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迁老人的产生与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随迁老人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乡村,随子女寄居于"陌生的"城市,其能否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事关个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社会记忆功能与社区融入维度的二维分析框架,根据对南京市三个社区的随迁老人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多次深度访谈,着重分析随迁老人所保留的传统乡村社会记忆对其逐步融入城市社区所存在的诸多障碍。社会记忆的可建构特征为其整合功能、认识功能、规范功能、传承功能以及批判功能的发挥,并推动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社区提供了理论支撑;社区融入的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与身份认同四个维度的划分为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社会提供了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是一个公认的难题,家庭融入成为随迁老人成功融入社会的关键。在随迁老人家庭融入过程中,矛盾冲突贯穿其中。随着时代变迁,随迁老人在家庭融入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源自家庭生活模式的碰撞、家庭中心的博弈、家庭角色的错位、家庭参与失度以及与社会参与联动机制的缺失。随迁老人存在家庭权利虚化、义务责任化、责任核心化问题,同时其家庭地位、家庭权力呈边缘化状态。因此,应强化理念指引,推进传统优秀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融合,强化家庭融入机制创新,加强政府保障、社会服务及协同政策支持,从而化解随迁老人在家庭融入中的矛盾冲突,使随迁老人顺利融入家庭,进而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4.
5.
杨维东  芮南 《兰州学刊》2013,(8):194-199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流动人口选择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其子女在京受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放开后,具有在京高考意愿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渴望实现"教育公平"的愿望。"教育公平"表象的背后是诸多利益群体的博弈。文章从新公共行政视角着眼,运用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分析进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在京高考政策问题,厘清社会公平的复杂性、多元性,并提出政策调整所需考虑的若干因素,实现社会管理政策之间、省市之间、中长远政策之间的统筹。  相似文献   

6.
7.
作为"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贫困家庭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低保对象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外在影响因素源于健康状况、工作稳定性等,总量匮乏、同质性强的社会资本以及制度性社会救助并不能帮助他们走出不良的情绪状态,而良好的夫妻关系能起到提升他们正向情绪的作用。就不良情绪而言,生活压力事件扮演了"推"的角色,而社会资本和制度化救助扮演着"拉"的角色。在推-拉两种方向相反但大小不同的力共同作用下,低保对象的精神健康仍处于不良状态中。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已发展到应对融入者能力本身进行关注的阶段.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透视当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力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聚焦于“可行能力”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对主动融入的强调和对融入目标性的关注.为了更加明晰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需求及其融入方向,制定一份尽量全面体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需要的可行能力清单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统一,构建了包括健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能力在内的可行能力清单.并从自身、社会支持、制度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可行能力匮乏的原因及其可行能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文宏  张君安 《东岳论丛》2020,(4):60-70+192
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需要进一步明确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有效性,推进我国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评估质量。本文基于2014年上海大都市调查问卷,通过"虚拟情境锚定法"研究方法,并利用CHOPIT模型的统计校正以及计算,分析了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个体性社会资本以及客观健康。除此之外,本文也基于"切点位移偏移"模型讨论了由于不同特征人群的健康评价标准差异而导致自评健康的跨人群可比性问题。结果发现,年龄、性别、收入水平以及抑郁程度等因素对自报健康资料的切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切点位移)。由此可见,自评健康的评价标准存在群体性差异,忽视这种差异有可能造成分析结果偏误。  相似文献   

10.
采用老年人抑郁(GDS)、孤独(UCL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等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重庆市北碚区500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空巢老人孤独、抑郁与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农村空巢老人抑郁显著大于城市;女性空巢老人比男性更抑郁孤独和抑郁;随着年龄增大,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减弱、孤独和抑郁显著增强;无子女空巢老人相对于有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差、孤独和抑郁更强烈;文化程度越高,孤独与抑郁水平越低,但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也能得到基本保障,但受家庭季节性空巢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最为凸显的问题是其精神慰藉的缺失,这是农村地区留守老人面对的一个无力解决的难题.文章主要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为出发点,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层次来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契机,同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技巧和理念来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策略,以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10-215
我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镶嵌在其中的社会资本深深地影响着这个网络中农户的经济行为。在不断修正正式信贷约束的基础上,借用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达到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缓解转型期的农村融资供求矛盾的目的,从而帮助农民获得更多借贷机会、更大的借贷额度并降低借贷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低龄空巢老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低龄老人失落感与孤独感较低,心理状况较好;低龄空巢老人与低龄非空巢老人在失落感和孤独感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次序分析,发现与配偶居住情况、与子女关系等因素对低龄老人心理状况影响显著,而是否空巢、其子女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均未对低龄老人心理状况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低龄老人对于子女的精神养老需求较低。而对于精神养老而言,更应该强调对无配偶同住的老人进行必要的关心;强调子女与老人的关系,而不是强调老人与子女居住状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之初,壮年时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经商的农民进入暮年之后,他们作为一种特殊的"非城市,非农村"居民,在老年时期的生活需求、经济支持、精神慰藉,以及心理状况和生活观念均与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存在很大差异。这种"非城市,非农村"的老人虽然已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20多年,但与城市的融合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正生活在一个社会关怀和社会认同的"空挡"之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并提高非正式支持体系对老人的照顾水平。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发展是指从社会政策及社会支持角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均等机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大量农民工进城的新生群体,其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包容性发展的过程。本文结合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对武汉市农民工的调查,对随迁子女教育制度和教育社会融入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应以包容性发展为理念和目的,通过完善随迁子女“学前-义务-升学”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构建社会全方位的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张云武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65-72,157,158
本文在明确我国社区内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是相互促进、相互培育的关系,但不同形式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的关系存在差异;(2)作为整体变量,个体资本对于精神健康不产生显著影响,但它通过促进集体资本的建立对于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而集体资本则无需借助个体资本,而是直接对于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3)不同形式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不同。最后,本文就研究发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已有研究的异同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李宗华  张风 《东岳论丛》2012,33(6):108-112
为了解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本文采用多层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因有无子女、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交往及生活状况的自评等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为: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差异、邻里关系和谐与否、环境状况、生活照顾状况、知心朋友的数量差异、健康状况及有无子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程度、保障老人的经济生活、营造安定的生活环境等对提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魏万青 《兰州学刊》2015,(1):139-146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与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个体面临的社会压力也与日俱增,城市青年的精神健康状况引起社会关注。在综合国际社会学界精神健康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基础上,本研究使用2010年"广州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对城市青年精神健康影响因素从个体压力与社会支持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青年精神健康与其承受的压力密切相关,压力越大青年负面情绪得分越高。而压力又与青年的工作状况、得到的社会支持以及住房需求等密切相关:工作状况越好,压力越小;住房需求是青年压力的重要原因,在未来一年两年之内有购房需求的青年生活压力显著高于无购房需求青年;而社会支持能减缓青年所承担的压力,在遇到困难时能获得的帮助越多,其压力感越低。工作状况、住房需求和社会支持除了以压力为中介影响青年健康状况间接产生影响外,同时也直接对青年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