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柏国考     
柏国历史非常古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柏皇氏,其后裔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皆为职官.周初,柏冏为太仆正,是为周封柏子国之始,到春秋末期,楚灵王不断蚕食淮北诸小国.柏国约于公元前529年以前与房国同时被楚所灭.遗民被南迁至湖北麻城县的柏子山,另有一支又南迁于江西乐平县的柏溪.一、柏皇氏的传说柏皇氏是华夏族传说中很古老的一个部落,《三皇本纪》按时代的先后序列是:人皇、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而皇甫谧《帝王世纪》、《易·系辞》作柏黄氏,黄、皇音同,列于女娲氏、大庭氏之后.《庄子·胠箧篇》,则为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柏与伯音义皆可通.其余各种古籍都  相似文献   

2.
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史研究的重点,这就是说氏族起源、发展、繁荣直到它的瓦解的研究,是原始社会史最中心的问题。而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新石器时代的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石器时代在氏族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仰韶文化又在新石器时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它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中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探讨仰韶文化的氏族制度的发展,对复原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仰韶文化氏族制度的发展情况,一九六二年在学术界曾有过讨论,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其理由是:1、仰韶时期的农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领域,当时已发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仰韶文化的墓葬中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3.
金城、西平麹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间避难湟中,改姓麹氏,麹氏形成。东汉末,麹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麹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麹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麹氏随沮渠氏入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麹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麹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麹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4.
有逢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起源于渭水上游,有一支顺渭水、黄河东迁,一直迁到山东蓬山、蓬莱一带。另一支则由渭水上游,越过岷山而南迁于四川。一、有逢氏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金城、西平麴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闷避难湟中,改姓麴氏,麴氏形成.东汉末,麴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麴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麴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麴氏随沮渠氏人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麴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麴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麴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人的氏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的鄂伦春族,据一九五三年普查数字,共有两千二百六十二人,现已达三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的有一千三百五十六人。 一、氏族部落的起源 关于人类游群集团转化为氏族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兄弟与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性交关系的禁止一经确定,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可见亲兄弟和姐妹之间禁止通婚是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逐渐形成的自然分工和通婚范围的某种程度的缩小,使上古“氏族”逐渐形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产生了氏族组织。当时的氏族,是由祖先相同的几代组成的,  相似文献   

7.
缙云氏初论     
缙云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部族,其部分源头来自炎帝,除了在黄帝时任"缙云"职官外,其主支与黄帝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舜之前缙云氏主要在北方活动,舜为尧臣时其族裔三苗向南方迁徙,并成为苗蛮集团的骨干力量.浙江保留有大量的与缙云有关的地名及传说,真实地反映了缙云氏及其族裔在南方的发展.与缙云氏关系密切的饕餮,在商周时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其意蕴值得学界深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从藏族的古代传说和文献资料,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看,藏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起源很早。藏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氏族部落阶段,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氏族部落崇拜的神衹和宗教、部落形态下的文化生活,以及部落间的交往和战争,构成了藏族远古史的主要内容。藏文古籍中关于藏族起源于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以及由六大姓氏繁衍出各个支系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记载,反映了  相似文献   

9.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描摹了国家产生前氏族社会的治理体系,指出它建立在血缘共同体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虽然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很低,但被看作自由平等、没有压迫的"美妙的制度"。随着生产的发展,氏族解体,国家产生,血缘共同体转变为地域共同体,建立了公共权力机关,产生了以维护所有制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是公共治理的异化,作为阶级统治的国家治理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必将为更高级的治理体系——"自由人的联合体"所取代,实现古代氏族制度的"更高级的复活"。恩格斯的治理观对我们深入思考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华夏娃氏起源可上溯炎黄及夏、商、周三代,而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至公元19世纪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始用姓氏;英国至11世纪贵族始有固定好姓氏,16世纪乎民才普遍使用姓氏;日本明治维新后,于1870年、1875年政府两次颁令平民也必须使用姓氏;泰国1912年,土耳其1934年始用姓氏。①人类社会由原始群而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其血统与财产之继承权皆以母系计。每一氏族,即以每个老祖母为代表的一个公有制母系大家族;每一氏族,各有标志与徽号,即图腾,具有宗教崇拜色彩。进而产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与标…  相似文献   

