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尽管它们内涵不同,但是二者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面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诗一般的语句,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明确要求。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新型城镇化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如何协调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走集约、环保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州学刊》2014,(2)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急剧上升。推进城镇化应当考虑未来资源环境需求问题,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和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可在新型城镇化理念下,以建设生态城镇为目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能量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安排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陈元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30-134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居环境体系和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但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城镇化建设中应有的高度,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使福建省在城镇生态建设中既顾及经济效益,又顾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正确措施引导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新型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增长:机理、方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持续增收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基于上述考虑,研究结论表明:整体而言,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增长呈明显的正向相关性,但积极影响表现不充分且影响程度不同;从不同区域来看,城镇化率区域差异导致区域农民收入差异。因此,中国应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欲保持和增强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各收入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对策创新中着力点和扶持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防止城市病,而且要让农村居民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居民享受城市文明而又不破坏生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集中在中西部山区,多数是国家级贫困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海南省白沙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做了有益探索。白沙个案表明: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国家必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优先安排资金,按生态文明的理念改造贫困村庄的住房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当地居民既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居住条件,又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特别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其本质都是农村经济社会调整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持,城镇化也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了这一规律而采取有效行动,可以直接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积极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国家的城市化战略从大都市的集中扩张转向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就在于从社会公平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新定义城市化.大都市集中化建设造成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不解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和公平问题也都难以解决.新型城镇化必须是一种城市空间逆集中化的过程.逆集中化并非逆城市化,而是从大都市轴心到城镇乡分形发展的转向:生活、服务、就业空间从集中、轴心化过程转向分散、自组织与链接共享生成的过程.空间的合理分形使中心城市在资源高效配置、引领科学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智能化的自相似组织进行分散合理配置.目前城市的集中化趋势仍然在继续,但分形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当代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决策与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近年来学界有不少论述,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看法。本文拟对这些观点作一简要概述,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只有以生态伦理为指导 ,通过人们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前全球生态问题研究最有成就的流派之一,它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以及异化消费理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激发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加强地区及国际间生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香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9):18-21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与重要内容。我国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生态问题与矛盾。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矛盾,城市化迅速扩张导致的严峻环境问题,公众环保意识差形成的生态漠视,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完善制度支撑,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西北地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和新特征。但由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较大的约束和压力。西北地区还需通过着力构建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共同建立跨区域的环境治理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