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长安到济州:社交群落、区域文化转换与王维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为 《唐都学刊》2013,29(2):57-62
王维乃一代"天下文宗",他诗名的获得与长安这一诗坛中心有密切关系。考察王维的社交群落,早期的岐王府活动使他获得了宫廷文学的熏染,如审美趣味的浸染、艺术技巧的养成,这是被宫廷文化同化的过程。稍后加入的张九龄文人群,成员皆与京城文化圈联系密切,但又自成一体,构成一个小型创作团体。一些有别于传统宫廷文学的新因素,如题材选择、情感倾向,通过唱和等社交活动在交际圈子中扩散开来,这种共鸣和回响形成了新的文学现象。文化区转移对诗人创作的演进影响极大,王维从强势文化区长安进入弱势文化区济州后产生的一系列创作突变逐渐内化为个人化的写作范式,与早期宫廷诗歌训练的技术融合,上升为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2.
科技的发展需要动漫这种大众性的视觉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宣传。动漫艺术的发展与应用开拓了气象科学宣传的新模式。在"气象漫画"的创作方面,网络游戏是"气象动漫"新颖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气象动漫"角色品牌无疑是进行气象文化宣传的有效途径。"气象动漫"宣传必须以现代传媒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跨媒体平台,结合传统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逐渐形成以移动彩信、网络动漫、网络动漫游戏和手机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气象动漫"作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学者以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率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核心概念。“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受众出于对文化的渴求,被动地接受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导致自主阅读的角色缺位;媒体受商业利益驱动,以至于文化策略运用失当,文化角色定位偏移,因而出现角色越位;学者受制于大众媒体的强势导控与“受众为王”的商业逻辑,由文化理想的导航者蜕变为大众趣味的迎合者,导致角色错位。面对以上缺失,相应的对策是:聚合大学、公共图书馆、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一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公众自身主导的“自读”转变,以此重建公共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4.
吴子林  周娆 《阅江学刊》2012,4(2):97-105
2011年的文艺学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两大界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的全球化、视觉文化、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等诸多论域,均有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使文艺学研究呈现出多层级的深入与科际之间的互动。文化研究丰富、扩大了传统的文学研究,突破、超越了文艺学既定的学术体制,但是,作为一种"后学科",文化研究是当代"学科大联合"的一种积极努力,文化只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文化研究不可能完全取代文学研究。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对研究者而言仍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一直存在,然而,新时期以前,学术界更多的只是译介他的著作,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基本还带有政治的眼光,不能给予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新时期之后,由于摆脱了过去认识上的政治思维模式,人们对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有规模地展开。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异常丰富复杂,从“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总体研究”、“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探讨”、“对功利和审美问题的探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几个方面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围绕并且从未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指导,他对艺术问题具有独特性的认识与主张。对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思想做庸俗化、机械化的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高萍 《唐都学刊》2009,25(3):17-20
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与长安文化呈现双向互动性。一方面长安文化玉成了司马相如,使他从纵横之士转变为辞赋之士,创作意识发生了转变;同时使其赋作具有儒家一统、帝王独尊的思想主题;长安文化的审美观念也使其赋作展现出一种大汉气象和大美风范。另一方面司马相如推动了长安文化的发展,他从长安文化的接受者转为传播者,扩大了长安文化的影响;赋作的重一统天下、重宏博气象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作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是把批判性地汲取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化,是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的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其他规定都是这三个相互联系规定的逻辑展开。全面、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对于我们明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世界历史方式以及中国文化创新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3):350-355
ABSTRACT

For years, the Campbell's Soup Company advertised their brand of soup through a message of “Mmm, Mmm, Good.” This slogan reached mass audiences primarily through visual and auditory media messages of television and print. Campbell's recently switched to a new form of advertising to consumers through an IAd application. The format works through Apple iPhones by first showing an interactive ad teaser, “You're getting warmer,” then when clicked through asks consumers to download cooking applications individually to their iPhones. This shift represents a change in appealing to consumers' senses and social sensibilities. The former media approach appealed to a rational social sensibility and mass audiences of eating soup at home as an enjoyment shared with others. The latter iAd slogan and iPhones media approach appeals to a more tactile sense and individualistic sensibil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rticular confluence of social, sensory, and media factors that intersect with a marketed food brand, and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 manufacturers mix and blend new sensory messages and mobile media channels to appeal to a new sensibility in people's changing eating habits.  相似文献   

