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完结 ,中国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 ,在慎终追远的殡葬伦理观念下 ,形成了繁冗复杂的殡葬规仪。近现代社会中国逐渐接受了厚养薄葬的观念 ,中国殡葬从传统走向科学、文明。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 ,久丧厚葬的陋习重新抬头 ,这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而且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整个自然界的生命链条越来越脆弱的时候 ,一种新的殡葬伦理观——生态殡葬伦理观亟待人们大力提倡 ,努力奉行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01,22(2):75-77
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这种殡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研究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 ,是今后做好殡葬工作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唐代到宋代,中国传统的殡葬制度在墓葬形制、墓葬地面设施、墓内陈设等方面都经历了演变,表现为3个显著的路径:殡葬制度的由繁至简、重视殡葬的民生意义及火葬的流行。在对历史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发现上述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统治者和民间社会殡葬理念的博弈有关,其主要因素有:(1)长期战乱使得宋代经济持续低迷;(2)政局不稳和战争频仍促使民间力争简约的丧葬风格;(3)相对于唐代,宋代皇族与平民均盛行节俭之风。现代殡葬制度是对传统殡葬制度的创造性继承,作为老年福利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应突出其公益性、文化性和情感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殡葬发展迅速,特别是殡葬用品B2C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和城市陵园网站的普及。但是,从网络信息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我国网络殡葬仍然发展不足,表现为殡葬管理和服务部门网站信息量不足以及祭祀网站的数量有限和需求不足。转型期我国社会变迁为网络殡葬的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社区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阳光化、电子商务的规范化以及社会结构的网络化给网络殡葬管理、服务、市场、互动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此在整合我国现代殡葬体制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必要方式有效抓住以上机遇重新构建网络殡葬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殡葬管理法制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变革以来,尽管对于减少占用耕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坟墓占地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彰显出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在保护耕地方面明显刚性不足。考究我国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难以保障耕地红线的原因,主要是:以节约耕地为目标的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理论难以支持科学发展;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脱离传承数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推行的殡葬方式缺乏“土”的思维。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坚持节约耕地和“入土为安”传统习俗相结合;坚持法制自身建设同乡土殡葬文化发展相结合;坚持火葬与土葬等其他丧葬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殡葬改革是当前农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行火葬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我省殡葬改革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出现了诸多问题。只有正视问题,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得力措施,标本兼治,才能推进殡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当前,国内学界对殡葬的研究政策性较强,而依据一定学科方法的理论性与政策性并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基础理论以及这些理论指导下的政策研究对一项社会政策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本栏刊登了三篇理论性与政策性并重的文章。网络葬式是我国殡葬发展的潮流,由费中正和郭林撰写的《线上的关键在线下:社会变迁视野下网络殡葬发展研究》从社会变迁视域对我国网络殡葬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了研究,优化经营性公墓运行机制是完善我国殡葬政策的关键环节之一。马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1世纪以来关于狄更斯早期小说《老古玩店》的几种解读为例,探讨了狄更斯研究领域的历史学转向。与侧重于意识形态建构的新历史主义不同,当今学界更加侧重有关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实证研究。本论文从维多利亚时代婚姻法的变迁、公共交通的兴起以及殡葬业的发展三个角度,展示了近年来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旨趣。  相似文献   

9.
一凡 《学术研究》2005,(6):143-144
2005年4月23—24日,“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广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国殡葬》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举办了本次论坛,来自本省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的新闻工作者共7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共收到论文20多篇。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学术研究》杂志社社长李恒瑞教授与会并作了《殡葬业和谐发展需要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的讲话。积极参与殡葬业的改革开放,为殡葬业的和谐发展建…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殡葬改革起步较早,但最近几年略有滑坡,特别是近两年滑坡的趋势很快。去年年底我在殡葬系统职工座谈会上听了他们反映的问题,殡葬职工对我们政府领导抓殡葬改革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要求。殡葬系统的职工和负责殡葬改革的同志积极性较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高职院校导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为大背景,在对浙江省旅游业发展与导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四大问题,最后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浙江省高职院校导游人才培养的六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婚丧嫁娶的陋习要改革,封建迷信要破除。如今全国土葬率仍高达70%。中国人多、人均耕地少,而今天死人还与活人争土地,无疑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殡葬业必须走改革之路,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为此,必须做好殡葬业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殡葬业的特殊性。①殡葬业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最后的归宿都要到这个行业“报到”,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可以说,殡葬行业是个“永恒的事业”。②服务对象极其广泛而特殊。上至中央首长,下至普通百姓,还有海外侨胞、台属等等无所不有。服务对象又很特殊。因为我们所服务的直接对象是死者。 (二)特殊行业的特殊问题。目前殡葬业职工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不适应殡葬改革的需要。①自卑感。殡葬业是与人类共存的“永恒事业”。旧社会,背死人被视为最下贱的行当。解放后,背死人的人成了殡葬业的职工。尽管他们在经济上、政治地位上都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节日文化——清明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明在中国民俗文化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纪念日,中国境内民族大多有清明或类似清明的祭祖日。清明节的由来得从一个传说谈起。清明节,人们除进行各种喜庆活动和体育活动外,最重要的是祭祖扫墓。人们通过祭祖扫墓以怀念祖辈和深刻挖掘祖训、族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郭林 《浙江社会科学》2015,(1):80-85,24,159
如何提供价格合理的墓地应为老年福利体系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城市墓地危机亟需解决。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墓地危机是其殡葬改革的契机,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墓地危机伴随着殖民主义文化冲突、现代殡葬制度初步设计以及系统的殡葬改革,当前城市墓地危机主要表现是墓地的数量不足与价格虚高甚至导致死无所葬。墓地危机是殡葬改革的转机,本文运用文化转型的理论,认为传统殡葬文化中祭祀文化转型是解决墓地危机的关键。在系统殡葬改革基础上,探索家祭文化的发掘与规范,公祭文化的培养与拓展,以及社会组织的整合与引导,以期促进祭祀文化转型从而解决城市墓地危机,抓住殡葬改革的转机。  相似文献   

15.
节令是风俗的产物,风俗则是一个民族原始心理的折光。所以探求清明节的原初意义,必须追根溯源,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清明节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6.
殡葬,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表现之一;葬礼,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礼仪之一;丧葬习俗,是中国民间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真实可信地描绘了民国初期中国安徽、江苏等地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融于春节与清明节中的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展开论述,以期证明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两者之间有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关系。融于春节与清明节中的民间美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分反映着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民俗文化体现的民俗活动,其展开与达成离不开民间美术,岁时节令中的民俗活动也因为有了民间美术的存在而增加色彩。  相似文献   

18.
华国锋同志题写书名的《天安门诗抄》,在全国各地发行了。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丙辰清明节天安门革命诗词出现以来,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由衷喜爱。广大群众在伟大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浙江省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省域水资源条件及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据此对浙江省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供求态势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  相似文献   

20.
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事象。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粥节等等,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中国节庆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