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文学创作 ,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 ,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智慧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 ,独具“市民文化的女性言说”的显明特征。张爱玲的“女性言说” ,隐隐透射出市民文化之精髓 ,苏青的“女性话语” ,也无不以“市民话语”的模式叙述 ,这使她们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有别于西方同类作家的宏阔眼光和哲理观照 ,饱含了市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2.
刘笑岩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66-69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带来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逐渐成为社会阶级成分中的重要角色,其审美价值取向开始左右着艺术体裁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平民艺术逐渐代替了贵族艺术的主导地位,艺术面向广大市民阶层张开了双臂。南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将普通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把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市井语言和流行词调表达出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受到了市民阶层群众的欢迎,在城市市井演出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取代杂剧而成为当时南方的主要流行剧种。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它的发展、成熟以及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矛盾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民法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就民法典的制定而言,市民社会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民法典的制定必须同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反过来对于中国的市民社会,民法典的制定又是其构建的具体路径之一。对民法典的研究应当保持科学的态度,既要关注社会现实,又要尊重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市民小说是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小说。它跨越了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界限,实现了雅俗之间卓有成效的整合,成为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这在张恨水、老舍、张爱玲、苏青、池莉等作家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市民的休闲文化活动的现状,说明其组织形式、结构和种类,论述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文化活动,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做好市民的休闲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职责和义务,是考量检验我们工作能力和作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化、市民化与市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不仅仅是市民数量的扩展过程 ,而且是市民素质提升的过程 ,这其中包含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互动互融 ,在促进市民素质的提升过程中 ,必须充分尊重农村文化的多元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8.
苏青的创作心理、文学观念具有市民作家的特征。她在文学创作中的商业运作使其远离政治意识形态,作品具有鲜明的民间话语特色和市民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江南市民感知中“恶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宋代市民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历来被史学研究者特别是宋史研究者所忽视的"话语共同体",是宋代市民文化形成的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此对于了解宋代市民文化的形成及揭开宋代的社会生活画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私法与市民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即私法不仅决定市民社会关系本身 ,而且决定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向。概言之 ,构成社会之人 ,在社会中无非扮演两种角色并对外发生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 :一是市民社会角色并直接与其他市民成员发生的市民社会关系 ,二是政治社会角色并通过国家中介而与他人发生的政治社会关系。就政治社会关系与市民社会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言 ,政治社会关系是为市民社会关系的需要而存在的 ,其存在的价值不过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并促进市民社会关系的有序发展而不是相反或其它。因此 ,政治社会关系必须避免自己的过度膨胀与扩张并由此产生的对市民社会关系的限制和剥夺 ,从而为自己与市民社会关系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1.
市民文化精神是池莉众多市民小说创作中的内在精神坐标,面对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态势,池莉结合当时的时代变动特点,主要从两方面诠释了当下市民文化精神的内涵,即困境中坚韧的生命力度;欲望中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2.
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论池莉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池莉主动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以"市民作家"自居,赢得大众的认同,这不失为一个聪明务实的选择.市场的成功,为池莉潜意识中的身份焦虑提供了一种心理"代偿".由于得到了来自现实层面的另一种形式的身份确认,池莉不惮以"市民作家"的务实姿态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然而对精神价值的"否定"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池莉后来的作品格局狭小、价值单向、思想单薄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是其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葛兰西着重从文化和意识层面揭示了市民社会中隐性存在的资产阶级文化、意识的内蕴,阐明了发生在市民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从而以其独特的对社会生活的领悟力确立了其独具特色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都市报作为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与市民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市民文化多元化表征成为都市报新闻来源的"富矿",是都市报市场竞争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都市报担负着传播市民文化、丰富市民文化内涵和建设市民文化的重任。本文在探讨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都市报娱乐化、功利化对市民文化建设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宋代市民文化消费主体是宋代社会构成的不同的社会成员,他们钟情于市民文化,是由于他们内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市民文化的消费主体在市民文化消费方面不仅纳入商业运行的轨道,而且进入人们的文化价值认知思维领域,并以此规定市民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基础.市民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基础的构成涉及市民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市民文化价值意识的定向性基础、市民文化价值解悟的心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苏青从女性自身批判,即从女性自我价值的失落、男权意识的制约、女性男性化这三个方面批判了女性异化。苏青创作独特之处在于展现了现代女性不仅要承受社会对个体的一般重压、而且更要承受来自以男权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性别歧视的重大压力。 相似文献
17.
从起源的角度看,广场最早与最基本的功能是一个文化、精神与艺术活动的中心。现代广场更关注其对城市环境与都市人具有的生态功能。作为城市文明符号与主要象征的市民广场具有重要的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价值。中国城市广场普遍存在着空间布局混乱、结构失衡、功能错乱、"空心化"、管理落后等问题。真正理解与领会市民广场的本质内涵,制止对城市空间的非理性改造与盲目生产,以及通过管理与服务创新全面地提升市民广场的文化服务水平,对于中国市民广场与城市空间生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马克思将市民社会定位于物质交往领域,还是葛兰西将其界定为与国家政治生活并存的上层建筑,都源于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并且由于这两个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汇合使得市民社会与法的关联,不仅表现为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而且也表现为葛兰西主张的法涉及市民社会这一上层建筑领域。 相似文献
19.
有宋一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壮大,市民文化进入蓬勃发展和日渐繁荣时期,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跻身于社会的文化系统之中。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不仅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各类文化式样的世俗化、大众化,而且使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雅而俗化的趋势,同时打破了文化娱乐活动的贵族化倾向,丰富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0.
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区域,德语中的市民社会与英语世界的市民社会概念涵义存在着歧义,并非完全同一。相对于德语语境来说,发端于英法等国的市民社会概念是携带着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的,而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概念还存在着历史文化意识在其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是附着在国家之中的,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与德国文化意识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