9.
10.
何小杰  张美娥 《唐都学刊》2013,29(4):119-122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文化转型,使大众文化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霸权”,但大众文化表现出的物质性膨胀、消费异化及感性肤浅等特征与作为“类”的文化的精神性和理性追求及人格塑造功能背道而驰。大众文化应深刻反思其对于人的精神境界和存在意义的忽视以及对“神圣”所表现出的轻慢态度,并承担起自身的伦理教化使命,回归其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11.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的各种思维方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各方面自在和潜在的指导原则,就是传统。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的古籍就是中国文化的遗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积累下来的解读和研究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谱系。这个“过程”因不同主体对不同时代的典籍和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各异。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也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特别是“建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抵制全球文化的单极性和同质性,为不同文化的平等共生提供理论根据,争取多元文化在全球的胜利。在世界进入多元多变的时代,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研究传统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发展,将使传统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期待 ;三是新文学的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与文学关系的调节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形式 ,整合的政治经济驱动了文学的生产过程。由此 ,文学与政治不再是简单的五四启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被动关系 ,而是多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将在大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阐释 ,呈现丰富现象和形态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图像时代来临、视觉文化勃兴和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嬗变,人类步入了一个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变奏的新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中,传统艺术面向视觉化、景观化审美倾向的不断革新求变,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为应对影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挑战,戏剧创作者和理论家努力突破剧场性的局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文化艺术学的意义而言,它既像一块基石,以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典雅的美学追求标志了中国景观戏剧的诞生;又像一方路标,昭示着民族景观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其生兆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重建生活诗学、提升文化品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3):259-276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contemporary practice in “fused” or transcoded audiovisual art, focusing on the work of Australian artists Robin Fox and Andrew Gadow. In this practice sound and image are tightly linked by a cross-wiring of media signals. Synesthesia is often invoked around such work, proposing a parallel between perceptual and technical cross-wiring. This synesthetic analogy provides a historical context as well as an analytic frame; it is tested here through a reading of relevant neuro- and perceptual science that illustrates some striking parallels. Ultimately, however, an alternative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cross-modal binding, where stimuli in different modalities are “bound” into correlated wholes. Understood as cross-modal objects, transcoded audiovisuals direct us to the signal that underpins both sound and image, as well as to the map, or domain of correlation, between modalities. The wider significance of this practice, it is argued, lies in its ability to provide an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manifestation of these abstract structures—structures that are central to new media culture, but largely imperceptible.  相似文献   

16.
The critique of mass culture is a core the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Entering China in the early 1990s, this critique enjoyed an initial but brief acclaim. As an over-reac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stemming from painful historical memories, it tended to impede the impartial assessment of mass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 resulting in obvious theoretical blind spots and gaps and making a “symptomatic reading” necessary. Today,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que of mass culture is still of value and significance as an intellectual resource and historical reference, but it warrants further scrutiny when used to analyze practical issues. Given the burgeoning of mass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presently under way in 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we should rise above previous intellectual limitations and theoretical misunderstandings to give due weight and active encouragement to the positive energy of mass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pattern, and must orient itself toward China and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particularly towar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transition. The academic counterpart of this is a three-dimensional platform consisting of level of thought, value concept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7.
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路径。以"策源地文化"为主线创新与建设广州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凸显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肖伟胜 《唐都学刊》2004,20(4):73-78
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 ,张新泉的诗歌集中地体现了滋养他的巴蜀文化的精神特质 ,即在坚守边缘化的写作立场上创造出充满巴蜀传统感伤和温情的“新现实主义”诗篇 ,从而形成了文火般美丽而刚强的艺术风格和幽默隽永与新颖别致的诗风。这些特征一方面凸现出巴蜀文化“重实际 ,黜玄想”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又与川人面对矛盾的一贯策略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是在“后冷战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保守主义浪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自近代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国学虽然历尽沧桑,但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精神根基。国学尤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必须经过深刻的自我批判和时代更新,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因此国学的自我批判将成为中国文化重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5,(5):142-145
从媒介文化发展的视角看,网络出现泛娱乐文化倾向,张扬感官满足,悬置人文理性,忽略历史与社会意识,使网络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深度、历史维度及超越精神。网络媒介技术以主体感官为主宰对象的功能偏失,使网络主体对技术效果尤其是感官满足效果产生依赖与迷恋,从而削弱了其文化反思能力、否定能力及超越能力。网络传媒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集中体现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化。网络泛娱乐倾向中的文化偏失提醒我们,网络文化亟须加强人文理性建设,走出娱乐至上的文化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