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卒于清嘉庆六年(一八○一年),年六十四。他自少就爱好史学,“史部之书,乍接于日,便似夙所攻习然者”(《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六》)。年四十始成进士。“自以迂疏,不敢入仕”(《章氏遗书》卷十七《柯先生传》),历主肥乡清漳、永平敬胜、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为和州、永清、亳州修志。晚入毕沅幕,纂修《史籍考》及《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校仇通义》及文集若干卷,近人刘承干哀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档案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祖籍会稽(今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其祖父章如田璋“望于乡党,尤嗜史学”父章镳,乾隆七年进士,先后主讲天门、应城等书院.章学诚自幼有志于史学,自以为:“丈夫生不为史臣,亦当从名公巨卿执笔充书记,而因得论列当世,以文章见用于时,如纂修志乘,亦其中之一事也”.他一生没有固定职业,先学文于朱筠,后事梁国治,又事华沅,终生为人幕僚.四十一岁时即乾隆四十二年成进士,又“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乾隆五十二年清庭吏部授其知县,时年五十岁,他又怕荒废史业而未就职.章学诚为史志之业,耗尽毕生精力,但生活穷困不堪,颠倒狼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三十年来,苦饥谋食,辄籍笔墨为生,往往为人撰述状志谱牒,辄叹寒女代人作嫁衣裳.而自身不获一试时服”.困顿动荡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崇尚史志事业的信心,虽“江湖疲于奔走”,却“能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他二十七岁时就随父参修《天门县志》.此后,陆续主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毫州志》、《麻城县志》、《石首县志》、《常德县志》、《荆州府志》、《广济县志》和《湖北通志》,并著有《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修志十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州县请立志科议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对清初浙东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窥方祖猷章学诚在其《原道》篇里继承了黄宗羲唯物主义道器论的观点,进而从道和器的质的规定性、道因器而显及六经皆器等三方面予以发展,章氏又继承了黄宗羲和万斯同史学经世的现点,并从通器论、经的本义和经世必须联系当代三点,对史学经世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在史德上,章氏从万斯同史家必须“平心”的思想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史德”的概念,并从治史的原则、治史的困难和治史的主现要求三方面对史德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由此可知,章学诚是清初浙东史学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不过,由于世迁时移,他的史学思想与其前辈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一、章学诚所处的时代章学诚(1738—1801),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清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他一生著作甚多,绝大部分生前未能刊行:死后,散失很多,今天,仅《文史通义》一书尚属完整,《校仇通义》一书已缺一卷,《史籍考》仅存总目.章学诚所生活的时代,是考据学(汉学)盛行,理学(宋学)仍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乾(隆)嘉(庆)时代.清朝前期,由于受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影响,强调研究学问在于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5.
近人梁启超渭:“最古之史。实为方志”。然此论已见于东汉郑玄注《周礼》。至于将地方志擘划为史学中的专门学科且有系统论述者则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章氏对方志之性质,源流、内容、体例、作用、编纂原则、方法等均有建树,这来源于他的修志实践和对前人及当时人修志观点的研究和探讨并有创新和发展,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方志学的奠基者。方志属性问题,是个原则问题,是历来争论的焦点。本文着重章氏关于方志属史论的探讨。注意章氏其理论依据及其对志书编写的作用。并着重指出方志属史论对于今天编修新志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1789年后,章学诚开始频繁立古文之目,提倡古文。章氏追求的古文,就是承《春秋》家学之史文。该文通过对《史德》篇的解读,探讨章学诚对《春秋》家学的新理解。章氏对韩愈的批评,体现了他对古文介入当代史书写的复杂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和州志》是章学诚早期方志之一种,其编修过程艰辛曲折却最终并未完稿和流布。不过作为章学诚平生第一次独立用自己的方志理论开展修志实践的志书,完全体现了章氏“志属信史”的方志思想;在方志编修体例方面颇有开创;其所引发的学术史上的“章、戴论辩”则被后世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1869—1936)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一生著作宏丰,举凡哲学、经学、小学、文学以至史学、佛学等无不涉及,初步估计有四百余万字。太炎先生的语言学著作主要有《国故论衡(上卷)》、《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他的《小学略说》有两篇,一篇写于辛亥革命之前,收入《国故论衡》;另一篇是一九三五年十月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上的演讲记录。这两篇《小学略说》集中体现了太炎先生的语言学思想。一小学宜举全体,文字仅其一端自从汉代刘歆的《七略》标有“小学”的名称以后,“小学”作为学术专名在我国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的古文献学思想和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自幼即对举子业不感兴趣,塾课之余取子史等书博览,孜孜不倦。后游学朱筠门下,得以阅读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名流讨论讲贯,学识日富。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方志略例》、《湖北通志》检存稿、《文集》、《已卯剳记》、《丙辰剳记》、《知非日札》、《阅书随剳》等,拟作《史籍考》未就。后人编有《章氏遗书》。《文史通义》是一部讲古今学术宗旨、源流及古籍目录体例的书,章华绂序说:“其中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中国史家很早就有了史学史意识,至晚在唐代,刘知几已写出了有系统的、颇具规模的史学批评和史学史著作《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即公元710年)。刘知几还提出了著名的才、学、识“史才三长”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至章学诚、梁启超而...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认为良史不仅要有才、学、识三长,而且必备“史德”。对他的史德理论,学者们理解为要求史学家应据事直书,以客观主义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图。本文通过对《文史通义·史德》篇及章学诚史学思想体系的考察,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章学诚提倡史家应具备“史德”,乃是要求史学家站在维护封建伦理的立场上写史。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祥(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四卷,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与王维并称“王孟”,其田园山水诗,形成一种流派.李白赞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但他诗的境界不够开阔,缺乏社会意义,苏轼说:“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这话颇切中其弊.王仕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五言诗中,又以五律成就更高.《过故人庄》,正是五律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人、诗论家潘德与(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出身子衰落的书香世家,早年“屡困州举”(应乡举十二次)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年已四十四。此后六次参加会试,出入京师,没有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安徽,因不愿“趋走省垣,候大府驱遣,作令不知何年”,未赴。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未入仕途。著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札记》九卷,《诗余》三卷,《诗话》十三卷。他的《养一斋诗话》,在嘉庆、道光间的诗坛上,不论是诗学观,还是对古人诗歌的评骘,都有重要意义,今天亦不乏借鉴价值。郭绍虞先生称之为“严肃认真”的诗话之一,并选入《清诗话续编》。现就个人闻见所及,对其主要观点之一的“质实”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5.
《明·李梦阳传》:“(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按,此误。李梦阳是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其中进士年份明载于《明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六年癸丑科》。《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刻本)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逾年壬子(即弘治五年——引者),李子举陕西乡试第一,癸丑登进士第”,明言是弘治六年进士。又,《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无特殊原因,皆照此办理。李梦阳即使未中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七年(甲寅)无会试,故亦不可能在弘治七年中进士。《辞源》、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661—721),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进士。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兼修国史。中宗时参与编修《则天皇后实录》。他在长期修史、精研史学的基础上,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  相似文献   

