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华人社团与华人文化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社团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要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和许多国家、地区一样,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早期华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来西亚独立后,面对政府政策对马来民族的偏袒,华人社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维护华人文化的发展权益,保护并发展华人文化。本文试图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当地华人社团对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一、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与《国家文化备忘录》马来西亚独立后,政府实行的国家政策逐渐呈现偏袒马来人的种族主义色彩。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提出文化政策三原则:土…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比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和谐得多 ,其原因主要在于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不如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那么强烈 ;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较宽松 ;马来西亚拥有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 ;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局势比印度尼西亚稳定。  相似文献   

3.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基于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作者认为,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 ,英国殖民政府和马来亚 ① 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采取种种政策措施 ,对华人社会加强了统治。这些政策措施并不都有利于华人社会 ,许多政策措施对华人既不公正 ,也不公平 ,更不合理。为此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方式和途径 ,争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作为华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逐渐积极参与政治 ,投身于维护华人社会和自身权利的活动中。经过政治活动的锤炼 ,华人社团日益成熟、完善起来。一、兴 起1 94 6年 1 2月下旬 ,英国殖民当局公布了马来亚政制的蓝皮书。蓝…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在西欧列强统治马来西亚以前(当时叫马来亚),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早已居住在马来半岛,甚至建立了王国。他们在开发马来西亚过程中,曾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殖民统治的四百年间,帝国主义者为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把大批华人和印度人当作奴隶贩卖,强迫他们在马来西亚种植橡胶,开采锡矿,从中榨取了巨额利润。毫无疑问,为今日马来西亚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的,除马来人之外,还有华人和印度人。这是抹杀不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一部分华人选择信仰伊斯兰教,加入马来族群,这种身份转换从表面看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即他们希望借助族群身份的转换享受国家给予土著的优惠政策;然而,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转换实际上呈现出一种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断裂和冲突。一方面这些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著族群,一方面他们又与土著不同,这个悖论揭示出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身份转换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也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是一个华人人数较多的国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两大民族的关系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政府的华人政策相对宽松 ,民族关系总体而言比较和谐 ;二是马来人享有法定特权 ,华人谋求民族平等比在其他国家更难 ;三是民族纠纷连绵不断 ,且呈越演越烈之势。本文认为 :尽管马来西亚的华人与马来人的矛盾不算特别尖锐 ,但由于马、华两族法律地位的不同 ,以及从“马来人特权”这个大原则指导下必然出现的施政偏差 ,马、华两族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消除 ,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仍会不时出现 ,并对两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内部关系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新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发展特点。一、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的时间、阶段。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政治参与早在二战前即已开始,一方面参与中国国内的政治事务,因为当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其中,华人作为第二大民族在该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都很大,形成了"少数中的多数".据统计,马来西亚2001年全国人口为2252.9万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马来人,为1488.6万人,占66.07%;华人是第二大民族,有572万人,占25.39%;第三大民族是印度人,有167.1万人,占7.42%.[1]华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飘洋过海来到马来半岛谋生,华人付出的艰苦劳作和生命代价为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瑞天成爵士所作的评价:"目前马来西亚各个州之所以会有今天,全靠中国人的精神和事业."[2]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华侨、华人的研究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涌现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其中,韩方明博士在其论著《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以马来西亚为例阐释了“华人三重性”即中华性、本地性、国际性的基本内涵。他提出的“华人三重性”理论使笔者深受启发。他指出:“华人三重性是对海外华人本质特征的一个理论表述……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国家华人问题的共性和个性。”①而目前学术界多侧重对同一地域不同国家的华人进行比较研究,尚未有人将“华人三重…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年改革了其教育政策,2002年5月公立大学录取新生首次采用以成绩为标准(绩效制)而不是按民族配额为标准(固打制)的办法,结果出人意料,在马来西亚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政府实施绩效制的缘由,最后就马来西亚华人对受教育权利的抗争及其前景做了预测,认为绩效制是马来西亚政府为提高马来人的素质而采取的措施,对华人争取受教育权利也是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12.
1997年8月17日,由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郑和纪念展”,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绿野仙踪休闲城隆重开幕。展览引起了马来西亚各界人士的关注,产生了轰动效应。展览在吉隆坡展出8天后,又分别在马来西亚的新山、怡保、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政治的主导因素是种族政治和伊斯兰政治化,伊斯兰党崛起成为主要反对党之一。伊斯兰党的伊斯兰教国主张引起了华人社会的不安和关注,他们对伊斯兰党的态度经历了从漠视到重视、从反对到有限支持的变化,而伊斯兰党为争取华人的选票,也日益重视华人的利益诉求,积极与华人社会和政党合作。  相似文献   

14.
源自古代中国文化的土地神观念,虽经历了各种演变,但至今仍是华人社会传统宗教系统的主要成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大伯公、拿督公等崇拜,就是土地神观念的文化延续与区域性变革,分析这种延续和变革,可以把握当地华人和非华人本土传统间之宗教观念上的互动关系。而要明白现今东南亚华人的土地与圣迹的神祗之信仰,其分析须置于华人社会土地神观念的发展脉络之中。忽略了这个历史脉络的分析,可能会引致误导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华人移民是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里所谓的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公共资源的分配从不合理状况向相对合理状况的变化.马来西亚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公共资源的分配权长期由英国殖民统治者把持.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第一步就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的华人穆斯林--兼论不同文明的共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的个案分析 ,认为不同的文明并不是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惟一障碍 ,民族冲突的背后往往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根源 ,无限夸大文明差异的冲击 ,对民族冲突实际起到火上加油的负面效应 ;应借鉴马来西亚的经验 ,积极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解决“谁的国家”的问题。新加坡的民族国家建构理念可以追溯至新马合并时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新马分离后,新加坡并不急于将各族群整合成一个民族,而是努力构建个人和族群对国家的认同。新加坡对华人宗乡社团进行改造、取代,将华人还原成个体的公民直接与之接触。新加坡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力图为各族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将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确立为具有官方地位的语言,为各族表达差异、发展文化留下了空间。新加坡还着眼于提升落后的马来人的竞争力,在一定时间内优待马来人,肯定少数族群的文化,将国家建成保护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政治屋顶。  相似文献   

19.
对国外清真食品管理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国家民委承担了国务院《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起草工作。由政法司田联刚副司长担任团长的国家民委东南亚清真食品管理立法考察团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清真食品立法及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穆斯林绝大多数为马来人和印尼人(东南亚华人延用旧称“回教”),新加坡约46万,马来西亚约1600万,印度尼西亚约1.8亿。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即穆斯林国家,印度尼西亚还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骆莉 《世界民族》2002,(4):40-45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2200万,由26个族群组成。在众多的族群中,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族群为主,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交融,使马来西亚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