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开始了革命的生活.他不断发出呐喊,不断寻求真理.这种伟大的实践活动使鲁迅先生能够不断地接受新思想,并且能够不断地扬弃头脑里那些陈旧的错误的东西.1927年“4、12”以后,他终于完成了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4、12”之前,鲁迅先生头脑中的共产主义因素已经有了长期的量的积累,到了1924—1926年间,  相似文献   

2.
《新少年》2009,(6):48-48
1.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是1949年10月13日。 2.中国少年儿童的革命运动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了。 3.1924年至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第一个少年儿童的革命组织叫共产儿童团;1927年至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共产儿童团;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1946年至1949年,在党领导的解放区建立了儿童团,在国统区建立了地下少先队。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生平表明,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两者在鲁迅身上是统一的。显然,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不能不研究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教育思想。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特点鲁迅(1881—1936),终年五十六岁。就鲁迅一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了最后十年在上海作职业文学家以外,自1909年7月从日本回国后到1927年秋定居上海之前的约十八年期间,一直是以从事教育工作为主要职业的。鲁迅先生丰富的教育工作实践的大致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4.
上海时代1927年10月3日,鲁迅到了上海,8日和许广平一起从旅馆搬到了景云里的寓所.鲁迅至逝世的前九年间一直生活在上海.鲁迅从写《狂人日记》起,开始了正式的文学活动,直到他逝世为止,写作时间共有十八年.上海时代的九年,是鲁迅做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九年.这九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前九年的两倍,而其中最后三年的工作量又相当于前六年的工作量.在十八年期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27—1936年间,鲁迅的文学翻译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鲁迅杰出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  相似文献   

6.
杜鹏程与鲁迅,没有任何交往。1924年7月,鲁迅到陕西讲学,他当时3周岁;1936年10月鲁迅病逝,他当时也不过15周岁。此时的杜鹏程未曾到过西安,更未曾到过上海、北京,而鲁迅生前也不曾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他这样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是两代人,甚或是三代人。但鲁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新文化的伟大旗手,其思想和著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重灾区。而这段时间,鲁迅恰好定居在上海,其生活与写作自然也受到了大萧条的影响。甚至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大萧条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冲击极大地困扰着鲁迅的写作与生活,使得他陷入了“上海困境”之中。1932年鲁迅家庭收入锐减,为了维持“中产阶级”的基本生活水准,鲁迅开始拼命地写作与翻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10月其生命的终结。可以说,鲁迅晚期写作与生活的状况与大萧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这一点几乎不为世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8.
虽然鲁迅不刻意提倡学术,但回过头来看,鲁迅又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绩,学术活动在他的生命的不同阶段中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那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1902年-190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实用性,他借此以拯救中国;自日本回国到为<新青年>写文章期间(1909年-191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无功利性,他借此以打发生命;自教育部欠薪始到去上海前(1920年-1927年)这段时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职业性,他借此以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和茅盾共同战斗在文化战线上。特别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他们同战斗,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据《鲁迅日记》载,早在1921年4月,鲁迅和茅盾就有书信往来,以后日益密切。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茅盾从汉口返沪,居闸北横浜路景云里;同年10月,鲁迅同许广平也从广州抵沪。茅盾回忆说:“1927年10月,那时我由武汉同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回,我却没有到他寓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似乎以后就没有再会面,直到1930年春”①。他们往来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1936年鲁迅逝世后,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中国政治的立场出发,在许多公开场合或者著述里反复强调鲁迅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向鲁迅学习,一股研究鲁迅思想的热潮在延安学界蓬勃兴起。何干之在深入阅读鲁迅原著的基础上,于1946年撰成《鲁迅思想研究》一书,深入解读了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作用,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为指导而对鲁迅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江海纵横》2005,(2):29-29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一个星期以后即10月26日,陈云写成悼念文章《一个深晚》,发表在中国共产党的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第64期上,署名史平。文章记述他在上海担任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成员、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时.为将瞿秋白夫妇从鲁迅家中接出转移到别处去。与鲁迅许广平见面的经过情形。全文约1600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云文选》(1956—1985年)附录了作者的四篇三四十年代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因病逝世,享年仅55岁。他一生以文学作武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鲁迅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光辉战斗的一生。本文试图以《鲁迅日记》(以下简作《日记》)为主线,并结合其他的一些鲁迅著作和书信,以及他人回忆鲁迅的文章,对鲁迅一生的“病情”作一钩稽,进而窥见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韧地反抗和呐喊着前进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3.
胡风不认可学界关于鲁迅思想在1927年左右有较大转变这一说法,他认为,早在1919年,鲁迅已经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胡风强调鲁迅转变在1919年而非1928年,是为了突出鲁迅是通过创作实践,完成了思想改造——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而不是像邵荃麟、何其芳等人说的那样,是通过攻读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不得已才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杂文多是讽刺艺术的精品。杂文作为新兴的文学形式,是萌芽于“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时期,经鲁迅的倡导而不断滋长、繁茂的。鲁迅以自已的杂文创作显示了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灵活、丰富多彩和强烈的战斗性。鲁迅前期的杂文集《坟》(收1907年至1925年的论文23篇,1927年三月出版),就以其对黑暗现实的猛烈进袭,以其洞幽烛微的深  相似文献   

