清初诗学是沿着这一理路展开的:重倡“诗教”以奠定诗学的伦理基础,重构诗歌传统以拓展诗史视野,标举“真诗”以明确创作理念,原本学问以安顿诗学的知识基础。清初诗学形成的诗教中心观念、对传统的开放态度、崇尚“真诗”和以学问为本的创作理念,后来成为贯穿清代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构成清代诗歌史区别于前代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气质的转型过程中,批判精神与正义感的勃兴是其重要特征.这与普遍存在的怨恨情态密切相关.怨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动源,它推动着新的价值结构与伦理秩序的建构.怨恨与启蒙运动共同开启并促进了中国社会精神气质的现代转型历程.当代普遍存在的怨恨心态导致批判精神的滥觞,激发着公众的正义感,并引导公众自主、自觉地参与到重构新型伦理秩序的社会共同行动中.以启蒙和自我启蒙为特征的社会共同行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重建心灵秩序,有效抑制、化解伦理冲突,而自信、自主、宽容、理性等现代型国民气质将得以普遍生成.  相似文献   

8.
全球性生态难题的呈现引发了生态伦理学界关于生态困境根源的理论论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态论主张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人为本,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性统治形式,重建社会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生态论主张通过精神自由的回归,克服由精神价值的消解所引发的自然生态失衡,重建精神生态平衡,推进个体生命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与自然生态秩序的辩证契合。因此,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作为有机的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开国之初,都是依靠自耕农的力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清初社会经济同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不同的是,其佃农经济从一开始,就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在清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佃农作为主要的生产者之一,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本文拟对清初佃农的特点、作用,进行初步分析,以求教于史学界师友。  相似文献   

10.
“社团式”社会资本网络关系的型塑与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规约和克服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法治秩序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对社会资本进行重建.因此,要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基础上,培养普遍的信任理念,为法治秩序提供伦理基础;重塑社会信任主体,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信念;增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法治秩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社团式"社会资本,推进法治现代化.只有这样,内在自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国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市场秩序有其内在的伦理蕴涵,这是市场有序的伦理基础,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反伦理的趋向,这一趋向更由于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法律的原因而放大,致使市场缺乏伦理秩序的支持而陷入混乱,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求市场伦理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秘密社会是体制外社会的典型代表。建立伦理结构,表达伦理行为,搭建神性加冕的礼法控制平台是伦理情结的三重表征。三者的整合夯实了体制外社会的伦理秩序基础。体制内社会的先赋性与体制外社会的自致性形成伦理秩序在建设传统上的二元分野。  相似文献   

13.
由简牍材料来看,秦汉法律承认家庭的独立地位,维护家庭内部的孝亲伦理观念与尊卑等级秩序,其目的在于以家庭秩序的稳固来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的安定。秦汉法律维护家庭的内部秩序,其原因在于法律既需吸收与接纳自先秦以来即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孝亲伦理和礼制观念,也要适应秦汉时期个体小家庭脱离宗族成为社会主体单位的历史变化和社会需求。但当秦汉家庭秩序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观念与国家法律义务出现冲突且不可两全时,家庭秩序让位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义务服从国家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14.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伦理生态,在这一伦理生态下,种种的道德失范现象越发突出。微博伦理秩序的重建,必须从确立新技术条件下的伦理原则入手,建立微博发展的多方机制,从而让微博社区真正成为广大用户舒心创作、畅享生活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论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础与出发点的基点,无疑是现世的、平民的和普适的,因而它应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伦理。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点乃是社会公德。只有多渠道、多层次地逐步进行公德建设,新时期伦理秩序大厦的建成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伦理的重建樊浩在中国文化的设计中,作为伦理秩序建构与社会调控的机制有三:情、理、法,而中国目前的社会症状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情”的困惑;“理”的失落;“法”的孤独。对于“情”,中国人、中国文化陷入一个二律背反中:一方面,在文化上与心理上保持一种深...  相似文献   

17.
于永成 《学术论坛》2004,2(2):42-44
当代中国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秩序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 ;伦理秩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文章从规范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基本维度对中国社会伦理秩序建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频频爆发、首尾相连的当代灾疫,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治本之道,就是面对灾疫而重建生境。重建生境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生境化生态文明社会。重建生境必须面对地球失律的整体境遇而具备全球视野,并以"人与天调"、"持续再生"、"群己权界"为根本伦理原则,重建生境伦理价值体系、伦理生态体系和伦理存在方式,然后以此为导向,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和简朴生活的当代道路。惟有如此,才可真正破除惟经济增长神话,节制生产;抑制掠夺野性,恢复自然本性,让地球恢复健壮生育能力,让日月之行重获四季分明,让空气无污染,大地绿荫,生物保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是国家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文化效力。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体现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本质规定性,为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而和谐健全的社会伦理秩序又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融入思想和行为的各个层面,从而推动整个国家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进程。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谐,既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也指人们精神心灵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也是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相对于道德而言,制度安排是绝对优先的.和谐秩序的真正确立,必须以社会中制度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合理公正处理为前提.但也只有建立良好的伦理秩序,提升人的幸福感和自由度,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制度之善与幸福宁静的人生之善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