17.
晚唐时期著名的古文家孙樵的生平事迹,除见于其文集《自序》外,典籍所载甚少。新旧《唐书》均无传。《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载: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六月,“进士(孙樵大中九年登进士第,此称“进士”,误)孙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撰。……”此盖节录孙樵《复佛寺奏》文,其余亦不见载。此后目录书籍所记孙樵生平,多源于《自序》。据孙樵《自序》及其文集所反映之情况,可知孙樵出身于“代袭簪缨”的官僚家庭,关东某地人。家中有藏书五千卷,“常自探讨,幼而工文”。开  相似文献   

18.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现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生于1738年(清朝乾隆三年),卒于1801年(清朝嘉庆六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考据学盛行、理学仍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他一方面认为考据学专重考据,罕言经世致用,象这样脱离实际的学风必须纠正;另一方面又认为理学“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同样是脱离实际,必须加以矫治。为此,1773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这部名著。同一年,章学诚还编写了《和州志》,其中有《艺文书》一篇,按照“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分为八个大类,三十五个小类,分别著录了和州人士的著作。1779年,章学诚又撰写了目录学专著《校  相似文献   

20.
田九龄     
田九龄,字子寿,明代容美(治所在今湖北鹤峰)土司田世爵的第六子,母覃氏,兄弟八人。少年时尝从华容(今湖北监利)孙云梦太史学,天资洒落,出尘俗外,性耽书史,尤好诗文;万历年间(1573—1620年)补长阳县庠博士、弟子员,喜好交游,足迹遍于两都;所与唱和者,多当时名士。著有诗文二十卷,明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曾给他的《紫芝亭诗集》作序,称其作“冲融大雅,声调谐和”。《宜昌府志》说“容美司以诗名家,自子寿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