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试论印度绿色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摆脱周期性的饥荒困扰,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政府推行了一套以增加小麦、水稻等粮食产量为宗旨,其他与粮食生产无关的因素几乎被忽略的农业政策.政策椎行之初,起到了立杆见影的作用,国家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目的,被国际社会称之为"绿色革命".但是,40多年后.国家视角过度单一的弊端逐渐凸显了出来.不仅农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印度政府最初追求的粮食产量亦出现了萎缩.印度政府和农业政策专家提出了技术更新、回归传统和制度变革等多种解决方案.旁遮普邦的几家农业贸易公司的实践为困境突围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即通过市场手段将小农组织起来,以市场需求代替国家视角,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升级.这种转变为人口大国解决农业问题也提供了莱种启示.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因政治因素而受到严重制约的印度与东盟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全球区域主义的兴起、东盟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印度的主动出击而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进入新世纪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印度与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对外发展战略、东盟与大国的互动关系带来了变化,还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分享微薄的农业收入,印度表现为贫困问题,中国表现为农民收入问题。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并不成功,50多年的持续改革也不能减缓贫困现象,因此中国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国有永租制”就是与城市土地制度相一致的土地制度,农地国家所有,农民享有永久使用权。减少承租农地的人数,同时把农业收益留给农业经营者是农地永久使用权制度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4.
2 1世纪印度外交战略以大国外交和东向战略为重点 ,立足南亚 ,面向亚太 ,走向全球。长期以来印度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颇多坎坷 ,成效不大。当前印度与中东国家关系发展具有广泛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但印巴争端、阿以冲突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等问题仍是发展相互关系中最棘手的制约因素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在公立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学校教育服务的情形下,为实现全民教育这一国际目标,印度政府采取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下简称PPP)的形式,提高对私营部门的利用率,以期改善基础教育服务供给和资金投入,并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PPP行动计划,这对于PPP办学模式在国际基础教育领域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寂静的春天>,到<增长的极限>,再到"可持续增长",人类从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产生出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危机的恐慌,最后发展到今天波及全球的"绿色革命".如何在企业生产经营和人们的生活消费中贯彻和实施绿色革命的宗旨,即实现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古代印度的土地制度是村社或国家所有,实质是王有而不是奴隶主个人私有。古代印度的农村公社,同样经历了共同耕作到各个家庭长期使用的发展阶段。古代印度属亚细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程晓勇 《国际论坛》2013,(2):42-47,80
印度与印尼分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两国在各自所处地区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印度与印尼自独立后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印度推行"东向"政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印尼是印度东盟战略的重点国家;与此同时,印尼支持东盟奉行的"大国平衡"战略,将印度视为在本地区平衡外部大国势力的重要依托。在这样的相互需要下,印度与印尼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历史到现实梳理了印度与印尼关系的演变,分析双方关系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指出印度与印尼的合作关系建立在相互借重的战略互利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三元朱村“绿色革命”的发展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全局观念、促进区域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促使“绿色革命”蔬菜种植业在三元朱村产生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致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和印度都曾分别是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盟友。冷战时期 ,双方关系是在两大阵营之内展开的 ,维持印度洋地区的势力均衡是两国外交关注的焦点。因此 ,在 2 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 ,两国外交中都不曾有明晰的针对对方的个性政策。冷战的终结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澳印双边关系的平台才逐渐构成。作为一个地区性有影响的大国以及处在印度洋沿岸的一个重要国家 ,印度正成为澳大利亚外交新战略“向西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杭州光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在杭州的统治,建立了军政府,日趋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各种经济措施的实施为日后杭州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近代杭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风俗的一系列变化使古老的杭州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辛亥革命后杭州城市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迁给社会面貌带来的重大变化。有利于人们了解近代杭州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以后,安徽的社会经济变化很大,市场扩大,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通过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变化的比较,从一个侧面来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社会的变革使教育为之发生嬗变 :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 ;颁布了学制改革方案 ;革新了教科书编写制度 ,从而为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应摆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类的传统学术提法,将其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大众从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产生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渴望,开始了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产方式的美国的三大区域———东北部、南部、西部,在19世纪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变化并重新整合,这在极大程度成为美国内战的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左右了战争的结果,影响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运河、铁路为主要内容的交通革命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转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追求与使命。辛亥革命开创了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华民族认同与现代国家认同,促使国内民族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于"革命文学"态度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其倡导初期,鲁迅对之表现出极大的踟蹰,并同倡导者的围攻进行论争。但随着倡导者"挤"他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著以后,他终于对其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给予高度评价。文章对鲁迅思想的这一转变及如何评价这一转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