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校办产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校办产业,不仅要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更要为培养人才服务。校办产业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既要教学生实践知识和技能,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当前,学生在实习中一部分人表现出迷信外国,自信心差等错误思想。因此,在校办产业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  相似文献   

2.
论"三育人"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简称"三育人"),就是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育人为中心,育人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要做好新时期的三育人工作,首先要正确处理学校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则是工作的中心.高校工会、学生会凭借其优势更应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三育人工作必须通过制度进行建构,体现民主与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是综合的。学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外部管理而非内部管理。因此,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相当特殊。  相似文献   

4.
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管理不仅要关注政府的绩效管理评估结果的优劣,更要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基于行政管理行为高效与行政管理效益高效的"双效"目标的整合这一根本要求,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管理必须立足于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各成员的个人价值,紧扣政府绩效管理的各环节,有效激励个人价值创造,形成合力以促进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内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服务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得以发展的基础。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较高进而为学校创造更好的知名度,学校才有更好的未来。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放纵学生,服务学生的本质涵义应该是为学生负责,不仅包括学生的现在也包括学生的未来,必须准确把握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内涵。  相似文献   

6.
违纪处分关乎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学者们对高校违纪处分行为的法律性质认识不一。违纪处分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高校违纪处分中普遍存在处分主体、依据、程序不合法等违法问题。违纪处分中应当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为主"原则,协调好违纪处分与学生受教育及就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也有利于规范学校管理,推进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7.
高校惩戒学生行为是高等院校为教育或者管理之目的,依据国家立法和学校规范,对违反特定义务或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在学学生,所采取的致使学生承受不利负担并作出书面界定的非难性或处罚性措施。从法律角度看,高校惩戒学生行为引发高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的实质,是高校缘何能惩戎学生,惩戒行为如何定性。高校在教育法律上存在三种不同身份,其中高校以教育教学组织者身份基于管理目的所为惩戒是高校自治行为,高校以法律法规授权身份行使行政职权所为的惩戒行为是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双重法律关系,既存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存在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学校对学生给予纪律处分、颁发学业证、学位证等教育管理权,属于教育行政管理权的范畴。把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权界定为教育行政管理权,将学校与学生之间因纪律处分、颁发学历证、学位证等纠纷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有利于在对学校管理权进行有效司法审查的同时,充分尊重学校管理自治权。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高校管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关系,高校的学生已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他们不仅享有法定的一切公民权,而且理所当然地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仅仅是代表国家在行使义务,因此在学生工作中要特别尊重学生的各种权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应该作到约束公权,保障私权。在学生工作中应倡导"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学生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核心,老师是学校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圆心。一个学校要正常运转,必须又管又理,而且要把握管理的"度",做到管而活,理而顺,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意味着校长学会审时度势,站在统领全校的高度,依据本校实际进行特色管理,确定学校的整体定位和发展目标。"管"意味着校长要成为大家的榜样,以个人  相似文献   

11.
改进中小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的管理,促进县区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是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项目在西部地区中小学学校进行的管理改进策略探索,克服了中小学学校管理中"以学生中心"知行不一以及缺乏整体改进两个突出问题,其成效具体体现在:从儿童视角审视、反思和改进学校工作;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进行系统化和具体化表述;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以爱生学校标准为导向对学校管理改进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在专家指导下和推动学生参与上建立多元参与的学校管理自主改进机制。这些经验对该项目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推广,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核心发展力。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学校管理需注重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视野下行政法学研究范围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社会公行政日益兴起,非政府组织逐渐取代政府行使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非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蓬勃发展,我国传统行政法学研究范围已难以回应当代行政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及时予以调整。行政法学不仅要研究国家行政,更要研究社会公行政;行政法学不仅要研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传统行政主体,更要研究非政府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问题;行政法学不仅要研究强制性行政行为,更要研究非强制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正针对学校门卫大多是老弱者这个问题,就应及时与政府协调,取得专项保安资金,配齐专职保安队伍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学生伤亡事故频发,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暴露出各地区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严重漏洞和薄弱环节。学校的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校园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祥和,保护中小学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比较我国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力配置模式存在重大差异。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中,西方国家为学校本位,我国为政府本位;在学校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中,西方国家为学术本位,我国为行政本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政府本位转变到学校本位,从行政本位转变到学术本位。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是转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公共管理范式。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强烈地影响着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这就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管理教学能否顺应电子政务发展,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为行政管理教学服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行政管理人员,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公立高校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分别以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身份与学生产生法律关系。平等民事主体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错位和越位导致侵权。明确高校不同活动中的主体性质,增强高校管理活动中的法治规制、增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途径都是实现依法治校的方式;回归学生消费者的民事主体身份、尊重学生选择权是高校后勤化改革的核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秩序的稳定和保持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刚性管理不断被强化的趋势,使得作为高校管理对象的教师与学生尤其是教师的宽松感、自由感、幸福感越来越缺失,也使高校行政组织出现了官僚化倾向。鉴于此,高校行政组织管理特别需要倡导和推行柔性管理。通过对高校行政组织的柔性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几条基本策略,以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学校管理实践。   相似文献   

19.
对外宣传翻译的受众主要是外国人,所以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翻译要求译者不仅注重原文的语词内容,更要"忠实"凝练其深邃的内涵。"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河套学院的校训,在翻译时应该注意把握校训所宣扬的学校发展要旨,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事业不仅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而且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发达与文明水平。文化事业管理需借助政府的行政活动得到整合,并获得长足发展。其间,由文化传统和人际信任所生长出来的社会信任是重要基础。行政行为既要维护既有的社会信任,又要推广和深化现实的社会信任。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营造社会信任更应成为各级政府进行文化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应成为行政伦理所考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