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隐喻在科学中的作用是当今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布雷德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述了他的隐喻性转向的观点:隐喻是科学的理论化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布雷德讨论了隐喻的性质以及隐喻在科学中的三种功能:修辞性、启发性及认知性。按照传统的看法,隐喻仅仅在科学发现的与境中发挥着次要的启发作用。与之不同,布雷德认为,在科学的证明或辩护与境中隐喻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在科学理论的推理和理论性解释中充满了隐喻。通过对隐喻在科学中的中心作用的论述以及对科学实在论解释的批判性分析,布雷德力图获得对真理概念和实在概念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宏观审视和微观考察、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析了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所经历的三次转向,即社会-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和后现代的转向,从而具体揭示了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理论轨迹和基本倾向,指出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转向表明,西方科学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科学哲学到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洪晓楠在《求是学刊》1999年第6期撰文认为,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即社会一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和后现代的转向。文章通过对西方元科学研究中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三者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转向的科学史根源、科学社会学根源,并重点分析了文化转向的哲学表征,指出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新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大致是一种文化学和人类学的立场,即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其根本标志就是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力求纠科学主义之偏,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表明传统的科学哲学已经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4.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例如 ,Black提出隐喻意义从“互动”而来 ,White认为隐喻有复杂的语言学结构 ,Searle强调隐喻意义总是指说话者的意义 ,Davidson主张隐喻不可能有字面的解释 ,L akoff和 Johnson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大部分是隐喻的 ,Indurkhya则试图说明隐喻本质上是个投射过程。诸种探讨 ,把隐喻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把科学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强调通过科学家的实际工作来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按照自然过程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发展历程。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主张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主流倾向。文章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观点给与分析评价,从而为我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确定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当时流行的“科学已蚕食了哲学”、“科学最终将取代哲学”等观点,张东荪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他认为,科学是不能代替哲学的,科学与哲学各有特质,二者不但无抗争而且能相得益彰,这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主义思潮涌动之中的另一种声音。重温他的观点,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详细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有益于深化我们对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期与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跨越“物理学危机”所造成的认识论障碍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挑战。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不断进化发展的科学中吸取养料,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种诠释学转向。希兰的科学诠释学力图从现象学-诠释学的角度对科学进行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通过对感知空间、科学研究过程等问题的分析,强调意义与价值的关联,倡导多元角度对待科学本身,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视域,为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研究十分古老,亚里斯多德时期被划为修辞学范畴.20世纪70年代,隐喻和认知结合起来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和认知关系的研究热潮,引起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几大领域的极大关注.语言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域的映射和概念的整合方面.哲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则集中于意义偏离和指称的运作.文章试图对哲学角度的隐喻研究做一个分析,以期为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拓展一点视野.  相似文献   

10.
哲学无定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家明确提出并反复探讨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其实质是立足于现代哲学对哲学本性所做的一种探讨。这个问题在20世纪中国哲学中被鲜明地提出并得到热烈地讨论,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环绕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相激互融的结果。严复、王国维、张君劢、丁文江、熊十力、贺麟在20世纪上半叶对这个问题予以了逐渐深入的探讨。陈修斋于1988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从元哲学的高度,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予以了新的阐释,使这一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鲜明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文章通过对古代直到近代关于这一问题的梳理指出:传统哲学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时代,虽然放弃了哲学就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体的看法,但并没有放弃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一根本观念.随着近现代科学地不断发展,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完成,哲学不可避免地又陷入了科学危机之中.如何将哲学从危机中拯救出来是现当代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以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为例介绍和评价了现代西方哲学家为拯救哲学危机所作的种种努力,认为放弃对哲学科学性的追求才是哲学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2.
蔡仲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坚持表象主义的科学观,纠缠于知识和世界或表象之间的关系,陷入某种"认识论"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科学实践哲学转向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转向实验室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新的科学图景乃至划界标准,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任务。邢冬梅认为,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强调科学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不是科学的表征性语言。对科学操作过程的把握,就是对科学实践过程中人类的力量和各种非人类的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行为的描述,亦即对科学活动在具体的现时秩序中的情境的描述。知识应该被理解为对世界正在进行的参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戴建平认为,劳斯的科学实践概念强调了科学理论、行动者和世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世界的构造,突出了科学实践的物质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试图综合近20年来科学论领域内所有研究科学实践的不同进路。劳斯所强调的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蔡仲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坚持表象主义的科学观,纠缠于知识和世界或表象之间的关系,陷入某种"认识论"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科学实践哲学转向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转向实验室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新的科学图景乃至划界标准,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任务。邢冬梅认为,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强调科学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不是科学的表征性语言。对科学操作过程的把握,就是对科学实践过程中人类的力量和各种非人类的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行为的描述,亦即对科学活动在具体的现时秩序中的情境的描述。知识应该被理解为对世界正在进行的参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戴建平认为,劳斯的科学实践概念强调了科学理论、行动者和世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世界的构造,突出了科学实践的物质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试图综合近20年来科学论领域内所有研究科学实践的不同进路。劳斯所强调的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仲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坚持表象主义的科学观,纠缠于知识和世界或表象之间的关系,陷入某种"认识论"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科学实践哲学转向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转向实验室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新的科学图景乃至划界标准,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任务。邢冬梅认为,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强调科学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不是科学的表征性语言。对科学操作过程的把握,就是对科学实践过程中人类的力量和各种非人类的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行为的描述,亦即对科学活动在具体的现时秩序中的情境的描述。知识应该被理解为对世界正在进行的参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戴建平认为,劳斯的科学实践概念强调了科学理论、行动者和世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世界的构造,突出了科学实践的物质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试图综合近20年来科学论领域内所有研究科学实践的不同进路。劳斯所强调的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哲学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判定密不可分.围绕二者内在的关联,文章从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发现模式、科学理论评价和科学发展模式四个在科学哲学争论中起核心作用并反复出现的问题切入,探讨科学哲学对西方心理学演进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反响.传统科学哲学为心理学的科学理性扫清了道路,现代科学哲学的人文理性将继续清扫心理学道路上的理论崎岖.  相似文献   

16.
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下,人们一般认为科技英语以"白描式"的语言来记述科学发现,很少有人会将隐喻与科技英语联系起来。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科技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语法隐喻的作用渗入到了科技语篇的各个层次,如词汇语法层面和篇章层面。因此,从语言学角度解构科技语篇成为了研究科技英语教学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隐喻和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以现代科学理论中的隐喻现象为例,说明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类构建科学模式,探索未知世界。作者希望这种思维方式能被广泛地运用到科学发现之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哲学对传统理性概念的批判 ,以及后现代哲学的社会基础和科学背景 ,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揭示。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是 :一方面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又渴望确定性 ;另一方面是人们在获得了一些东西的同时又失去了一些甚为珍贵的东西。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世界观。因此 ,超越传统理性的概念框架 ,构建当代的理性形式 ,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呼唤。理性结构的当代内涵在于 :理性是规定与超越、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理性是逻辑与非逻辑 (隐喻、直觉 )的统一 ;理性是基础 (中心 )与非基础 (边缘 )的统一 ;理性是认识 (真 )与价值 (善美 )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科学革命:“结构学”与“动力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关科学革命问题上,以Th.库恩为代表的“结构学”研究割断了科学持续发展的历史,未能很好解释科学进步中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而以俄罗斯科学哲学为代表的“动力学”的解释则把科学革命理解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并解释了科学进步的机制,从而显示出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独斗寺性及其理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