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1991~2005年中国分省数据,根据Joel L.Horowitz(2004)和Henderson et al.(2006)半参数面板模型估计法以及Hubler(2005)非参数广义矩估计方法,构建动态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刻画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因素对消费影响的动态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的“棘轮效应”显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体呈现双峰波形。  相似文献   

2.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收入与消费密切相关,消费调控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内外需求不均衡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房价上涨过快、社会保障不完善抑制居民消费行为。促进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发展,应当加大货币政策在消费调控中的作用,发展和完善信贷消费,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3.
基于代表性家庭最优消费决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估计中国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幅度超过20%。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除源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程度、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与财政政策运用也有很大关系。其中,未预期到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产生的综合效应显著为负。以未预期到的税收增加为融资工具的策略选择,大大抑制了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不仅要通过财政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而且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策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4.
节假日与休闲消费关系研究——兼论我国假日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是人们进行休闲消费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府财政支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假日天数、节日次数都是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休假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居民休闲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表明,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适当延长休假时间可以有效拉动我国居民的休闲消费。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休假时间进行比较,发现我国休假时间有延长的可能。本文建议:改革我国假日制度、扩大居民休闲消费。  相似文献   

5.
This article analyses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living standards with special focus on urban-rural inequalities.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arget the rapid economic lift, accompanied by inequalities and the risk of revolution of rising expectations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lthough this economic lift brings China from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globally, many are also concerned about social instability as a result of increasing inequalities and social gaps. We have examined existing data,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statistics and Chinese national sources. It shows that average Chinese citizens, in general, have enjoyed improvements in their living standard, but an increasing gap in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observable.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onnects to results from secondary survey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conditions for feeling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are diminutive and so is the risk of a forthcoming revolution of rising expectatio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政府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化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结果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城市部门就业需求的相对下降,进而延缓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技术选择指数作为政府对资本密集性部门政策倾斜程度的度量指标,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还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规律。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均质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被打破。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社会分层状况的调查研究,可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无论是职业还是收入分层的趋势已初步显现,从总体结构上看,呈现出底盘和中间阶层都较大的"烛台"结构。未来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农村居民的职业转换和城市化,而通过教育或培训以提高"下下层"(种田农民及无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戴武堂 《创新》2012,6(6):5-7,126,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也就是说,全国居民收入,2020年比2010年增加一倍,即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存在许多困难,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当前导致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不断下降的结构性因素。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变化趋势呈现U型规律,即劳动份额先下降后上升,转折点约为人均GDP6000美元(2000年购买力平价)。我们提出了一个解释u型规律的理论模型。这一发现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我们还发现,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是基本符合这一规律的。除此之外,影响我国劳动份额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以及劳动者相对谈判能力的变化。这些发现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可能会进入上升通道,中央政府为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性、结构性调整则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0.
It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by researchers that in China’s continual quest for modernisation and urbanisation, many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ecame displaced and portrayed as victims. A more important question however needs to be explored: do evicted residents learn from others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becoming victim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primary data collection, documentary research, this study has confirmed that for some evicted residents in Southern China’s urban fringes, when their land was appropriated by local government and developers and they were offered resettlement elsewhere, they did not behave passively to accept the terms of compensation dictated. Instead, they actively learnt from other dwellers who were evicted earlier to become well-organised, resourceful, and sophisticated negotiators in bargaining for their compensation. The group of rural residents proved that they could do better than the evicted urban resident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ompensation-negotiation.  相似文献   

11.
陈颂东 《创新》2012,6(6):41-45,126,127
2001年以来,随着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有所增加,城乡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是,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和现行财税制度仍制约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因而,为增强财税制度调节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应构建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模式,完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健全房产出租的税制体系,开征资本利得税并增加财政"三农"支出。  相似文献   

12.
孙兰 《今日辽宁》2012,(4):84-85
一张覆盖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保网络全面铺开,越织越密,老有所养、难有所济已不再只是梦想。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暖流涌动。“国家连续8年涨养老金,我差不多全赶上了。”提起涨养老金的事,家住沈阳市皇姑区公艺社区的陈阿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6年前退休的时候,我的养老金是1380元,现在是1978元,涨了近600元,  相似文献   

13.
新城镇居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问题。文化是新城镇居民融入城市的桥梁。调查显示,新城镇居民人均月文化消费支出约为117元,约占其月平均收入的4?1%,不论是文化消费额还是文化消费支出与月收入之比都偏低。同时,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居住地文化设施、新城镇居民身份认同、身体健康状况也对其文化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市民身份认同既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也是以文化消费促进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中介变量。因此,从有利于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从文化本身出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跳出文化审视文化消费,尤其是要培育新城镇居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JSNET2009)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五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北京市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18∶1。城乡在社会、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居民内部贫富差距大于城镇居民,且近年来有扩大趋势。北京市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城乡和农村内部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4年经济普查后修订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依次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分析了1992—2005年期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重点讨论了自1996年以来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在分析初次分配格局时,本文将每个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占比表示为各要素分配份额按各要素收入中该部门所占比重加权得到的加权平均值。利用这一表示方式,我们校正了资金流量表中的要素分配份额,重新计算了1993—2005年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推算了2006和2007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测算结果表明,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在1996年达到最高,此后逐年降低,截止N2005年,总共下降了12.72个百分点。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居民部门分别下降了10.71和2.0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7.49和3.21个百分点;在再分配阶段,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都下降,由此导致政府部门进一步上升3.17个百分点。我们还发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财产收入占比下降,是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在2005—2007年间,主要受生产水净额占比上升的影响,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进一步下降了3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7.
范叶超  洪大用 《社会》2015,35(3):141-167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差异:城乡居民在看待环境问题的方式上存在一种相似且连贯的心态体系;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居民在诸多方面都较乡村居民表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国外关于“居住地假设”的三种理论,只有“差别暴露理论”可以解释一部分城乡差异,其余两种理论均没有得到数据的有效支持;环境知识和媒体使用在城乡居民环境关心差异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差异在趋于缩减,并开始走向同构。  相似文献   

18.
张明  孟明娟 《社会工作》2011,(18):30-33
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创始人。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志在富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富民思想具体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但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研究,探求中国式的富民之路。费孝通先生不仅为推动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他的治学精神和科研方法也为当代农村社会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迪。本文拟就费孝通的"志在富民"思想及其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启示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描述我国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及主要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从建立覆盖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角度,可以发现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失衡、群体差距大、制度缺失、制度碎片化和被人为分割、政府责任不清等。本文提出了建立城乡无保障居民老年补贴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鹏 《社会》2017,37(5):217-241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实现了身份转换,成为制度认可的新市民。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即使户口状况相同,"新市民"与"老市民"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结果显示,"农转非"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且歧视程度随着分位数的变化呈现倒U型趋势。同时,"农转非"人群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歧视降低了自致型"农转非"人群相较于城市原居民的禀赋优势,而外致型"农转非"人群则面临人力资本劣势与就业市场歧视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