15.
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暴动1000余人来到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2月24日凌晨。井冈山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被错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彻底丧失。多年来,关于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短短2年多历史的研究中,存在八个有争议的问题:毛泽东是何时选定井冈山为根据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何时形成、颁布的?井冈山会师的时间、会师后的部队的名称及缟削情况?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是谁创造的?“朱德扁担”故事的争论?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代表人物是林彪吗?彭德怀的红五军与红四军会师的时间、地点?是彭德怀杀害了王佐、袁文才吗?  相似文献   

16.
黄团元 《社区》2009,(20):22-23
七十多年来,虽然有过多位中国籍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揭晓时总是花落别家。鲁迅:“谁也不配拿赏金”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期间。曾经对刘半农说.他想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脾气.便托与鲁迅关系更好的台静农告诉鲁迅。1927年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  相似文献   

17.
释“题辞”“题辞”是“野草”这一本诗集的序言。但“题辞”的本身也就是一首强有力的诗篇。在题辞”中鲁迅先生以象征性的语言谈到产生“野草”的时代背景及“野草”的社会作用。对翻天复地的新的革命高潮之到来,鲁迅先生在“题辞”中表示了无限喜悦及迫切盼望的心情;而对腐朽的黑暗统治则是不惜与之偕亡,向之作决死的斗争。这篇“题辞”是在1927年4月26日写的。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第138期“语丝”上(新版“鲁迅全集”注)。“野草”出版后,初版,二版,都有这篇“题辞”。  相似文献   

18.
1927—1936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政府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但制度变迁的滞后性,阻碍了贸易的大发展,对工业化的作用也有很大局限。  相似文献   

19.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又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了更好地研究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因此,对苏区根据地的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仅就某些史实进行考订,是否妥当,望同行先达指教。一、关于黄麻起义及其成立红军的时间问题鄂东地区爆发的黄麻起义,是鄂豫皖边界地区人民,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基础上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是鄂豫皖边界地区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关于黄安麻城两县人民武装起义的时间,在目前的资料中有“1927年11月”、①“1927年冬”、②“1927年10月25日”③三种说  相似文献   

20.
我爱读毛主席的诗词,尤其喜爱《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首。它们分别作于1925年和1936年2月。在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0首《毛泽东诗词选》中,从1925年到1936年2月这11年间作有20首。这11年对毛主席一生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这期间从在湘赣组织秋收起义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其中经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可以说毛主席的鸿鹄之志和伟大抱负已初步实现。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期间可以说毛主席诗词的总体风格和成就已基本形成,其意义和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的思想风格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