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原书风与江浙书风被认为是中国书坛风格差异最为明显、影响力最大的两大书法流派.中原书风雄厚,江浙书风淡雅;中原书法崇碑,江浙书风尚帖;中原书风重"势",江浙书风尚"韵".形成两地书风显著差异的原因,有主观的性格因素,也有客观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民风民俗等文化环境因素.从两地书法表现的文化气质与审美情趣看,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的影响力是巨大而呈显性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李东阳不仅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和鉴赏家。在书法上他提出了晋帖唐书饱探索、不主故常、在意不在形三大理论,散见于他的文集中。李东阳的书法理论纠正了明前期台阁体书风的弊病,建立了茶陵派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论主张,同时为明中晚期书风审美取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明中晚期书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倪元璐作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重要代表性书家,其书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及中叶以来的文艺思潮,尤其是心学与童心说对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抑或说"忠义之气,临于笔墨",抑或说倪元璐师承颜鲁公与苏轼书法,等等。从社会学、艺术史学的角度以及金石碑刻书学的审美特征考察,笔者认为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金石碑刻书学意识才是影响倪元璐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笔者认为,倪元璐书风的形成,其实质就是帖学与金石碑刻书学的结合,是以帖为基、以碑为辅,可把倪元璐书风看做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江永"女书"产生于湖南南部湘桂粤三省交界处,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民间妇女特有的女性文字;从民俗的生活属性来讲,它是一种民间妇女的特殊民俗生活文化。本文主要以江永地区的"女书"为调查对象,在现有的"女书"书面文本和与相关学者进行访谈的基础之上,对"女书"所展现的一些民俗事象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崔仑峰 《理论界》2014,(4):142-143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总是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纵观中国书法史,在唐之前虽然有很多名家名迹,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技法层面,但唐代书法对后世的影响真正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唐人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影响了以后书法家的审美流向。那么,怎样对唐代书风及唐代书法的审美进行概括,只有通过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方能勾勒出它的总体风貌和其审美流变。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把人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悟性和理性,也可以说是人的三类思维方式。本文从基于心意文化是"感受的——认知的——意愿的"视域,把"心意文化"的基本理念与人的认识三个阶段相结合,从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的结合上,开发和利用体验式书法课程资源,探讨了"感性——悟性——理性"体验式书法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将书法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切身感受、体会和感性的认知这一书法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成学生的潜能、素质和悟性,充分利用"三性"书法的显性、隐性课程资源,并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渗透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把学生独立的人格完整地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字内涵的把握,在提高学生书法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浏阳花炮美”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3日至5日在浏阳县举行,现将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一、花炮是一种审美文化与会者一致认为花炮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它同我国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龙舟文化一样,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认为花炮文化又重在审美文化一面。反映在浏阳花炮中就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审美属性或美学内涵,即美的真实性、本然性、活力性、无害性和出类性。这既是浏阳花炮美的基本属性也是构成它美的基本要素。它是从镇鬼驱邪的湘楚民俗中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的,它的核心是吉利,吉祥的人情之美、愉悦的生活情趣之美。  相似文献   

9.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比不上画与书的关系,所以很少见到诗与书法的"对话"。然而魏晋风流的两座高峰都出现在东晋,即陶诗与王羲之的法帖《兰亭序》,共同体现着魏晋文学艺术的峰巅,无论结构的如斜而反直,还是似断若连的笔画与句法,或是外淡而尚奇的审美趋向,都存在着种种密切的联系。揭示出其间的共性,打通诗与书的关节,也可在客观上展示东晋的审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即汉字书刻艺术。中国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文化土壤润育的一株奇葩,它以极至的审美价值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艺术,虽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才首次被冠以“书法”。但是它做为一门汉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形成的艺术,可从商代的甲骨文字算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它既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历代书法家不断继承、创造、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硕果。 叹为观目的中国书法美,美在—— 1.独特的书写形式 世界上的书写工具都是硬笔,而中国书法却使用软笔——毛笔(金石铸刻是先以毛笔书之)。毛笔的  相似文献   

11.
流行书风是近年书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对此褒贬不一。应一分为二地对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应该充分肯定其在继承前人成就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另一方面又要客观认识流行书风兴起的社会原因,对此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2.
“泼胡乞寒”是形成于古代中亚的一种风俗 ,在北朝后期随着中亚胡人的入华传入中原。由于统治阶级的好尚 ,在唐代的武后、中宗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 ,以及这一风俗传入中原后主要在入华胡人中流行 ,限制了中国文化对它的改造 ,因此这一风俗在玄宗即位后即遭禁断 ,在此后也不再有出现。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入中原的异域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钟云萍 《理论界》2009,(6):157-158
江永女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件奇异"瑰宝".笔者通过对女书发源地的实地考察和对江永女书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挖掘,认为江永女书在法学领域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女权意识的萌芽是江永女书法文化的起因;妇女对汉字的反叛心理,是江永女书法文化的外在动因;江永封闭而活跃的女性世界,是江永女书法文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口红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人们的审美价值观,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人的审美取向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异化。在此对"口红效应"背景下人的审美取向的特点、变化规律予以探析,以更好地提升审美品位,懂得经济学和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传统美学一大弊端就是将审美只局限在文化社会层次上,试图用单一的审美规律或美的本质把握概括所有审美现象,这样就难免胶柱鼓瑟,立论片面,而被人们随意否定证伪。这也是现代美学尽量回避对美的规律或本质探讨的原因。其实,有现象就有规律、就有本质。问题是审美现象尽管就其整体属性而言属于文化属于社会,但它的构成却不仅仅是文化社会因素。从系统本体美论观点来看,在审美系统中获得文化社会属性的诸多结构或制约因素,其本身往往都是前文化物理生理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及其制约条件同样是审美规律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16.
弥沙  李育红 《北方论丛》2008,46(3):34-38
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书法界和书法理论界,“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命题影响很大,但这是一个缺乏学理和事实根据的命题。如果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的话,那么中国书法既不在中国哲学之内,也不具备哲学的性质。中国书法不可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因此也不可能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它部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但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中国书法是一种很宝贵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它不居“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肯定它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又要避免将中国书法神秘化,神圣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王笑楠 《中州学刊》2008,(3):224-226
近年来,流行歌坛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使"周杰伦现象"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中国风"的盛行可以说是传统的胜出和民族心理的归复,但它又是借助流行歌曲这一最时尚、最前卫的形式.凸显出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人们所普遍怀有的怀旧情结.从接受的角度讲,这说明流行歌曲的受众有着弥补现实痛感和渴望民族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领悟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创作的角度讲,它也给流行歌曲制作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味"最早出现在李仁老的诗文中。在李仁老诗文中的"味"基本上不属于审美范畴,它表现出由非审美属性向审美属性过渡的特点。"味"作为审美范畴主要确立在李奎报的诗学中,它主要表现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邓宝剑 《东南学术》2003,(6):125-129
本文旨在从先秦文化典籍<周易>那里探求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看<易>道在哪些方面启示着中国书法的审美品格.首先,<易传>强调易道周盈天地,而中国书论所一贯强调的也正是尊崇天地、妙合自然的原道观念.从<易传>中的"乾坤其易之门"到书法理论中的"书肇于自然",正是易道向书法艺术领域的贯注与延伸.其次,<易>对书法的启示还在于境界之学的内在品质.重视自然形象与人格境界的统一,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使得易学自<易传>始成为真正的境界之学.而书学同样是在人的情感境界上实现着从"肇于自然"向"造乎自然"的转换和提升.再次,易学中"立象尽意"的理论也启示着中国书法重意趣、重精神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