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日本传统文学相比,大江文学更贴近西方式的理性。他在作品中"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在那里,生命与神话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当今人类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图画。"若干年来,大江健三郎始终凭藉心灵的感应,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写出了真正取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所确立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以这种批评方法,重新诠释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存危机主题、存在主义人物形象、自然生态的力量,以及边缘人物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故乡是大江健三郎在几十年文学生涯中不断书写的对象.故乡是想象力的源泉,是自卑情结的宿命之地,是大江打开文学新局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13日,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果。大江健三郎广泛借鉴西方文学经验,在他自己创造的想象的世界里,努力发掘个人的体验,以独特的文体,成功地描绘出人类共同的追求。从大江文学看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也许会为困惑的中国当代文学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5.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38年前在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开始小说创作.他以清新的感受和绵密的文体描写“被封闭、被监禁状态”下同时代日本青年的苦闷与不安,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被誉为“川端康成第二”.大江文学的第一个乐章即奏出非同凡响的和弦.  相似文献   

6.
亚洲文学与世界文学——与大江健三郎谈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新:您主张无论是日本文学还是中国文学,都应加入作为世界文学一环的亚洲文学当中.您所说的亚洲文学具体来讲包括哪些内容?亚洲文学应该怎样实现与世界文学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使他们自身具有“边缘意识”,并且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边缘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选取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城堡》与《审判》以及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作品《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来分析与比较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相似文献   

8.
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的森林意识,表现了他创作的独有个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其一,他的森林意识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经历与时代条件有关;其二,他的森林意识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作者对当代日本社会的一种认知方式;其三,他的森林意识作为独特思维的宇宙,形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三种特征,极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包含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古希腊至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主要特征,并以西方文学的创作实际分析了人文精神在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文学来审视其与建筑之交往,认为两者之所以沾亲带故的最基本的内在契合点在于围绕“人”互动;而这种互动使双方萌生创意,相得益彰;而双方相得益彰之祈盼无非是:文学渴求一种建筑感,建筑渴慕一种文学性,力图实现共同的然而又独具个性的美的追求、美的表现之欲求,以期获致发展之活力。那种认为在两者之间作比较是“危险的”论调显然差矣。  相似文献   

11.
大江健三郎在此前48年的创作生涯中,形成了作为一个世界著名作家的独特风格。他的很多小说都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或者取材于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瞩目;由于从小生活在日本农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语,而后来又深受法国语言文学的影响,因此大江小说的语言呈现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同样由于深受法国作家萨特等人的影响,大江小说惯用象征的手法,从小说标题、故事情节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大江小说的结构迥异于传统小说所强调的前后照应、脉络清晰,情节场面的跳跃很大,因而也比较费解。  相似文献   

12.
健全的人格是以个体性发展为前提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结合。西方文学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西方文化以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对于生长在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的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要使青年人通过文化比较认清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的弊端,懂得如何从体现个体自由精神的西方文学中获得可贵的借鉴,同时也要认识到西方个体自由传统的实质及其消极因素,以及经过现代诠释后的中国重群体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三曹”与“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上承《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学之精华,下启唐风、宋韵以后中国文学之新貌。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家都是东部人,而他们的向西开拓,则建构起了汉唐之间“骨气奇高”、“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健将除孔融外,几乎都将文学描写的目光投向了雄奇壮美的蜀道沿线,曹植、王粲、陈琳、阮、徐、应等先后随曹操到过关中与汉中,曹操与王粲、陈琳等深受西部文化的影响,西部文学的书写成就最高。建安文学的描写地域由东部扩展到了西部,使秦汉豪放雄浑的开拓精神与建安文学的建功立业精神相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建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丑被当作独立的美学范畴虽在美学界早已得到公认,但学者们大多是从哲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来论证它的,其实还可以从西方文学的发展中来了解丑,了解丑从发生、发展到独立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在古代文学中,丑虽已经存在,但力量还比较弱小,还不得不以壮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近现代文学中丑得以迅速发展,但还不足够壮大,只能以崇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丑才真正壮大起来,并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表现出来.当然,在论证丑如何独立的过程中,也同时深化了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把西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宏观上分析人物形象的发展过程,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即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呈不规则的w形状的嬗变轨迹,分为个性的人、僵化的人、灵性的人、异化的人与多元和谐的人。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人物形象嬗变的表象与深层社会历史原因以及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既是各个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作家们的情感、思辨、视野交互作用的结果。从人物形象w形状嬗变的角度讨论了文学功能的社会价值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学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对于文学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却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中西文论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即文学本体的解释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框架,那就是着意于运用语言,通过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营造一个“创造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美国许多作家一直想重新创造美国社会中的“边疆”概念。事实上 ,西部边疆的定居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往西的大规模迁居运动已经结束。虽然地理的边疆已经结束 ,但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 ,至少对美国人而言 ,西部是这个行星上具有意义的最后边疆 ,不仅仍然可能继续进行探讨和重新阐释文学中的那个边疆 ,而且仍然可能拓展涉及社会和人类问题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许多西方现代作家都表现出了对神话的依恋之情,在本话语的重写中寄予着“救赎记忆的愿望”。神话不但具有“哲学”的概念、“诗性”的学本质,它同时还是“情感”的产物。神话最接近学的本质特征。虽然现代作家向神话回归也许并无自觉意识,但神话的确给了学以“无限的深意”,它从某一侧面赋予了西方学以沁人心脾的高品位、高格调,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西方现代学的“自律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鉴赏方式比西方的鉴赏方式有着更全面、更合理的内涵,值得我们在当代的文学理论建构中很好地吸纳。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国现代西部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现代西部精神”,应当被看作是中国西部不同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内地的农耕文化和都市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以及西部独特的宗教底蕴和不同身份的作家自身所独有的生命体验与个性等诸种因素相互交融的产物。由此才形成了西部文学的那种集自然、神性、流寓与悲情子一体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