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2004年经济普查后修订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依次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分析了1992—2005年期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重点讨论了自1996年以来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在分析初次分配格局时,本文将每个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占比表示为各要素分配份额按各要素收入中该部门所占比重加权得到的加权平均值。利用这一表示方式,我们校正了资金流量表中的要素分配份额,重新计算了1993—2005年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推算了2006和2007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测算结果表明,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在1996年达到最高,此后逐年降低,截止N2005年,总共下降了12.72个百分点。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居民部门分别下降了10.71和2.0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7.49和3.21个百分点;在再分配阶段,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都下降,由此导致政府部门进一步上升3.17个百分点。我们还发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财产收入占比下降,是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在2005—2007年间,主要受生产水净额占比上升的影响,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进一步下降了3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2.
一、劳动力转移和吸收的不同机制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产业结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为经济的方向进步的结果是: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①这一论断已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也符合这一历史趋势。在1952年至1985年中,我国第一产业使用的劳动力由占总劳动力的88.11%下降到75.99%,第二产业由6%上升到13.23%,第三产业从5.89%上升到10.78%。②近几年来,其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然而,由于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吸收是在双重机制和不同导向的作用下进行的,致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首先,在收入和就业双重机制作用下的劳动力转移使各产业低效和无效劳动力无法在短期内析出,也使大量非自愿就业者存在于各产业之中,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处于不同的演进阶段 ,但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两国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差异正在不断缩小 ,即出现了由产业间垂直分工体系向产业内水平分工体系转变的趋势。这种变化必将使两国产业间的关联与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 ,并对两国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断地向“配第——克拉克定理”表示的方向演进 ,如表 1所示 :  表 1中国三次产业占 GDP的比重变化  (% )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第一产业 30 .12 8.5 2 7…  相似文献   

4.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大量文献从经济结构转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视角解释,其普适性和解释力度有限,且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考察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全国走势趋同,基本呈资本偏向型,即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即技术进步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助于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而恶化劳动在收入中的地位。同时,在劳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在到达50%分位点之前,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时,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较强,而伴随着劳动收入水平的上升,其作用将不断减弱。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偏向性本身、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其他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分配效应也出现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可以促进海洋经济增长,但是宏观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观点。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算了12个主要海洋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贡献率,尝试从微观层面给出解释。研究发现,除人力资本要素外,资本、劳动力和科技三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贡献率在不同产业间差别不大;仅在同一产业内部差异明显;而且,行业所处发展阶段仅取决于人力资本要素是否对生产具有显著影响,与是否"新兴产业"无关。这说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是海洋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只有改变要素投入报酬率才能从根本上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及贡献率,文章构建统一的数理框架,结合WIOD-SEA的中国产业数据,将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分解为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结果发现:中国资本存量积累和技能劳动供给增速较快,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相对稳定,这种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同时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所形成的要素需求所吸收。但不同类型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分解效应呈异质性特征,资本、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主要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吸收,产业结构变迁向资本、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而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则被产业内技术效应主导,被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吸收。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偏向性取决于技术进步收益率、要素稀缺性和要素相对生产率的增长率。通常技术进步偏向性使资本和技能型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资本和技能报酬更高并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及其偏向程度加深,资本报酬更高且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更具掠夺性,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恶化劳动力市场地位。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并出现技能溢价。若任凭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技术进步偏向性不断强化,技能型劳动需求增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工资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最终将阻碍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从明治经济起飞到战后高速增长,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基本趋向之一,是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则日趋提高。这体现着近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向,对此,学术界也已形成规律性认识。问题是,农业部门所占比重的这种不断下降趋  相似文献   

9.
职业是决定就业人员劳动收入,继而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重要变量。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子样本,对职业与收入差别之间的关系做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职业间收入差距可以解释城镇就业人员收入总体差距的12-17%。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各职业对就业人员人力资本上的要求有差异,从而导致了职业间劳动要素报酬上的差异;二是劳动力市场、地区分割所带来的不同职业问人员自由流动的障碍,造成了这种收入差别。前一种原因强调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这应当是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成效;而后一种原因反映的却是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因此,为了缩小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可能地排除由于市场、地区分割造成的不同职业间人员自由流动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愈晓  吴晓刚 《社会》2008,28(6):128-152
本文利用中国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详细的职业类别,探索了改革以来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并表明这种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所造成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在90年代,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却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导致这种非线性变化趋势的原因在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职业性别隔离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教育程度或户口性质的就业人员,其职业性别间隔离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收入的内涵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占有份额较低、对合法劳动收入保护力度不够、非正当劳动收入普遍存在等问题。这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又有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原因。深化关于劳动收入分配的理论创新、加强保护合法劳动收入的制度建设、健全限制非正当劳动收入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进口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至2006年,在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中,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份额在下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也加快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实现浙江省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升级.本文通过考察1998-2006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出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探寻其现象背后的经济与制度等因素,以期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向何处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走向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联系广州经济运行的情况分析,经济运行已经转入调整期和转换期,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从“八五”时期年均19.8呢的高速转到稳定增长期,1996年预计增长13.1%,比“八五”平均增速低6.7%,也比1995年低3.4%;经济增长结构产生较大变化,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力弱化,而较年时期持续下降的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199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比第三产业高出2个百分点;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预期要求,但因经济政策调整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年,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明显暴露出来的广东产业结构的缺陷,已成为广东省经济进一步有效增长的主要障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现有的生产要素难以得到最佳配置,制约了经济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一、广东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础工业总体上滞后于一般加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协调性差一方面,基础原材料工业滞后,瓶颈现象严重,制约了制造业与加工业的发展,造成工业结构失调,企业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5.
《创新》2010,(2):97-97
清华大学李稻葵、何梦杰、刘霖林在2010第2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发表题为《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的文章。作者通过国际比较及中国经济省际数据分析发现,在长期内,收入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在经济发展中会先下降后上升,同经济发展指标以及产业升级指标存在着一定的U型关系,在购买力平价下人均GDP为6000美元左右(2000年固定美元)时会达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国家产业安全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在产业结构方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转型;在产业发展方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重新制定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方面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海洋经济的战略地位,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问题成为海洋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在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及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海洋经济发展、产业体系完善的必然结果,理清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的变动是研究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重要基础;陆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陆海自然环境、海洋产业对空间、技术等要素的依赖性等方面影响;结合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前景,判断我国理想的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为第二产业主导的"二、三、一"模式。本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产业结构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和调整。以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主要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这次的变化和调整将成为使日本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开端。因此,这次变化和调整乃是日本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折。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及其内在矛盾 在战后4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日本产业结构经历了3次较大的变化和调整:1945~1955年,实现了由战争经济向和平经济的恢复和调整;1956~1973年,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和产业结  相似文献   

19.
摒弃创汇导向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外贸出口政策业已调整、现阶段旅游创汇占外汇收入实际比重大幅度下降的状况 ,提出了应立即摒弃以创汇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应从根本上回归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属性 ;以产业规模和行业盈利能力 (利润总额 )为主要指标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业的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与再就业、扶贫、创汇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功能 ,设置不同的加权系数 ,以指数形式全面真实地反映旅游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尤军  杜江 《创新》2013,(2):71-74
产业结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将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标准模式与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路径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尤其是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失衡比较明显。此外,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相差比较大。通过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失调的原因,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