11.
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通常被看做是有关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本文对这一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此传说并非神话 ,而是藏族的重要祖源传说 ,是关涉藏族起源真相的具有实际含义的文本。文章指出 ,传说中的“猕猴”与“罗刹女”是血缘图腾符号 ,“罗刹女”种系人群应为藏地土著 ,“猕猴”种系人群则出自东部横断山区 ,二者结合的传说实际上隐含着远古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这一内涵与藏文史料中关于藏地最初四大或六大氏族中曾存在藏地腹心地区同横断山区氏族相互联姻的史实记载一致 ,二者逻辑结构、族群背景与地望均完全对应。文章还对此传说在藏族起源研究上的价值及所预示的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沈长云 《文史哲》2005,(3):61-68
作为夏文化创造者的“夏族”,是构成夏代国家主体的夏的“内服”氏族成员的统称,它包括与夏后氏同姓的诸姒姓氏族及其姻亲氏族。它们一开始都围绕在夏王所由产生的夏后氏周围,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第三期文化层具有都邑性质,只是表明夏王朝在其发展后期一度将势力伸展至河洛地区并在此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中心。目前考古界一些学者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间划上等号的做法是难于理解的,因为一个已经进入文明的王朝的居民绝不会由一个单纯的族系组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心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另一种意见则对上述“单一中心”说提出质疑,认为文化广义词意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起源有两个阶段:发轫阶段和奠基阶段。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各个氏族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  相似文献   

14.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相似文献   

15.
氏族起源問題现在还沒有圆滿的解释,本文的論述亦只能是一种尝試,抛砖引玉,希望得到讀者們、专家們的批評和指教。本文分三部分論述:一、恩格斯对于这个問題早有精确的論述,迄今仍为探討这个問題的指南,故将其重要論点略予介紹;二、作者认为与旧石器时代狩猎經济相适应的按年龄差別的劳动分工是血緣家族和氏族相继产生的原因。本文以此为中心論点,故先就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予以論述,对于各家的不同意见則略予評論;三、氏族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諸問題,学者間曾提过一些問題进行討論,惟迄今未见有系統的解释,本文以此为主要內容,将各阶段的轉化过程加以論述,对各家的不同意见亦略予評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17.
所有的神最初都只是氏族神、部落神,亦即地方神.这正像恩格斯所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第95页,以下简称《家庭》)湘君、湘夫人最初都只是湘水流域的土著神,后来才逐渐依靠"集合"和"黏附"等逐渐生长为神位高越、神性多样、神格复杂的大神.《山海经·中山经》已证实她们居于"洞庭之山",出没于江渊、沣沅、潇湘.作为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物,最初的湘山、湘水神都是女性,所以较古老的《山海经》仅称"二女"而不及其夫.男性的湘君是后起的.二女之降格为天帝的女儿,实在也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18.
大汶口文化刘林期遗存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汶口文化及其继承者山东龙山文化,不同于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异于秦王寨类型及河南龙山文化,又和黄河中游及长江中、下游同时的古代文化存在着区别。它们分布于鲁中丘陵、徐淮平原、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独立地经历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有着自身起源和发展的一支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因三相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明是古印度的逻辑学,与中国墨辩、古希腊亚氏逻辑并列为世界三大逻辑起源。陈那以其独创的因三相为核心,批判继承了古因明,将五支论式改造成三支论式,完善和净化了因明体系,开辟了新因明的科学阶段,对于在新因明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三相理论,学术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07,(3)
经过历时六个月的严格推举和评审,《文史哲》2005年度“名篇奖”于近日揭晓。沈长云先生发表于本刊2005年第3期的《说“夏族”———兼及夏文化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一文,成为唯一的获奖作品。此文运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印”的方法,把什么是“夏族”这一从未见有人认真讨论过,然而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概念性清理。作者认为,作为夏文化创造者的“夏族”,是构成夏代国家主体的夏的“内服”氏族成员的统称,它包括与夏后氏同姓的诸姒姓氏族及其姻亲氏族。它们一开始都围绕在夏王所由产生的夏后氏周围,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