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是人所共知的唐代杰出诗人,对于他的诗,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但诸多评价,都是围绕其谈白直俗的表现形式而言,也即这一点是人所公认的。本文拟就此前提下,通过白居易的人生,借以说明:正是对人生理想的执着热情,促成了白居易的这种诗风。白居易是一个人生指向非常分明的人,他的每一个生命选择,都充满了强烈的目的性,并且,他总是会以全部的身心投入于这一目的。但艺术却往往缺乏过于现实的目的,所以在他这里,诗歌创作首先是作为兴趣而出现的,虽然他四、五岁就开始习诗,并且本身就洋溢着文学家的气质,但在时人心目中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作为宋初"白体"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接受尤其值得重视。多重身份的一致是他创造性接受白居易的前提。他突破宋初闲适之风的包围,不仅高扬了白居易的讽谕精神,而且还结合自身遭际努力认同白居易的贬谪态度;他不再限于学习白居易的某一类诗和某种精神,而是多方面拓展,极大丰富了宋初对白诗的接受。由此,他超越宋初一般白体诗人,成为宋初接受白居易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始终存在着维护法制与破坏法制之争。在这一论争中,白居易(772—846年)作为地主阶级法定权利的代表者,积极为维护封建法制而立论。他不仅是唐代负有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也是一个曾任州刺使和刑部尚书并且敢于直谏的政治家。为了维护封建法制,白居易勇  相似文献   

4.
昌耀作为西部高原哺育的“诗人中的诗人”,他的诗歌处处显示出一种力量美,这种力量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是内在的。通过力量我们可以领会苦难的诗人置身苦难的世界中的那种苦难的生命意识,进而了解诗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生追求和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7):94-101
苏辙少时从学于父兄,入仕后与欧阳修、司马光等交游,后又教授张耒,他们的七律诗风皆呈现白体特征。白居易是其文集中所提唐代诗人最多的一位,他欣赏白居易的诗品与人品,但对白居易也是有选择的接受,这使得他的七律能够突破白体的局限而自成一家。他的七律诗风"妥帖大雅",长于叙事是其七律的最大特征,且诗法与文法并重,流畅与凝练共存,是白体诗人中七律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位。元时期苏门七律各呈姿态,苏轼七律可谓白体中的变体;苏辙、张耒承欧阳修一脉而来,可谓白体中的正体;秦观七律呈现明显的晚唐体特征;黄庭坚与陈师道承西昆体、后昆体、梅尧臣、王安石等讲究法度一脉而来,成就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6.
我们可以认为曹操和文学有一种特别的亲缘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君主中间,他是唯一一位在文学方面保持着两项长期不败的纪录的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诗篇属于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最最富有生气、雄浑嘹亮的作品之一。他还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他被描写为一个十分阴险狡诈,但同时又是极具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如果说他的第一项纪录在进入20世纪之后,终于被另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是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数量多,题材广。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咏老诗反映了诗人健康的人生观和老有所乐的生活情趣,对研究白居易的生平和中唐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肖瑞峰 《云梦学刊》2020,(2):108-117
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的抒情功能,将此前的泛泛言志导向"不平则鸣"的渠道。它为刘禹锡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路径。以这首诗为契机,刘禹锡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开始由政治家向诗人嬗变。或者说,从这时开始,他才集政治家与诗人于一身,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舞台的重心开始悄悄地从政坛向诗坛转移。此外,由这首寄兴深微的唱和诗,还可以透视两位诗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9.
中国唐代以前以悲为美,这种审美理想在白居易那里得到明显改变.白居易的生命观经历了从悲剧体验向喜剧体验的转变过程,他的关学思想也经历了从追求"审悲"向追求"审乐"的转变.白居易后期极力推崇具有"审乐"意识的闲适美,致使宋代以后"审乐"成为文人的重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诗人及其作品,必须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社会关系,白居易作为身处牛李党争时期的诗人也必然受到党争的困扰,要全面、深刻地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就不能忽视对其在牛李党争中的处境的研究,本文从相关的原始材料入手,对白居易与牛李两党主要人物的交往情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柳宗元,首先以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而著称。文学史上的柳宗元,在散文和诗歌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他的诗文大多于潇湘所作,不少名篇为千古佳作。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临终之前,他把全部遗作寄到连州好友刘禹锡那里,烦劳代为编集。禹锡受托,精心编纂,以得《河东先生集》传世。有人说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是政治家诗人。他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尤其对古典诗词有强烈的爱好。拙文仅就毛泽东与柳宗元的诗文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是一位为国为民奋起而执笔的"斗士"。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东方文化的"绝对之美",始终对国民党的"兽行"进行最猛烈的冲击。他拥有着一种"战斗反抗的斗志"和"文化态度"的行为,这些都将其"方正"人格显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虽然失去宝贵的生命,但是他有了"道",因此,获得圆满和永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续《论白居易与水利建设》一文,从天道无常、守土有责、得道多助及心怀仁爱等方面,考察分析了白居易治水的动因及机缘,发现乐天青年时期的灾荒遭际,使其对民生有了深切同情;中唐时期江淮水利的长足发展,让他在苏杭治水有势可借;当然,最可宝贵的是乐天有志治水,为此他的行动得到了各方帮助.这一切促成诗人在惨淡的中晚唐,居然倾其所能终将自己的禹功蓝图变成了现实.诗人的赤子之心、爱民情怀永远鲜活,他的水利事迹和诗文一样会永远不朽.  相似文献   

