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群体主义作为儒家精神的价值导向,折射出家族本位、移孝作忠、家国同构等三个维度,最终沉淀为儒家的内在精神.个体主义作为基督教精神的深层内核,经过《圣经》中个体主义的萌芽与生发、中世纪基督教个体主义的遮蔽与延续、宗教改革时期个体主义的彰显与定型等三个阶段的嬗变,最终演化为基督教的内在肌理.从中西文化对勘视域下将儒家的群体主义与基督教的个体主义进行比较,主要体现在世俗人伦与神圣信仰、家族本位与淡化家庭、社会的隐没与社会的凸显、义务为重与权利为本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精神现象,其本质是人对自我超越性的一种执著的探究。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信仰包括物质生活、社会交往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价值维度,与之相呼应,我国大众的信仰可划分为满足物质需求的实用信仰、追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社会信仰和关照人精神世界的宗教信仰。其中实用信仰主要体现为人们对工具(手段)价值的追求,后两类信仰体现为对目的价值的追求。通过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大多偏重工具(手段)价值的实用性,而忽视信仰的理想性,忽视对终极关怀的寻求,我国民众的信仰尚且处于信仰价值的基础层面,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信仰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应付方式对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我们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对太原市521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求助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在躯体症状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自责和幻想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躯体症状、焦虑和抑郁三个维度及总分都具有最强的预测力。因此,应付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春梅 《北方论丛》2002,(5):99-101
采用问卷法对502名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青少年自尊的各维度上,存在着年级、性别的主效应,它们的交互作用也显著.男生在学业、利他、家庭、人际和外貌自尊、女生在利他和家庭自尊维度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不同接纳水平的青少年的自尊不同.高接纳组青少年的家庭自尊、利他自尊和人际自尊都显著高于低接纳组;他们的学业自尊、外貌自尊和整体自尊都显著高于一般组和低接纳组.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自贡、乐山地区四所中学共278名留守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①农村留守中学生在纯孤独感因子上分值均高于非留守中学生,呈现显著差异:②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留守女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留守男生;③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水平存在年级差异,在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的纬度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留守高中生高于留守初中生:④父母是否双方外出打工、外出时间长短与监护人类别、教养方式是影响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影响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家庭因素,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光芒 《北方论丛》2001,5(4):82-88
“五四”启蒙精神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叙事传统,分别表现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阳性主义叙事”,它既是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的特点在于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在其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后者则是理性崇拜精神在审美上的反映,从艺术表现对象来说,它又表现为探讨理性对人的意志、信仰等情感世界的作用。这两大叙事传统共同表现了以清理激荡为人的解放动力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中西方异质文化范型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从文化始源、归属等上考察,以为中西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为母性崇拜,后者为父性崇拜。母性崇拜文化范型的本质性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上是守中致和的精神,而父性崇拜表现在西方文化上是二元对立模式,二者形成尖锐的对立。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表现在哲学观念上,西方是父本主义,中国是母本主义;在宗教信仰上,西方基督是典型的一神教,男性尊主教,而中国是多神教;在文学叙事中,西方由于父性崇拜,造成了母性人格的缺席,而中国则每每是母性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涉及历史、宗教、民俗、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进行分析,由此寻究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的深层结构,了解人类文明的内涵,同时从侧面探讨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特征。作者认为,太阳崇拜如同原始宗教一样,是早期人类原始信仰的必由阶段。日神信仰中的太阳被人格化,成为民族精神的灵魂,对其信仰在古代农耕地区尤为突出。系统的宗教或神话的形成,使太阳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自然特征逐渐衰退,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日神信仰实质上已丧失了信仰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向平 《学术月刊》2012,(5):5-9,16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在世俗之上:“信仰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目前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的信仰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积极寻求教育的途径,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努力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坚定不移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刘建伟 《阴山学刊》2013,(6):97-102
90后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盲目崇奉西方政治价值观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中国当前社会矛盾的存在及其解决的长期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容纳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迷及其曲折性,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及其负面性,以及大学信仰教育的削弱及其功利性等。化解大学生信仰危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群众长期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视和完善信仰教育,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治理和规范网络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性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基本方面分析道德信仰的价值内涵,进而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成因,以期给大学生重塑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与信仰观发生了很大转变,非科学信仰出现了升温现象。莆田作为地处福建沿海的妈祖故里,民间的妈祖信仰氛围十分浓厚,信仰妈祖的莆田大学生人数也十分众多。文章在莆田大学生妈祖信仰调查的基础上,从现实社会的强烈催化、家庭环境的深厚影响、身心需求的激烈冲击等方面,揭示和分析大学生民间信仰的成因,从而得到启示,要客观评价和处理当前大学生的非科学信仰现象,要加强当前大学生科学的信仰观教育,要加强科学真理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教育,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大学生身心和谐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期,90后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特点以及受到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信仰多元化、功利化等鲜明特点,90后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在中国梦视野下对其进行信仰重塑,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7.
穆葳  向晋卫 《理论界》2014,(10):48-51
先秦时期,霍太山和霍山神的崇拜盛行,霍太山作为历史上的“五镇”之一,在其早期发展中就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和历史含义。之后,由霍太山崇拜衍生出的霍山神崇拜形象多变,对霍山神的信仰方式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的霍山神崇拜有诸多自身特色,其中对霍山神崇拜影响最大的仍是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学实践工作者,教师对减负内涵实质的把握直接影响其教学工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当前减负问题面临尴尬境地之际,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减负信念问题作以深度思考和分析。本文根据布迪厄关于实践感的理论,通过其对实用信念与实践信念的本质区分,反思教师产生错误减负信念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下教师对减负持有哪些错误信念,并对教师的减负信念作以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立 《齐鲁学刊》2007,(2):74-80
宝贝兵器失则主人败亡,是明清通俗小说常见情节,体现了宝物与人物主体的双向互动关系。首先,宝物失则人亡国失,产生在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汉末魏晋。其次,宝失人亡,往往连带着拥有者家道败落。其三,某一异物的出现与消失,也与物因宝失家贫。而掘墓宝毁运败,则体现了母题与丧悼文化的结合。其还与古代的人体崇拜结合,衍生出人身体异征失则人亡的信奉。还由人体上的某种器官,延展到人某些近身的佩饰之物上。可以说,既是构成明清小说中的那些神秘的宝贝兵器描写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深层观念成因,又时时催奋和印证着宝贝兵器文学描写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民间信仰的概念、功能及对策而展开。在基本认同民间信仰特征的基础上,学术界在民间信仰的概念、功能和对策上均存在较大分歧。科学把握民间信仰特征及其态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