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96岁高龄的陈慈爱,是福建省厦门市开元区公园街道深田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认识她的人都亲切地叫她“慈爱姑”。解放后,慈爱姑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过上了好日子。从1951年起,慈爱姑就义务到居委会工作,半个世纪来,默默地为居民群众服务,是位人见人夸的“老积极”。1993年7月,慈爱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时间,她成了厦门市的一名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2.
张保振 《社区》2014,(20):1-1
做人当有温度,就是为人要有暖意。实践告诉我们:世上万物,无温不生;人间万事,无温难和。当年,有人问孔子,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他是个宽厚慈爱的人。”又问,子西怎么样?孔子连连说:“他嘛!他嘛!”没有正面回答。又问,管仲如何?孔子则答:“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终身吃粗粮,但到死他也没有怨恨的话。”  相似文献   

3.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发挥“本心”的能动性与独立性,则体虽常寂而思虑酬酢应用无穷,这便是杨简所追求的、寂感合一的“知止”工夫。杨氏希望以此消除“意”对心体的拘执,以无思无为之“止”实现道德主体之超越,并将其落实到孝悌慈爱的日常践履之中。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地球市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智慧之人”、“勇敢之人”、“慈悲之人”。“地球市民”的教育,一是要有“相信人的潜在的可能性”的慈爱,二是要督促“自己自觉无可替换的使命感”,三是要以身试教。  相似文献   

5.
“老哥哥”住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1992年,驼着背、扶着拐杖的他第四次到中国旅游,我是那次旅游的领队。旅程行将结束时,他问是否可以把我看作他的小妹妹?我想都没想:可以。从素昧平生到成为兄妹,几年来,他奉出了那许多真诚、宽容和慈爱……  相似文献   

6.
《高老头》(1834年)是巴尔扎克《人間喜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关于《高老头》中的“父爱”問題,历来为許多人所爭論。归納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高老头》中的父爱,“表现了人类的崇高至性”;也有的人贊賞高老头把他的“全部人类感情都集中在女儿的慈爱上”,有的甚至把高老头的父爱捧为“父爱的基督”,竟以高老头自命,說什么“我就是高老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德”观念既是政治上的重要观念,同时也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周人提出“明德”观念,将商人所重视的“鬼神”“上帝”观念拉回到现实中的民生世界、道德世界。然而,随着历史时空流变,“明德”观念趋于固化而难继“坚明”,礼乐制度随“德”的观念一同趋于瓦解。为解救周代“德”观念之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分别朝向“仁”与“玄”的不同方向拓展深入。他们或发掘“德”的深邃内涵或改造“德”的内涵另赋予其形而上特质。虽然老子“玄德”与孔子“仁德”不同,属于异向度地对周“明德”观念的发展,但他们的“德”都不是拘泥于外在形式化的礼乐规范;相反,均体现了对内在“心性”的重视——孔子主张以“仁”释“礼”,老子则脱离开僵化的周“礼”表象而旋转深入显露出了“慈爱”的柔软质地。  相似文献   

8.
在黄老道术中,慈忍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慈,就是慈爱,这种慈爱就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是一种无私(甚至是无原则)的给予,比儒家讲究正义原则的以德为本又高出了一层。因此,慈爱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是一种达到了“精神内敛”、“智慧澄澈”的境界,但它与“不敢为天下先”一样都是一种处世的机谋,只是慈要比后者深刻得多。慈之服人,决不在外在的收服,而是要让被收服者充分领受到慈爱。它没有以理服人的外在洼,因此也就避免了被收服者内在情感的疏离,它会受到那些被收服者永远的、心甘情愿的报答和捍卫。  相似文献   

9.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一次旅行,一次偶遇 成就南宁美容界一匹“黑马” 她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 更多的却是朴实和一颗慈爱之心……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勇德”文化富含儒家之仁、义、中庸等元素,也含有道家之无为、慈爱、和平等主张,还具有兵家果敢、多谋等特征。到了近现代,“勇德”文化开始融入较多的政治元素。相较于西方,中国之“勇德”更凸显浓厚的道德修养色彩和家国情怀。但是,由于相关教育缺失、利己主义思潮抬头、青年精神生活匮乏等原因,“勇德”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正面临着挑战。所以,充分挖掘“勇德”文化的丰富资源、寻找其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的一大创新点。  相似文献   

12.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看浓浓的师生之情,朋友之谊……  相似文献   

13.
副词“就”、“才”都有多个义项,用法也极其复杂,但是,我们认为与“了”相关的,首先是关于时间的,因此,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表示主观量“早”、“晚”的“时间词就……”、“时间词才……”两个句式中“了”的隐现问题。“时间词就……”、“时间词才……”在所表达的主观量上构成反义,但是,其中“了”的隐现原因,重要的并不是它们所表达的主观量,而是其客观语义基础。即:“就”表示的是两个历时过程相接发生,“时间词就VP”中的时间词所表示的时点是不断流逝的时间流中一个滚动的点,“就”字句中“了”的隐现与其中动词的自主性、非自主性相关。“才”字句中一般不出现“了”,则是因为“才”已经表示了“实现”义。  相似文献   

14.
施羽尧  李菁 《社区》2008,(14):38-38
1935年11月13日,佛堂里一声枪响,30岁的施剑翘近距离刺杀孙传芳,以报10年前的杀父之仇,而她也被冠以“侠女”、“烈女”头衔,在此后几十载中,不断成为民国时期多种演义故事的女主角。而在女儿施羽尧眼里,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慈爱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更”、“更加”和“越发”出现环境的考察,总结了它们共同及各自适用的句式;并通过对出现频率的统计与比较特征的提取,概括出了“更”、“更加”和“越发”使用中的三个特点。同时,为了进一步把握这三个词的相互关系,我们运用了“范畴”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干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王国荣 《社区》2013,(16):56-56
年过古稀的刘老太太,这几年动不动就发脾气,把儿女、媳妇、孙子孙女们都折腾得够呛。50多岁的儿子林先生说,母亲年轻时极为勤劳,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慈爱的她在家人心目中一直是“镇宅之宝”。  相似文献   

18.
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痛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就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得宝贝仔辉跌倒,妈妈替你拍土脚,哎呀!”  相似文献   

19.
“闪婚”、“闪离”的婚姻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洁 《社区》2008,(21):20-21
“闪婚”又“闪离”,幸福在哪里“80后”已经长大成人,忙着结婚、分手、复合,爱了、恨了、痛了、分了……“80后”“闪婚”的热乎气刚过,又开始忙着“闪离”。  相似文献   

20.
在洛克的经验世界里,“抽象观念”的形成与表现总是不可避免,人类的经验过程总是要伴随着“抽象观念”的存在过程。洛克的“抽象观念”具备经验意义上的心灵位置和内容,它体现为洛克式的“抽象观念”实在,表现了这种“实在”的“名”就是人类经验的自然语言形式。语义世界的“抽象观念”出于心灵中的本源,它与自然语言形式的关系确立自由而任意。“抽象观念”于心灵和语言的经验之中并非总是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所有作为经验对象或结果的“名”与“实”关系并非具备一种必然性的统一基础。“抽象观念”的“名”“实”区分与统一唯有回到理性主体存在的世界里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