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38年7月,陈独秀从南京模范监狱获释,直到1942年5月27日去世,在这近四年的时光中,基本上是在重庆江津一荒僻山乡鹤山坪的石墙院里度过的。处于流亡中的陈独秀没有职业,缺乏生活来源,老境显得极为凄凉惨淡。陈独秀的晚年生活靠什么得以支撑呢?  相似文献   

2.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促使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大批政治犯被提前释放。当年8月,走出监狱的陈独秀,立即书写了一份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声明,希望通过《申报》公之于众。可不幸的是,这份声明没能发表。陈独秀为何急于发表声明,这份声明义何以不能见诸天日?  相似文献   

3.
五四后陈独秀的国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家的理解,对改造社会手段的认识,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计都根本不同于五四前。本文通过《谈政治》考察陈独秀思想上的这些细微变化,进而说明五四后的陈独秀是一位符合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把陈独秀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是对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至整个五四运动时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因此,在纪念五四运动的雕塑中,应该把陈独秀放在非常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与《每周评论》胡明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创刊,这是一张主要谈时局政治,兼及思想文艺四个版面的小报,它的出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特定的政府气候有密切关系,也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关心时局、...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早期法律思想,即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法律思想从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陈独秀早期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于宪政方面,理论基础是西方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追求的目标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1926年的北伐意义重大,而就在北伐出师之时,陈独秀发表了《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对北伐进行批评,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分析,陈独秀发表反对北伐文章的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共产国际对北伐的坚决反对直接影响了陈独秀的立场;当时广州政府内忧外患,国共矛盾尖锐,是导致陈独秀反对北伐的客观原因;注重刷新国人思想,轻视军事行动是陈独秀批评北伐的思想根源。而与国民党分家的意图,促使陈独秀将自己对北伐的意见公诸于众。  相似文献   

8.
本文只介绍陈独秀于1924年7月和9月写给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维经斯基的两封信。这两封信对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陈狈秀这个时期的思想以及大革命失败陈独秀应负的责任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两封信的主要内容第一封信是陈独秀干1924年7月13日在.L海写给在莫斯科的维经斯基的“秘密’信件。维经斯基接替马林任共产国际驻华代表,他回国前在北京曾给陈独秀写过信,回国后又从莫斯科发来电报。陈独秀在收到信和电报之后写给维经斯基一封500多字的短信。第二封信是陈独秀在尚未收到维经斯基的回信再次于同年9月7日写的仍是一封“秘密”信件。这封信…  相似文献   

9.
沈寂长期坚持陈独秀研究,是国内陈独秀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陈独秀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学者之一,《陈独秀传论》是其代表作,承载了他一生执著学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思想是陈独秀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陈独秀早期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遵循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系统考察陈独秀早期救国思想的演变,认为他的救国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思潮的发展而发展。辛亥革命前,他以民族国家主义来救国;在辛亥革命后,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为救国的指导思想。他努力唤醒国民起来反帝反封,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民身  相似文献   

11.
个人人格独立是陈独秀构筑理想“民主社会”的哲学基础。人格独立的基础是经济独立,而其目标则是政治民主。但陈独秀的经济民主思想缺乏商品经济意识的内涵,因而其政治民主构想显得苍白无力。个人人格独立也是陈独秀民主社会的政治原则。他认为,民本主义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民主主义强调权力归属于人民,后者才能体现人格独立。而真正的民主政治是“国民政治”,是人民的自觉的直接参与而不是宪法上的一纸空文或什么代言人的恩赐。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民众观是二重的,一面同情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肯定他们的作用;另一面却又谩骂人民群众,蔑视他们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是陈独秀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环境使然;二是陈独秀自身存在着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即唯心的英雄史观和唯物史观使然。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从崇拜18世纪的法兰西民主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巴黎和会上西方民主主义的破产,使陈独秀迫切要寻找新的出路;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使陈独秀等一部分先进分子感到救亡运动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启蒙层面,应该走向直接行动;三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冲破重重障碍传播到了中国,满足了这个社会需要;四是俄共的推动作用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1879—1942)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之一。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陈独秀的一生是复杂的。本文仅就五四时期(1915年《新青年》创刊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的部分哲学思想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24年初开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陈独秀与国民党左派的一场大胆尝试的政治戏剧。这场政治合作是陈独秀的又一次政治历练,使他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充满矛盾心理与性情痛苦。这是一段值得反思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陈独秀是一个著名的复杂人物。对他的评价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注意的是,评论的变化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评论的基本的趋势是愈评愈“左”,宁“左”勿右。评价的主要分岐是如何正确估价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地位。林彪、“四人帮”把评价陈独秀当成其实现罪恶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他们别有用心,“左”上加“左”,以“最最革命”的词句,全盘否定陈独秀,不承认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做过任何有益的事情。如果谁要如实地肯定陈独秀前期的历史作用,谁  相似文献   

17.
张家康 《社区》2010,(2):20-21
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到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已届耳顺之年的陈独秀已是衰飒老者,世交晚辈葛康素正是此时前往探访。多年不见。相见后不禁惊讶:“先生老矣,着布衣,须发斑白,唯精神矍铄,尚未失少年豪俊之气。”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说大学学生之目的吴亦庸1918年9月20日,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开学式上发表一简短演说,主题为大学学生的学习目的.文虽不多,然今日读来,仍有启发意义.摘记一段:“大学学生之目的,可别为三类:(一)研究学理八二)备毕业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申由 《金陵瞭望》2005,(10):8-8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全盘反传统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毓生等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本文就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是否把传统文化当作统一整体加以全盘否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