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文学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在正德年间,杨慎上京赶考,中了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要返家探亲。  相似文献   

2.
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翰林修撰。因“大礼议”一案 ,受到皇帝的直接迫害 ,远戍云南 38年。丰家骅的《杨慎评传》 ,细致地考述了杨慎生平 ,特别是杨慎流放后的踪迹 ,展现了杨慎的坚持正义的性格 ;还从哲学、史学、小学、文学四个方面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了杨慎的学术成就 ;并且指出 :杨慎的历史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所于“君主的一喜一怒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这正是研究杨慎的现实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5.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6.
杨慎的五言诗宗六朝,但更得庾信风致。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探讨杨慎对庾信的认同、学习和吸收,说明杨慎对六朝诗风的喜好和重视以及为六朝诗风在明代复兴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慎是明代一位有着浓厚批评意识的学者。杨慎的史学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汉书》的史学审美、对宋代史学的有意求瑕及基于史料价值和史书编纂方面对其他史著的批评。其史学批评呈现如此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明代中叶的《史记》《汉书》研习风激发杨慎对《史记》《汉书》的批评;其治学理路崇汉学而抑宋学,引发杨慎对宋代史学的苛责;其博学的治学视野促成杨慎对史料价值的多元审视及对史著编纂者资质的求善求全。  相似文献   

8.
杨慎对诗、文、词、散曲、杂剧及赋、弹词等文学创作都有涉猎,创作十分丰富。历代对其创作尤其是对其诗、散曲、词的评价较高。截至201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般都对杨慎及其创作有介绍书写,评价或高或低,但也有个别《文学史》对杨慎只字不提。杨慎的文学史书写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学史中呈起伏不平状态,这样的起伏不平主要有其身份、大礼议事件、作品书写内容及对其研究不够等原因。杨慎文学史书写篇幅偏少、评价偏低,这与其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不相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杨慎生平著述、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以及对云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但仍需加大杨慎人生、命运、思想、成就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文化史、文学史中给予杨慎公正、适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简绍芳是杨慎流放云南时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有关他的史料颇为少见。本人据明人笔记、诗文和方志,考订了他的生平事迹、著述,勾画了二人结识相交的始末,并介绍了他为杨慎编撰年谱,校订文集、全面公平评价杨慎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汉杂事秘辛》是杨慎从安宁州董氏处得到的一部颇具特点的文言小说。杨慎认为此书成书于东汉。胡震亨等人以书中所述史实与史传所载不符,认为此书非东汉人所撰。沈德符首次提出该书乃杨慎伪撰,并得到后世大多数人的认可。但通过考察可见,由沈德符“论定”,并经四库馆臣、周中孚等人层累地构建起来的杨慎伪撰说,其证据却仅有该书非成书于东汉及杨慎得书于董氏两点,且均不具有说服力。但遗憾的是,因四库馆臣对明代学者的傲慢态度,特别是对杨慎的成见过深,因此错失了得到真相的机会。而后人因未能细致梳理杨慎伪撰说的生成史,只是慑于四库馆臣及诸大家如梁启超等的分析,也错失了寻找真相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且值得认真加以反思的。  相似文献   

12.
杨慎是正德六年(1511)状元,也是明代最为渊博的大学者与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可是,关于杨慎的去世与享年,一直是学术史上的疑案。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学问博洽,茹涵既富,根柢盘深,方能在七子笼罩文坛之时,独立门户,有所创获。故杨慎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积淀,其中之一是潜在地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传承展开分析,又特别是对宋代三苏的文学成就展开全面批评,其中的重点是对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杨慎是明朝著名文人,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流放云南。在云南民间社会,留下众多与杨慎相关的传说,与地方风物、节日风俗、民间艺术、景观叙事密切相连。杨慎传说具有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属性,深刻影响了云南民众的文化记忆、道德伦理和文化审美,并在地方文化认同和区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增强了云南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掘杨慎传说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既能够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文化资源,又能推动民间传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学问博洽,茹涵既富,根柢盘深,方能在七子笼罩文坛之时,独立门户,有所创获.故杨慎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积淀,其中之一是潜在地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传承展开分析,又特别是对宋代三苏的文学成就展开全面批评,其中的重点是对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相似文献   

17.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谪戍云南永昌卫,在谪滇的三十几年里,杨慎多次途经贵州,留下了许多关于此地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从外乡人的视角,展现了贵州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独特与奇异,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上贵州的真实面貌。杨慎在贵州的创作与交游为贵州的方志发展、史料保存、教育事业和旅游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处于历史长河中的明代诗人 ,置身诗学传统 ,亦须对前代诗人做出评价 ,而其中杜诗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杨慎的杜诗观为视点 ,考察杨慎与李梦阳在诗学主张上的差异 ,并解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明代历来被视为词的中衰期 ,然“一代之词 ,亦有不可尽废者” ,曾被誉为“词家功臣”的杨慎对词的贡献即不容忽视。杨慎校对过《花间集》 ,而其词作受《花间集》的影响亦非常明显。今存杨慎词涉及男女恋情的约有 110多首 ,占其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杨慎词大多作于 30余岁被谪迁之后。由于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为了排遣愁懑 ,生活颓放 ,故其词以美女、离情、闺怨、性爱等题材为主 ,词藻华丽 ,烂若编贝 ,在内容和风格上对五代西蜀的花间词一脉相承。除了承袭花间香艳之风外 ,杨慎恋情词对花间词的突破 ,则表现在写作对象的转变 ,那就是作者的寄内词 ,由于对象在思想、情感和人格上与作者对等 ,决定了词的内容多是倾诉内心感受 ,或进行情感的交流 ,在艺术上则洗尽铅华。这类词虽然为数不多 ,却突破了花间词的樊篱 ,值得予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据杨慎和周复俊的诗文和书画题跋等,考察了二人相识、相交、相知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他们的三次相会:一、仙村之会,二、金沙寺之会,三、江阳之会,介绍他们相与论学,题画赠诗,撰序写跋等学术活动,尤其是杨慎逝后,周复俊致仕还乡,仍不负旧约,在吴中为他编刻全集,对杨慎著作的辑佚、编刻、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