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多子女的家庭,常常有一个孩子是父母最"依赖"的,吃住在一起。父母辞世,常常引起子女遗产纠纷:一方认为自己与父母同住,出力最多,操心最多,理应多分遗产;另外一拨则针锋相对:你已经被父母照顾最多,"占便宜"最多,还想多分?【案例】小儿子要求多分遗产常斌一家一直与父母同住,父母先后病逝,留下了一套房屋。最近,常斌的姐姐、哥哥起诉小弟,要求平均分割继承父母遗留的房产。常斌不愿意,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还在讨论"啃老族"这个话题时,另外一种现象——"啃嫩族"又在都市乡村出现了。所谓"啃嫩族",就是父母尚在中年且身体健康,却不顾现实情况把后半生的希望完全放在子女身上,将养老的重任过早地赋予给初涉世面、尚不富裕甚至生计艰难的子女,向他们要吃要喝,要钱要物,一句话,就是对子女过早和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3.
<正>策划人小语2013年7月1日,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判决马某要"常回家看看"母亲。这是"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赡养的一部分入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看望父母,本应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如今却沦落到靠法律强制执行的地步,难道是不孝子女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是"散养"和"游戏"的童年,体现的是区隔的课余生活世界.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不平等的"双重"文化再生产机制阻碍了县域社会内良性、有序的阶层流动,使得县域内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相似文献   

5.
樊发稼 《老年世界》2006,(16):23-23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父母老了,病也多了。在有些子女看来,老人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  相似文献   

6.
原生家庭的家庭关系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它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为探究原生家庭关系中的代际隔阂问题,基于"90后"子女和父母双视角出发,从原生家庭父母与子女沟通理念、城市与农村家庭代际隔阂、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互联网背景下,父母及子女沟通理念的不同加剧了原生家庭的代际隔阂;城市和农村地区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理念的不同,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剧了农村地区原生家庭的代际隔阂。  相似文献   

7.
老人都很期待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如果子女不去探望年迈的父母,父母该怎么办?很多人认为回家看望父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法律无法约束。其实不然,今天,就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看看法律是如何规定"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义务的。可以起诉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吗案例1:父亲起诉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法院调解要求子女对父亲履行精神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以为自己爱父母胜过一切,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替代。刚结婚那几年,丈夫为此经常不高兴,倒无关金钱。我不曾拿一毛钱回娘家,只是因为对父母的那份感情。一提起父母我就眉飞色舞,整日我爸怎样,我妈怎样,每每我正讲得起劲,他那边刷地绿了脸大发脾气,我当场愣住,莫名其妙他干吗如此凶恶,不回骂过去面子又好像挂不住,吵完的结果是:"那是我父母,你不要他们就是不要我……"  相似文献   

9.
何谓家庭?简言之,家庭是社会基本要素之一。具体说,家庭就是父母与子女所形成的群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注)  相似文献   

10.
薛润莹 《现代妇女》2014,(4):103-104
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家庭内部对未成年子女的施暴事件,其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而这些对孩子施暴的父母竟然还打着教育子女,合理惩戒的名号,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脱罪。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是否拥有所谓的"父母惩戒权",我国学界对此研究并不充分,而过度"惩戒"社会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父母惩戒权的思考,本文将从法律人的角度探究父母惩戒权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包括对于父母惩戒权概念的界定、父母惩戒权是否应该独立成权、我国现有法律对于父母惩戒过当的救济途径和存在的问题等作出剖析。  相似文献   

11.
风扬 《老年人》2015,(1):20-21
2014年8月25日,网友“文竹马甲”在天涯论坛的“婆媳关系版”发帖,就“老婆要离婚,因为父母同住,谁对谁错”的问题求教网友。此帖引发了十多万名网友的热烈讨论,大家争论的主题只有一个:父母穷尽一生的积蓄为子女买房,婚后父母该不该跟子女同住?父母栽了树,子女却不愿意让父母纳凉  相似文献   

12.
正在日本,有家这样逆天的大养老院——在中国,提起养老院,不管是老人或子女,都会本能地有所抵触。甚至不少人有这样的观念: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就是儿女不孝的表现。但在日本爱知县,有这样一家逆天养老院,不用子女苦口婆心地劝说,老人们都抢着去。这家名叫"蒲公英介护中心"的养老院,被人盛赞为"老人  相似文献   

13.
“养儿防老”,自古皆然。尤其在农业社会,父母养育子女,图的就是老有所靠,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可是,在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父母依赖子女物质供养的程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子女照料老人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  相似文献   

14.
百合网投放的一则"逼婚"广告遭到公开抵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父母逼婚"现象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父母逼婚"现象的产生有文化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是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理想预期与现实中子女婚姻实践存在出入而出现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父母逼婚"现象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代际之间关于婚姻问题的一种冲突,是一种"中国式的婚姻焦虑"。  相似文献   

15.
直至此刻,爸爸才暴露自己的软弱,而此前,他只是尽力欢笑,尽力强大,庇护他的爱人子女。医生仔细审视着我爸的CT片子,对我爸说,"得马上做手术。你右鼻腔里这个肿物,已经破坏骨头,伤及额窦、筛窦和蝶窦。暂时没有床位,一周后入院手术,可以?"我爸还笑着问:"不会是癌吧?"医生也笑着回答:"三分之一是鼻息肉,三分之一是内翻性乳状瘤,三分之一是癌。手术后就知道究竟。"我爸哦了一声,靠回椅子。我在旁边听着,已经完全傻掉。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偏心总是有的,要么重男轻女,要么更爱小的。特别当父母更偏爱的那个还是"啃老族"时,家庭矛盾一触即发。一个小姐姐在网上吐槽她哥哥:"都三十几岁的大男人了,成天吃父母的,一毛钱也没给父母花过,还把老爸的工伤抚恤金挥霍完了。"她的这个哥哥总以做生意为名,经常管父母要钱,每次都说"这次一定赚",但从没看见他赚在哪里,连欠的高利贷也找父母还……小姐姐觉得父母特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城市角色,但童年时代留守或流动的不同经历对其社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对511名"90后"农民工的调研发现,父母与子女团聚的抚养模式对于子女的社会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而一直与父母分离在农村留守的童年经历,会对子女成年后的城市适应、职业发展等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赡养协议怎样才有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同志:在乡下常有多子女达成的分养父、母或轮流赡养父母或均摊赡养费用的协议,这类协议有效吗?如发生纠纷,应如何处理?巡天巡天同志:赡养是晚辈对长辈承担的供养责任,由法律确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而且这种赡养扶助义务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内容。多子女达成的赡养父母的协议是否有效,不能一概而论,应视情况考虑以下因素:(1)看是否征得父、母的同意。赡养扶助是针对父母的,父母是权利人,子女达成的赡养扶助协议,必须征求父母的意见,取得父母的认可。(2)看是否有利和方便于父母…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训子女,每每到最后总是一指头戳到脑袋上,"你这个讨债鬼……"这句话的杀伤力非常强,再淘气的子女闻言多半也会觉得羞愧难当,但是好用归好用,却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理直气壮地使用这个经典句式,因为他们的子女不仅没讨到债,反而要为他们吭哧吭哧还上一世债,比如下面这些明星的父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上海和兰州两地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善事父母仍受高度重视,为孩子无限操心的认可度没有孝顺父母的认可度高。虽然经济和社会福利进步对传统代际伦理有所冲击,但青年人的代际支持观念总体上呈现"重老轻小",而非大众舆论中的"孝道衰落"态势。对子女的无限责任伦理消解与现实中子女对父母的工具性依赖增大形成张力,冲击了传统反馈模式实现代内均衡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