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进行再认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跃进”等特殊时期,又试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变革到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程度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极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2.
<正>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意义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就阐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的矛盾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3.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任何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问题。正因如此,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把反对社会主义的矛头首先指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他们以种种借口,罗织罪名,反对公有制。公开发表“私有制宣言”,妄图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公有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私有化鼓吹者认为“公有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适应”。借口生产力的变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主张用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这种观点既违背资本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势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牵涉到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则更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说明。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汪晓红 《社科纵横》2009,24(10):17-19
与建国六十年来的发展时期和阶段相联系,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和理论,乃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前进的螺旋线。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十七年,是执政党建设艰辛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执政党建设探索出现严重混乱和重大错误的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执政党建设自觉探索时期,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中党的建设取得巨大进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改革创新精神探求“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执政以来党的建设的主要启迪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制度建设;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首要的、根本的区别,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这样的地位,它就必然成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其性质决定于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由此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以及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配置,对经济体制生机和活力的形成和发挥,关系极大。正因为如此,无论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都必须把所有制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进一步改革所有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十三届七中全会的“建议”规定:“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形成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7.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依据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的根本变化,论述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论述是清晰明确的,可是人们的理解却大不相同。我认为,这些不同观点分歧的理论实质,在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不是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比较,已…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主要是用“革命和斗争”思维去思考和认识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这一问题的.这种带有强烈斗争色彩的理论思维就其渊源关系来说,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僵化理解和教条主义解读上.在哲学认识上,过于强调事物联系的矛盾方面和性质,而忽视了事物的系统联系与和谐发展;在社会形态理论上,过于看重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形态的作用,把社会制度看作是社会形态的全部内容,忽视了生产力——技术社会形态的作用;在所有制问题上,过于关注”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性质差别,强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共生共荣关系.  相似文献   

9.
全民所有制范畴的历史考察和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全民所有制范畴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构想不是全民所有制,而且他们的理论作为一种粗线条的轮廓设计,只具有指明历史发展趋势的意义,不具有现实所有制模式的意义.全民所有制范畴作为一种具体的经济模式和“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并逐步扩散的。现实中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处在一系列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困扰之中:所有权名义上的无差异性与事实上的有差异性的矛盾;所有权与代理权之间的矛盾;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主人地位名义上和实际上的矛盾;非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作为所有者身份重叠的矛盾;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全民所有制范畴作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其缺陷是一种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出路是用国家所有制代替全民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 每一个研究社会科学和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天天都要接触生产力问题。可以说,离开生产力这个基本范畴,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就寸步难行;不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经济工作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多年来,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里泛滥成灾的穷社会主义思潮,其理论上的谬误就在于否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要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开展生产关系的“不断命革”,搞“穷过渡”,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这些历史教训表明,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 社会科学、特别…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在劳动和资本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层冲突论,构成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完整模式。“西方”与“非西方”世界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的两面。仅从西方世界内部来看,其消费社会转型使“消费”、“社会关系”等上升为其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自然关系”等则相对退居其次,这导致其内部社会冲突的“去自然化”;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通过资本跨国流通把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的生产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则是将全球社会冲突“再自然化”的现实依据。“自然关系一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重构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营性资产价值量作为衡量主次地位的边界标准,估算第一产业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资产规模及其比重变化,并在前人估算的基础上,延伸估算第二和第三产业两种所有制的资产规模及其比重变化。结果发现:截至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经营性总资产约为487.53万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的资产规模是258.39万亿元,占53%;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增加值和就业规模的比重分别为67.59%和75.20%。这表明,公有制资产仍占主体,非公有制经济贡献占优,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满活力,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改革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方付建 《阅江学刊》2011,3(5):78-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七站八所"人员臃肿、机构瘫痪、职能不清等现实困境促使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其中,湖北推行的"以钱养事"改革最有独特性,也颇有争议。这场改革解决了站所存在的一些痼疾性问题,但随着改革大背景的转换,这一改革样式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需在汲取湖北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构"七站八所"改革路向。  相似文献   

14.
投资能够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政府投资的增加,如果不能提高社会有效生产力,将妨碍经济的长远发展。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实施,有赖于政府的适度投资规模和正确的投资项目的选择,否则,需求的增加,无法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增强,致使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竞争力下降,极可能陷入投资陷阱,国家将逐步衰弱。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转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并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邓小平有关弱势群体问题思想的论述,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南:共同富裕是根本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物质基础;改革是基本出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减少成为了现代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的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将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与少子化伴生的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以分析其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途径。为了分类方便,使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少子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行阐述。得出以下结论:少子化主要通过劳动供给的变动、投资的转移两个途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先进性 ,在代表“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上下功夫 ,使理论研究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下功夫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牢记宗旨 ,在代表根本利益上下功夫 ,把科学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推动普及 ,在促进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知识、增强执政能力上下功夫 ;必须坚持贯穿全部、统筹全局 ,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突出 :突出现实 ,贴紧要务 ;突出重点 ,破解难题 ;突出优长 ,打造精品 ;突出创新 ,繁荣学术 ,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说明它在协调社会关系、防止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教师以及机构社工进行调查,本文认为,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教学中的"重实践、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书本、轻操作",针对此情况,进一步提出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意识和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两方面着手解决,为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较为客观和现实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In the autumn of 1987, the State Commission for Restructuring the Economic System organized eight units including the Research Group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to submit reports providing an outline economic reform plan for China for 1988-1995. The CASS Research Group recommended that enterprise reform and pricing and ownership reforms and their operational mechanism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longside each other in a two main lines approach. China’s deepening economic reforms have adhered to these two main lines throughout the last forty years. The first main line includes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economy, followed by the private economy, the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the reform of public ownership, including the state-owned system. In 1997, the 15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basic economic system with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nd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forms of ownership.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is reflected in the dominance of public assets among total social assets and the fact that the state-owned economy controls the lifeli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ominant role of public ownership has not changed in the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econd main line covers price reform, building a modern market system, reforming macro-control mechanisms and perfecting the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 system. From 1979 to 2017, our GDP grew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9.5 percent, while the CPI grew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less than 5 percent: a perfect match. The two main line approach is in lin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economic reform in the new era proposed in the report at the 19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which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market-oriented factor allocation.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of primary or secondary in the role of the two main lines; both are equally important. They are uni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相似文献   

20.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s a major problem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economy. On this rate depend the period of time to achieve their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as well as the outcome of their economic competition with the advanc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rates are inseparably linked with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of each socialist country and the entire socialist system, as well as with their capacity to exert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Mankind's progress in each historical epoch has always been determined by new socio-economic relations which provide full scope for faster growth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cultural potentialities, i.e., are progressive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