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之苍苍,君不见明明皓月,灼灼红日,日日东升西落,夜夜以其稳定的形态固定于苍穹之一隅。乾坤以其稳定的形态沉浮于闪光的地平线,因而他们能以其宏大之德泽布洒于万世,使万物生辉。君不见闪闪流星,时而桀骜不驯地划破黑夜孤寂的旧貌,时而成群如雨般,刷新我们仰望天际的视野。流星以其多变的形态旋舞于苍穹,虽不能以其孱弱之驱给生灵以永世不竭之光芒,也没有固定永恒的生活轨迹,但它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顿悟觉醒之灵光……  相似文献   

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4.
印章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发展到现代有迹可考的历史已经三千多年,一直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献通考》是这样描述印章的重要性的:“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印章的缘起是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以信物的身份出现的。但因其所依托的载体是汉文字,又主要依托于汉字中的篆字,使其极富于汉字造字原则的各种意义。所以印章艺术一如中国书法艺术,在其方寸之间,一样包含着“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人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哲学理念。即是说,如同书法一样,通过印章艺术的演变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据之而寻绎出一个历史发展的缩影。其艺术、文化的意义从一开始就已经隐然地存在着。在那个艺术的创造尚不是自觉的古代社会,印章艺术展示了一种随意的、自由的、朴质的所谓“无意于佳而佳“的天然之美。可以说,印章艺术作为一种将图案或中国文字,透过印材表现有情、有意及有趣的方寸空间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变迁。至今仍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5.
孙应鳌乃崛起于西南地区之一代鸿儒,阳明后学发展之又一思想文化高峰。惜其著述散佚隐晦者甚多,有分量之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故多方爬疏史料,搜考遗文,厘清其著述流传之屋略,探赜其学术思想之归趣,分期分批整理出版其撰作,最终则编纂较为完整之《孙应鳌全集》,非特有裨于重新定位评价黔中王门之学术文化贡献,亦可更好地还原凸显明代心学思想世界之地域分布图景。  相似文献   

6.
在明晰为政在人,人必与法兼用的前提下,丘浚对典狱之官提出了三方面的素质要求,即:发自内心之“哀矜”敬狱的主观态度;权势不移,财利不动,置祸福于度外之中正品质;通经明理之道德义士。抛开其历史的局限性,丘浚的论述有裨于当代中国司法队伍素质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于先贤的性灵相通之趣,于自然的美点契合之趣,于自我的词句畅达之趣。都是写作得其味的基本要素。而今的学生憎恶、讨厌作文,下笔兴味索然,这一现状与时下应试作文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如何找寻作文教学中缺失的趣味,如何令作文回归作文本身,都值得在作文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包括张继《枫桥夜泊》在内的数首唐诗所言之“寒山”、“寒山寺”,皆为诗歌意象,而非实指。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宋人称今天寒山寺为枫桥寺或普明塔院。今天寒山寺之名虽肇端于张继夜泊之诗,而实乃定名于元明之际。寒山子“寒山无漏岩”诗所言之寒山,应是苏州虎丘。张继诗中的“寒山寺”若被理解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9.
胡大海年谱     
胡大海年谱龚剑锋胡大海,元末起义军大将,明朝之功臣元勋,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忠心耿耿,胸怀如海;唯才是尊,数荐贤人;军纪严明,爱护庶民。如此之英雄,于中国古代史中,亦属屈指可数。今列其事迹,为之年谱,期以传大海不朽之英名。是谱起于大海从朱元津于滁州,...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新时期两位著名女作家谌容与张洁创作的异同,着重剖析了她们的差异,认为谌容专注于人生之态的描摹和剖析,张洁钟情于女性之梦的编织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审美知觉论李天道登临探索,遇物斯感,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开展,都离不开审美感知觉对外物的感知遇合。《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相似文献   

12.
莫文骅词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 (1) 文笔流丽畅达, 善于摄景状物, 寓意象于艺术思维之内, 辟思路于自然境界之中。(2) 热情洋溢, 潜心专注, 倾青少年时代之革命激情于老年之词苑耕耘而未减。(3) 以正确的人生观及高尚的革命情操指导填词, 自必意境蹈远, 主题深致  相似文献   

13.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4.
生活创作于乾隆中叶的闺阁诗人王采薇与寒士诗人黄仲则,皆为常州诗派中的翘楚。其心境颇多相似之处,他们皆是多病之人。同怀寂寞之心,都有出尘之想,一样英年早逝。通过其相似心境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乾隆盛世,也有寂寞之人,悲苦之心,盛世之音下也有凄凉之声。  相似文献   

15.
“忘”是道家的哲学范畴,它有深邃的审美内涵。英国诗人约翰·济慈也主张“忘”,这是诗人的“忘”,先有审美意义,进而表现出了哲学意绪。道家和济慈都提出“忘”,但“忘”的目的指向与具体内涵不同:“忘”在道家和济慈那里都是修身之法,不同的是,道家之“忘”侧重于对精神世界之苦难的救赎,而济慈之“忘”则侧重于营造诗化人生;道家之“忘”和济慈之“忘”都在于达到审美静观,道家之“忘”的审美目的是在不自觉中达到的,而济慈之“忘”则直接指向审美。  相似文献   

16.
总集之祖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志》将《七录》之杂文部并入总集类,实名乖于实,显为不当。近人或以《善文》为总集之祖,盖缘忽于此“乖”及昧于杜预稍早于挚虞而不辨其各自为书之时间所致。《书》《诗》《楚辞》《汉志·杂赋》《徐、陈、应、刘遗文集》,亦均非真正意义上之总集;真正的总集之祖是《文章流别集》。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论威篇》有一段关于法令威严的议论,原文如下:“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从本段文意来看,“深痛”二字分别承接前二句。“深”是说“藏于民心”的程度,“痛”则言“捷于肌肤”的感受。正因为藏之深、捷之痛,所以能执守坚固(即“执固”)。这几句话的意思大约可晓,但“捷”字之义颇为费解。东汉高诱的注说:“捷,养也”。在古书旧注中,训“捷”为“养”的,除高氏此注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例,此外,“养”跟肌肤之痛也没有逻辑联系,所以…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画竹的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源于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付,但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不仅生于胸中之竹,而且是艺术创造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9.
石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遍布于古蜀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献与民俗材料进行综合比较考察,发现这种泛崇拜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文化蕴涵,即蜀民思想中有着共同认知:石具有生殖繁衍、驱邪祈福等实际功能,于部族之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更是亡魂必定的回归之所。因此,蜀民便对石进行虔诚膜拜,以期获得于已有利之效用。  相似文献   

20.
话题解读巨人,或以勇力称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或以思想领先,探幽发微,破时代之迷雾,启心灵之愚顽。雨果说:“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巴尔扎克葬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