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 :探究读的层次性《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读 ,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中 ,有所侧重 ,循序渐进。因此 ,在许多课堂教学中 ,“读”之风便时兴起来。教例 :一位教师教《中国石》一课 (第一课时 )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 ,并注意生字新词 ;当学生读完一遍后 ,他再请学生读一遍 ,并理清课文的脉络 ;最后再请学生谈一遍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反思 :看了以上教例 ,我不禁要问 ;阅读教学难道就是这样呆板、生硬地读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一定的情感状态 ,有声或无声的语言。好酒…  相似文献   

2.
一、平辈间的提称语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有一幅广为人知的漫画《阿三夫君如见》,画的是旧时一位妇女站在街头柳树下请一个专门代人写信的先生帮自己写信,信纸上第一句便是“阿三夫君如见”。我小时候看到这幅漫画,读了这一题目,还以为这老妇人想对她丈夫说:“阿三啊,你如果见到谁谁谁,那么如何如何……”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写信的一种格式,意思是“阿三啊,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给人的印象是庄重威严,不苟言笑,其实他有他的幽默和人情味,请看: 回家乡去 有一次,著名的歌唱家科兹洛夫斯基得知斯大林很赏识他,便向斯大林提出一个请求:“我从来没有去过国外,所以我想……”  相似文献   

4.
副职的尴尬     
沸腾 《领导科学》2000,(2):15-15
李日的《副手的副作用》(见1998年10月20日《杂文报》第2版)痛斥了副职对一把手阿谀趋附、为虎作伥的行为。我读了以后,就想辩白几句。但我也是副职,怕有开脱之嫌,一年多时间不好下笔。现在,我又读到练洪洋的《给“三盲”院长立个传》(见1999年11月12日《杂……  相似文献   

5.
李零 《领导文萃》2007,(7):129-132
《论语》很火,孔子很热。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相似文献   

6.
打鬼容易捉鬼难。报纸上的一 则消息:国家将取缔一切研究“水变油”的民间科研所。这使我回想起六年前的一次亲身经历。94年的一天,某国营大公司Z总经理打来电话,说有个十分诱人的投资项目,请我帮忙考察一下。 第二天,我参加了他们的座谈会,见到了一位50岁出头,略带本地口音,来自北京的林先生。Z总将林先生给他的几页介绍材料交给我,我粗略地扫了几眼,项目名称赫然是:“水解氢……”林先生自我介绍说:他本是国家某部委的处级干部,近年下海,从事技术推广。这个水解氢项目是他从数十个项目中筛选出来的最好的一个。林先生表示,…  相似文献   

7.
张贤亮 《领导文萃》2008,(21):132-135
国文兄打来长途,说他有两位朋友办了一份杂志.请他约些名人写点有关廉政建设的文章,并说张洁、叶楠、晓声等都写了。有了那些名家谈廉政,我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因为我肯定同意他们的意见。不过.由于我呆在远离北京的“老少边穷”地区,倒经常能接触到许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不知怎的,也许我是井底之蛙,一提起“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仿佛他们比东南沿海及中原大城市的人更能代表“国情”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领导文萃》2007,(5):123-123
德国著名医生罗伯特·科赫医术高明,医德也好,为人善良正直,医德备受赞扬。 有一次.普鲁士的皇帝病了,把他请去给皇帝治病。皇帝一见科赫便焦急地对他说:“我希望你能以对待你病房里的病人更好的态度替我治病。”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张干等师友1951年11月8日摄于中南海。自左至右:罗元鲲(毛泽东一师时期之历史教员)、张干(毛泽东一师时期之校长)、李漱清(毛泽东韶山上学之老师)、邹普勋(毛泽东之同学)师生之谊情深谊长1950年国庆前夕,张干在湖南一师时期的学生、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时任一师校长的周世钊,到张干所在妙高峰中学看望旧日的老校长。“张校长,”周世钊仍然像35年前一样称呼张干,“润之给我来了信,约我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啊,”张干一惊,“他还记得你?”“我们常通信。张校长,您有什么事对他说吗?”“这……”张干语塞了。他有一肚子话想对自己这…  相似文献   

10.
魏杰清华大学教授任何法律和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法律不是万能的。比如不准随地吐痰,没有人我就吐了,怎么样?这时候法律就失效了。法律约束会失效,管理也会失效,那就得靠道德约束,企业里面叫做企业文化约束,社会上叫道德约束。有一次有一个董事长到北京来开会请我吃饭,结果刚坐下来他有事要走,就让自己的副老总陪我吃饭,我看着买单,算了2300元,结果这个副老总告诉那个服务员:“给我开9700元。”第二天我琢磨了一天,为什么开9700元,我想出来了,有空子可钻,因为董事长请我吃饭,你花了钱写上请谁吃饭了,他也不会问我吃了多…  相似文献   