14.
在灿烂的唐代诗国中活耀着众多的杰出诗人,以写边塞风光著称的高适无疑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因其居官显赫,总戎方面之任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以洪钟大吕般的声音吟讴了其建功立业的追求,激昂慷慨的爱国热情和关心民生疾若的进步思想,使他成为在唐代诗坛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名家,边塞诗人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15.
谭显宗 《学术月刊》2012,(6):104-111
唐诗发展经过盛唐高峰期后,承接的是中唐诗人,他们自觉地意识到需要求"新"、求"变"。所谓"中唐新变",是指从贞元、元和年间开始,诗人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学说出现崭新面貌,如韩孟奇险,元白平易,形成一股创新潮流。这些诗人,既是诗论家,亦大多是有功名官职的政治家;其诗论有承接杜甫现实主义带有儒家诗教色彩的"风雅"论,也有继承王昌龄饶富创作艺术的"诗境"说。在承先启后之余,更有一些思想上的突破。例如,中唐诗人宗儒尚"风雅",然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突破性地选取女性诗及僧人诗;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下开辟"雄肆险怪"诗风;白居易主张较为"意激"的"讽谕美刺"说;还有别具一格,由诗僧皎然、权德舆等倡导诗心禅趣之"意境"说,都是唐人新创。其贡献价值不仅在于古典诗歌,也在于现代诗歌之尚意韵味流。如此,中唐诗论确有它的底蕴内涵,在乎挖掘者深度。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元稹五大诗人在中唐贞元、元和之际均多次遭贬,形成了此一时期一个独特的贬谪文人群体。他们在谪居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以贬谪为主题、抒发个体忧怨的文学作品,无不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对元和贬谪文学的创作来说,诗人们生命沉沦的身世遭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在于是否能由此身世遭际激发起一种顽强抗争的心理动力,能否激发起一种充满活力行健不息的生命意志。如果不仅得到了激发,而且在其文学作品中给予了充分有力的表现,那么,其悲剧精神便达到了最高层级,其文学风格也必将呈现出雄直劲健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他心知问题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论研究领域,它探讨的主要是“我”以外的他心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得到关于他心知的问题。在我国,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乐”问题的争辩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他心知问题的典型代表,二者的争论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他心知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上可知论与怀疑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西方心灵哲学的角度深入挖掘“鱼乐之辩”中隐含的丰富的他心知问题的思想,对填补中国哲学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空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热爱,是的》(珍藏版)本书收选了陈超先生创作的诗歌精品。对生存和生命的深入吟述,是陈超诗歌一以贯之的姿势。在他看来,一个成熟的诗人应具备"双重想像力",即美文想象力和历史想象力。他的诗没有人格面具,读之,我们既面对着一个阅历丰富、令人信赖的有趣的诗人,又会有一种"照镜子"般的感受,在他的诗中我们发现了自己——似乎我们与诗人合作将诗"再写一遍",直到它深深捺入不同的个人的心中。这种平等的磋商  相似文献   

19.
唐祖敏 《云梦学刊》2008,29(5):52-55
屈原的忧患、孤独及以对死亡的坚定选择彰显了诗人鲜明的文化个性.屈原因忧患而孤独,因孤独至极且理想破灭最终以死殉国,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导致屈原最后选择自沉.他的死亡并非对内体生命的简单否定,而是其人格境界的终极指向;他的自沉殉节是建立在长期的人格修养基础之上的一种坚定选择,这种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20.
郭元振是初盛唐之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颇有成就的诗人。其人在青年时代志趣高远,任侠使气,颇具传奇色彩。武后朝到睿宗朝时期,郭元振对巩固唐王朝西北边防、发展各民族友好关系有过重大贡献。在玄宗挫败太平公主的斗争中,郭元振对于维护国家安定,诛灭太平一党,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元振的诗歌成就主要在咏物诗。他的咏物诗与同时代其它诗人同类作品相比,有鲜明特色。他的咏物诗几乎篇篇有所寄托,突破沉闷的形式主义诗风,重新发扬咏物言志传统。不仅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还用于讽刺社会丑恶的现象,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对后来的柳宗元,白居易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