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国出现的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伦理学界学者对个体道德态度的极大关注。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人类追求“善”的天性、互惠原则、群体影响,这些都决定着积极道德态度存在的可能性。又由于积极道德态度对道德原则的反影响力和对行为的指引力能提高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并能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这从必要性上决定了培养积极道德态度的可能性。个体正确的道德认知、学校持续的道德教育、社会坚强的道德守卫这三种基于道德态度发展特征的培养方法,为积极道德态度的培养提供了途径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如何从道德视域理解公民意识,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是推动社会道德文明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整体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道德视域中的公民意识指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们对自身公民身份和自身权利、义务的确认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养成公民意识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最后要建构公民意识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道德态度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些都对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心理倾向,它与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具有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参照系统、通过实施社会奖励与惩罚、通过调整自我防御力量来改变道德态度。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信仰是社会道德之魂。在今天这个公民道德信仰有所衰落或生成乏力的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信仰的养成不是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可能如何转化为现实的问题。公民道德信仰的养成,需要有效的机制保证。这种机制,是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的统一,完善的机制重在构建,更在于有效运作。有利于公民道德信仰生成的外部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制度安排,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道德自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至高的社会控制目标被赋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极高的期望。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是一个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证实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前,要实现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必须对传统社会道德教育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张琳 《南方论刊》2008,(12):70-71,108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习惯养成中常出现“反弹”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未成年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负面影响的客观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提高未成年人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入手,同时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并且要坚持长效机制长抓不懈。  相似文献   

9.
"无利害关系"是审美经验的核心,由此,"静观"和"移情"构成了审美态度的两个向度,而这种审美态度实质上就是"审美知觉"。在当代,"生态审美经验"的形成,使得"生态美学"得以勃兴,它呼唤着以敬畏生命、诗性智慧和栖居意识为基本特征的"生态人格"。这种生态人格建筑在"生命态度"之上,是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社会环境、家庭及个体的道德体验是道德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社会道德文化、道德教育、参照群体,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态度,对社会道德的观察学习及其达到的道德知觉水平、道德经验的情绪后果、需要的满足等因素会从不同角度影响个体道德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陈延斌  周斌 《齐鲁学刊》2007,(2):134-137
托马斯·里克纳在确立尊重与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把由道德认知、道德体会与道德行为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品格教育”视为中小学生道德养成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这一理论,托马斯·里克纳提出了开展隐性教育,营造校园道德文化气氛、课程教育、民主模式的课堂生活、故事讨论法及角色模拟训练等道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理论与实践策略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依据,设计了一个由多层次构成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导向系统,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途径:以立为本,加强教育;合理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恰当借鉴西方道德理论的合理成分;建立健全保证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孙洪义 《天府新论》2004,2(1):21-23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这两种主要道德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既重视经济伦理,又重视社会伦理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伦理建设与社会伦理建设的协调统一,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体的理性自觉和情感认同为基础的个体道德在约束力上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了,制度道德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个体道德仍然有它的特殊作用,本文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认为个体道德在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方面可以起作用:在道德规范层次可以起作用,能倡导追求理想目标;在由道德要求向道德行为转化中可以起作用;对制度道德有制约作用。因此决不能放松个体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人的道德生命活动存在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部类关系中,个体在这四大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特质,可简称为人格的类关系特质,它们构成人格的四大道德生命因子。个体在各个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行为、向善行为的外显,即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概括地说,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应该是:善待自己,使自己成为人;关爱他人,把他人当作人;扎根大地,与自然同呼吸;心系社会,与祖国共命运。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云林 《中州学刊》2003,(2):181-185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乃是良法体系为广大公民全面而自觉的遵守 ,而公民的守法状况又决定于公民守法道德的水平 ,从这一意义上讲 ,公民的守法道德决定着法治国家的确立 ,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德性保证。因之 ,应充分认识公民守法道德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科学把握公民守法道德的具体内容 ,正确设定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黄文朝 《学术论坛》2005,(12):79-81
增强党员意识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党员意识的养成要有长效机制作保证,主要是:强化党员意识养成的理论哺育机制;完善党员意识养成的实践升华机制;激活党员意识养成的内在动力机制;严格党员意识养成的全程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设计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行为,道德精神是设计创作和理论研究默认的前提。然而,由于学术界长期对此存而不论,道德精神几乎已经淡出当前设计艺术视野,这种状况对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倡导和重塑设计艺术道德精神已十分必要。道德情怀是完美设计的必要元素,良好的设计艺术道德精神,可以从现实生活、美学理论和传统哲学中陶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论证了道德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指出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同时 ,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与大学生和谐道德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应当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而大学生的和谐道德应包括和谐道德认识、和谐道德选择和和谐道德实践三大内容.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和谐道德的养成应着重协调好合作与竞争、奉献与索取以及认知与行为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