11.
早就听说郑也夫个性强,言辞犀利,被称为“学术圈的刺头”“超龄愤青”,据说曾有摄影记者请他在接受采访时换个姿势,配合照相,他一口回绝:“我就这样坐着,边聊边拍,我不表演。”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毛泽东自述的少年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的斯诺先生和后来的中国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他”是谁?其实,既不是徐特立,也不是杨昌济,而是鲜为人知的张有晋。遗憾的是,张老先生已于40年前驾鹤西归。今天我们只能找到他的侄儿——洛阳师专张人表副教授代言,请他讲述张老先生和毛泽东的师生之情以及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乡镇的田头,我和一位任乡党委书记的朋友不期而遇,两人席地而坐,我请他谈谈当基层头头的感受.他苦笑着脱口而出:“一言难尽!”我让他说说最重要的感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兄,最大的感受是‘课外作业’太多。”“‘课外作业’”?这新鲜的名词,引起我的兴趣,赶忙拿出笔来记录,认真地听他对我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秋,我迎来了班主任生涯的又一批学生。开学第一节班会课,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读书的目的”,后面跟着几个大大的问号,请学生就此谈一谈他们的认识和想法。有学生腼腆地说,“为了学技术”。有学生坦言,“因为喜欢打游戏,所以进学校选了计算机专业。”还有学生不平地说:“想出去打工,没到年龄人家不要,所以到学校来了。当满教室的学生或认真或调侃地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室后排角落里坐着的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再调皮的学生都知道在“地皮”没踩熟的时候,还得要忌惮几分,他倒好,旁若无人安静地趴在课桌上睡起了大觉。以前,我肯定把这视为公开地挑衅,非要把这学生好好批评处理一下,以“杀一儆百”,以振班纲。但那时,我只是不动声色地走到他桌前,还没走近,他的同桌就已经把他拽醒了。他缓缓地抬起头,我有心头叹了一句:好一双凉薄的眼睛。我没理他,现在不能打草惊蛇,和颜悦色地向他的同桌问了黑板上提出的问题。心中暗暗记下了他的名字--小虎。  相似文献   

15.
1991年春季,孟彼德先生作为德国大众公司质量检验专家被派到广东顺德工作。他一到广州白云机场就急着向接他的人询问工厂里的生产准备情况、工人素质和工厂环境。他说:“都市高尔夫轿车是新产品,在投放市场前我们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请你们配合我共同把好质量关,不得有丝毫疏忽!”接着他提出一个要求:“到顺德后,请立即安排我同厂领导和质管部门经理见面。”途中他还不时地从皮包里掏出资料看,似乎对车窗外珠江三角洲的美丽景色视而不见。他直接来到厂里。当见到厂领导和有关人员时,他不说客套话也不应酬,开门见山直捣质量主…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件事情。我有两位双胞胎的弟弟。大弟弟自小聪明、机敏,从小不吃亏,因其狡猾,人送绰号“猴心眼儿”;小弟弟看上去有些木响,但处事随和,不善争论,邻居叫他“无心眼儿”。长大以后,“猴心眼儿”上了大学,毕业当了工程师;“无心眼儿”读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在一家电器商场工作。十年前,俩人各自开始经商。“猴心眼儿’起初生意红火,但没几年便走向衰败。有人嫌他过于精明算计,做生意总是提防他。“无心眼儿”开始经营的很平淡,但慢慢的却兴旺起来。有人看他太憨厚,都愿意与他交往。如今,“无心眼儿”已是资产雄…  相似文献   

17.
田梦 《领导文萃》2007,(9):155-155
问题159: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生了重病,要请医生。他母亲说:“东村有先生,开方医过的人病都好了,请他来看?”李渔摇手。他的妻子又说:“西村有个先生.只要他开处方、撮药,个个医好。”李渔又摇手。母亲急了:“难道你让镇上那个一年里治死几个人的先生来?”李渔点头。这使妻母二人大为不解,但拗不过李渔,还是把那个治死人的先生请了来。李渔的病便让他给治好了。  相似文献   

18.
周江 《决策》2009,(10):22-25
1949年10月1日,钱学森在美国的家中坐立不安,他在客厅里踱着步子一刻不停,终于期冀已久的电话铃响起。“说慢点,请大点声,说得详细些,请再慢些”钱学森听着,听着,手不停颤抖……电话来自北京,向他转达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接完了电话的钱学森对着窗外陷入沉思,长久回味着刚才从声筒里听到的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时,一颗赤子之心想立刻飞到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9.
正我很怕请两种人吃饭:第一种是太"安贫"的人。请他吃一顿比较好的饭,他就会为了表示自己十分节俭,在餐厅里用所有人都听得见的声音说:"天呐!这是什么杀人的价钱?拜托,把钱折现给我算了,我自己到菜市场买一把菜炒一炒……"一番好意,成了罪行。另一种是太"恋旧"的人。他不是存心挑剔,他只是随时想告诉你他有品位。请他吃日本料理,他一定会告诉你哪一家比这家更好吃。他不断地把  相似文献   

20.
一位从美国考察回来的老师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老师让学生画理想中的苹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生活中苹果的本来面目精心创作,可有一位学生居然画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老师先是很惊喜地赞扬该学生的作品很有个性,接着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家经常买苹果,但我讨厌那些圆圆的家伙,因为它们老是要从茶几上滚下来,我不得不爬到桌子、柜子底下去捡,太麻烦了,要是有方苹果……”“很好,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方苹果比圆苹果削起来方便多了!”“说得太好了,还有呢?”“圆苹果装在箱子里很占地方,要是有方苹果,箱子可以装得更多!”“好极了,你的设想很有创意,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能培育出自己理想的方苹果来,到时候我们一定来为你庆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