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作为新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对新疆少数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从文化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民族间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从战略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从题材选择上看,优秀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能够增强其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现代广告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它既有商业性,又有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广告文化的批判在于它的“虚假性”,即广告消费的虚假性、大众需求的虚假性以及文化幸福感认同的虚假性。广告文化的真正负面性在于:广告传播助长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媚俗的广告传播异化了社会价值,导致受众价值判断迷惘。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北边疆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有广泛的地缘利益,并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因此,东北边疆文化治理问题是国家边疆治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交流交融程度低、西方价值观念渗透严重以及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强化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东北边疆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出台惠民经济政策、普及汉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增进民族文化提炼和发展,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转型急需舆论宣传转变功能定位、丰富传播内容、优化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传播中外先进的法治、伦理、政治文化,建构社会共享信仰和价值体系,弘扬公平正义等共享伦理价值,实现宣传与受众的利益要求、行动意志、价值目标、政治追求、思想认识的融合与同步,化解国家政治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困境及难题.  相似文献   

5.
海外汉语教育是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新生力量,无论是从传播要素还是文化的交融性、传承性来看,它都足以承担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担当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时既要尊重他国文化又要坚持中国视角,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并凝聚中华文化精华,精择传播内容以全面宣传中国,还要充分借鉴他国经验,注重传播策略,同时培育合格的高素质的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文化传播效度,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莉  刘艺青 《中州学刊》2023,(12):173-17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创造了全新的媒介环境。传统媒体的限制逐渐被打破,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崭露头角,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可以通过书面文字、图像、视频的多模态路径,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字、图像、视频三模态不断整合的综合传播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传播效果,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这将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更为深远的文化影响,构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8,(2):127-132
中华文化传播导引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生发于"共享与反馈"的核心话语,"共享与反馈"的关系互构通过规定和禁止建立"公理",赋予其所导引的话语和理论以必然性。中华文化认同的传播共享以普惠、开放、精诚的价值意涵贯通中华文化历时纵向传承与空间横向辐射的两个向度;中华文化传播的认同反馈以承认、包容、互鉴的价值意旨推进着民族内聚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形象"的良性建构。在此基础上,共享与反馈的双向互动构成了中华文化传播导引认同的思维图式,催生"同一性"强化的认同路径和"对话"式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特定的国家历史致使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其国家政治历程、社会文化的演变互相交织,"技术主义"这一独特的加拿大思想传统呈现出技术"民族主义"与技术"大陆主义"两种取向,二者分别对传播技术持批判与肯定态度,对于传播技术与社会进步、与国家身份确立、与文化认同等系列问题,均做出了迥异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薛其林  蔡雄 《云梦学刊》2008,29(3):51-53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而民族、国家认同则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同时也促进着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海峡两岸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在目前情势下增进文化认同,拓展文化交流,强化归宿意识,是实现两岸和谈与统一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我国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其系统性建设的重点包括生态优先的人文生态系统、文化引领的文化意义系统、产业支撑的文旅产业系统、社会共享的文化传播系统、制度保障的制度规范系统五大方面。从五个维度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格局,对内成为凝聚认同和向心力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对外成为承载特色和表达共识的国家形象,以此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文化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感召力对于一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成了构成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利益的维护与发展。国家文化利益有三个层次,即国家文化产业利益、国家文化自身利益、广义国家文化利益。国家文化利益的实现有向内向外两个维度,向内通过增强民族凝聚力、锻造民族精神、确立道德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精英文化的水平等方式;向外通过拓展国际责任利益、坚持意识形态独立性、拓展中华文化发展空间等方式。中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应是在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和文化调整的基础上,强调中华文化的特质,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孙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2,(12):98-103,111
积极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工具.当今汉语国际传播在汉语教学本身及汉语承载的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存在不足,有必要进行策略重塑和路径创新.策略重塑包括传播理念的“去工具化”、传播形式的“柔性化”和传播媒介的“丰裕化”等.路径创新则可以从分类传播、典型引领和受众体验驱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与动力,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持与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对于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创新"四大精神"认同的内容和载体、完善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学校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认同教育、培育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后备力量等方面来强化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后备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的时代使命,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高校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接受度参差不齐,互联网和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一定冲击。注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要客观看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文化认同机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形成情感认同机制;深化具身认知,形成行动认同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推进常态跟进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全球化下的中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下文化表现出新特征,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文化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文化价值共识、价值共享趋向愈加明显,中华文化的创新面临文化现代化、“文化失语”以及文化产业弱势的重大课题。因此,中华文化创新的突破口是国家文化创新,关键是文化观念的更新,而文化思想学术的创新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对于建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正向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可以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进入公共领域.大众传媒对于建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负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大众文化挤占了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和法律约束,就会被分裂分子作为策划分裂活动的武器,其传播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造成冲击.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培养人们看新闻的习惯,通过多种节目形态传播主流价值观,加大地方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力度,提高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等方面来提高建构国家认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开启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正确处理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等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方法论;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正能量的积累效应;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都充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本意是彰显公平正义、科学价值,追求真理;积极进步的科学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推动世界潮流的正能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正确的路向,不断推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状况不容乐观,中西版权逆差仍然很大;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论坛声音微弱;孔子学院发展很快,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西方主导国际传媒;中国文艺作品的建设性不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该在如下方面着力: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官方、知识界、民同、媒体的多方有效互动,讲好中国的故事;拓展国际传播平台和载体,尤其是把新媒体打造成传播主流文化的利器,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性凸显,而新的传播语境下,视觉文化传播深度影响传播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读图时代的受众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因此,国家形象传播需要借助视觉传播手段提升国家形象传播效果。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国家形象传播的受众多样化特征以及视觉传播的优势等也决定了视觉传播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两岸青年开展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两岸文化的同根性和骨肉同胞的血缘亲情,是发展海峡两岸青年文化认同的基础。两岸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对推动和平发展具有特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