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养老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口选择的养老保障方式。受观念转变及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影响,两种养老方式均产生了代际冲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出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际冲突。要使农村老年人获得有效的养老保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代际冲突:一是大力弘扬儒家孝道文化,重塑家庭代际关系;二是完善制度设计,提高激励效应,改进新农保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补贴,把家庭养老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联动在一起,促进家庭代际关系和谐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居民创造一个全面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2.
郅玉玲 《社会工作》2014,(4):135-142
本文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和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特点。结合杭州市实证调查资料,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应从经济互动、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对代际关系的影响--从老年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勤  吕繁  伍小兰 《浙江学刊》2006,(2):202-208
在艾滋病对家庭影响的研究中,老年人很少受到关注.事实上,成年子女一旦感染了艾滋病,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如经济贫困、健康损害、精神压力、失去晚年保障等.艾滋病使家庭代际支持链断裂,代际支持方向逆转,隔代关系重构.另一方面,老年父母在艾滋病子女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向艾滋病子女提供照料,而且给予精神慰藉,还担负起抚养艾滋病孤儿的责任.然而他们在抗击艾滋病的战役中潜在的作用和贡献尚未得到社会的了解、重视和支持.家庭对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机遇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大对老年人家庭的投入,不仅将有利于老年一代,而且也将有利于他们所照料的一代.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东省三乡镇的210名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农村老年人丧偶后开始正式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丧偶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但获得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却很少;在失去配偶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同时,丧偶老年人的家庭角色逐渐边缘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丧偶老年人养老的承载能力止于物质层面,丧偶老年人生活、精神层面的养老需求亟待多元化养老主体的供给。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养老方式日益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正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传统宗族养老文化对农村家庭代际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新农保制度覆盖初期,农村老人参保对代际转移具有挤入效果,随着政策的深入开展,新农保制度对代际转移的挤出效应逐步显现.而宗族网络对家庭代际转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宗族为载体的传统养老文化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农保制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窘境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调整、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和代际关系的嬗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处于经济扶持短缺、生活照料匮乏、精神慰藉缺失的窘境。为了应对愈发严重的农村养老问题,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至2010年10月,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扩大到23%。研究表明,只有帮助老年人增强自我养老能力,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新的养老机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是帮助农村老年人走出生活窘境的现实选择。基于此,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因地制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土地保障功能焕发新的活力;发展村改社区,以居家为核心,以社区为支撑,创新居家养老模式;依托高职教育,培养生活、心理、保障等不同专业的老年护理工作专门人才,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又保证农村老年人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苏北乡镇为例,分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心理需求的现况。研究发现,配偶关系、代际关系和社区互动关系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农村社区工作者应当帮助老年人重建角色认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扩展老年人社交和精神生活的机会与空间,以维护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度和生活满足感。  相似文献   

8.
与前现代不同,现代社会中老年人与养老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是与现代社会的结构及运行原则紧密相连的:文化的多样化和歧异化加深了代际隔阂和代际冲突,正式的退休制度强制性地使老年人离开正式组织和主流社会,社会生活的理性化和核心家庭化将老年人排斥于主流社会生活之外,意识形态上的"青年取向"贬低了老年人的价值观.卢曼的沟通理论以意识系统的自主性代替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为解决养老沟通的现代障碍提供了理论上的前景:老年人不仅需要正常的沟通,而且也有天然平等的沟通能力;通过张扬老年人的沟通权利,消除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培训养老者的沟通意愿和能力,是可以扭转老年生活的"去社会化"定位为"再社会化"定位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苏北乡镇为例,分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心理需求的现况。研究发现,配偶关系、代际关系和社区互动关系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农村社区工作者应当帮助老年人重建角色认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扩展老年人社交和精神生活的机会与空间,以维护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度和生活满足感。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和慈善事业等以寻求解决之策。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践侧重关注的是农村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往往忽略了其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21,(1):89-96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居住安排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同住在农村地区确实能够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两者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同住增加了代际间见面机会而作用于老年人幸福感。在进一步控制了居住观念这个文化因素之后,发现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同住只有在主观上也认同同居时才能产生幸福感收益,从而支持了文化观念是居住安排与老年人幸福感发生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这些发现在政策上启发:农村老年人的最优居住安排应与农村老年人的居住观念保持一致且能够增加代际间见面频率。  相似文献   

12.
婚姻家庭生活对老年人晚年幸福十分重要.通过对广东城镇1265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从居住、代际关系、婚姻状况及老人精神情感等5个方面分析了城镇老年人婚姻家庭生活状况,结果显示多数老人钟情于家庭养老,渴望子女精神关怀,婚姻及家庭生活整体较好但个体差异较大.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社区为老组织建设,针对不同类型老人...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实现积极老龄化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自尊感、孤独感等密切关联。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心理学家开始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研究家庭代际关系问题。代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团结与矛盾是代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围绕代际结构变化、家庭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冲击、社会规范变化等一系列主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既有趣又改变传统认知的结论。这些研究对中国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实践以及制定与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均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皖西农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家庭经济理性与教育流动的双重驱动下,隔代陪读成为农民家庭的一种教育策略。隔代陪读兼顾了农民家庭经济积累和教育再生产,比较顺利地推动了家庭现代转型。与此同时,由隔代陪读所形塑的代际居住空间的分离与代际分工合力,不仅稀释家庭内部关系的政治性,同时还凸显陪读老人的社会价值。在这种教育策略安排下,隔代陪读强化了代际关系,调整了家庭权力结构与伦理秩序,减轻了农民家庭现代转型的阵痛。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  相似文献   

16.
狄金华  郑丹丹 《社会》2016,36(1):186-212
本文将家庭资源分配置于三代的代际链,将家庭资源分配中的“亲代优先性”和“成年子代优先性”结合起来形成资源代际分配的四个亚类型,并以此来审视当前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资源分配。通过对CHARLS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的现代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决策,其中,个体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状况的改进)使其在资源分配时倾向于支持子代。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并未呈现“伦理沦丧”特征,上位优先型的分配方式仍在家庭资源代际分配中占据重要位置;造成农村家庭对亲代赡养资源供给不及现象的原因并不总是“伦理危机”,而由“伦理转向”所导致的下位优先分配原则可能是上述现象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仅是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需要,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煜 《社会》2009,29(6):60-84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其特征是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 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文章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流动模式的转变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家庭衰落论曾在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中占据主流,认为核心家庭孤立化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的必然产物。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国家不断展现出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多样化,代际团结理论孕育随之产生,认为代际团结仍是现代家庭关系的重要特征,将主要的关注放在代际团结如何可能并发展出测量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研究者发现家庭代际关系并非"团结-冲突"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状态,代际关系主体时常处在一种矛盾的心境之中。分析和解释这些矛盾心境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新转向。中国正在经历西方理论界关于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变迁讨论时所面对的许多结构性背景,这种梳理和讨论有助于深入研究转型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化和市场化: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刚 《社会》2002,(2):4-6
在中国农村 ,家庭养老作为一种非正规的约束机制 ,具有深厚的伦理和人文传统 ,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救济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作为政府实施的正式约束机制也开始在农村养老领域中发挥作用。然而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并未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因此 ,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环境和目标模式的研究 ,必然有助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本文力图探寻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传统模式在面临现代社会挑战和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双重背景下的出路。笔者认为 ,社会化与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