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冲击,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与规模的提升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商务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央政府应加紧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区域产业转移加以引导和协调,并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加以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化投资环境,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加快承接转移,虽然在短期内刺激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缺乏正确理念指导的盲目不当的承接产业转移也会为产业承接地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既要充分发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优点,又要矫正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诸多弊端是产业承接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诠释生态文明理念、特征及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探索具有引领性和突破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以促进产业承接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紧迫的、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家",从"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影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两个角度,探讨这两大方面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东部和中西部来说,都是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多项促进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快速增大,承接等级不断提升,中国进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时代.文章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机理以及雁阵模式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接着论述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承接原则.在此基础上,围绕提升中西部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这一核心,从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组织、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公平秩序、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工贸易在发挥经济效应的同时会产生生态效应,包括规模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这些效应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因此,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应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生态型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加强环境立法,提高环境标准;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特力度.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产业的承接,是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往研究多强调产业承接方对产业形式和产能的引进,属于典型的"产能增长"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固然有产业培育和提高产能的客观要求,但更关键的是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自身产业结构升级.未来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和承接机制的建立,应采用新的"内生性发展"模式.通过甄别产业转移的不同类型,做到产业承接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承接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实现相应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间产业转移往往通过区域间投资表现出来,对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或"污染光环"两种不同的效应。我国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伴随出现了承接地环境污染相对加剧的趋势,因此各地区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中要实行有差别的区域环境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8.
王青云  郑国楠 《理论界》2014,(2):32-37,167
文章对搬迁型产业转移和扩张型产业转移这两种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运用生产份额法研究了2001年至2010年间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区域特征。研究表明:从行业上看,我国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产业转移最活跃的是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类轻工制造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的资源依赖产业,而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非生活必需品类轻工业则有不同程度的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2006-2010年间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快于2006年之前的五年;从空间上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出和产业转入都十分活跃,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明显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最后,本文从建立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产业共同发展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及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既存在一定的动力因素,也具有一定的粘性。前者主要包括东部企业利用中西部地区低成本生产要素和这些地区潜在的市场需求的动机、中西部地区政府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本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的动机等;后者主要包括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企业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为强化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抑制、消除其粘性,应加快形成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制定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强化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把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资源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基于区域优势,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的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中下游产业。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是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1.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向周边省份梯度转移,是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内生需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于安徽经济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弥补发展资金不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地区社会就业,是安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力。但这其中也蕴含着潜在的经济风险,不加选择的盲目承接,不仅会削弱安徽未来经济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甚至会使安徽在泛长三角的分工中长期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因此,安徽在大力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应当有所选择,并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系统风险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中西部地区由于环境政策相对宽松,要素成本低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工业园区建设日益完善,再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市场,因此会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加大环境规制力度,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与监督管理,科学布局生态工业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公众环保参与,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3):59-66
区域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所引发的。单纯的产业结构视角或者空间结构视角均有其局限性,"产业-空间结构"就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适视角。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外生动力,不仅会引起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其高度化、空间结构变迁及其密集化,而且由于两者的互动共进,还会带来产业-空间结构的变迁及其优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变迁及其优化的实质,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基于产城融合目标,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将省域城市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将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承接的来自发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较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不断减弱,中西部地区不断显现出低成本与土地供给优势,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验,促进沿海产业结构提升,同时在承接地注意建设“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15.
加工装配产业是否向外转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本国或本地区是否还保有加工装配环节的比较优势,二是是否有适当的经济体来承接.我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装配产业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业、工业化和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要采取国内部分企业向研发环节延伸,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专业的加工产业集群等措施,解决限制沿海地区加工装配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企业将面临由资源、环境法规、道德等因素引起的生态风险。如何平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规避其所面临的生态风险,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西部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协调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基于2006-2019年中部地区六省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及Tobit模型,探究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波动的态势;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度方面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协调度类型分布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两翼高南北低"的特点,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各有差异.为此,中部地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注重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多种动力因素作用,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产业转移和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科技在引领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科技对策主要有:依托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有广西特色的技术承接机制,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承接和配套能力,做好科技招商和引资、引技、引智工作,推动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为产业转移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促成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开始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由此拉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基于对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分析,论述了实现产业转移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并对两者之间的实现机制和可行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毗邻区、中西部大中城市和城市圈是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路径,能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通过重塑劳动力人力资本、减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以及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因此,应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构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可行路径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