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中的“文道统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课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八种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一)范文朗读感染法。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裁多样。书中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清新的散文,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小说,扣人心弦,使人如醉如痴。教师以情感人的朗读能收到使学生艺术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的效果。尤其对一些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从不放弃用朗读教学感化学生的良机。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一开始朗读时就用悲恸、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意境。而当读到“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时,教师的感情达到顶峰,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此时学生也动了情感  相似文献   

2.
要重视古文教学中的朗读金玉兰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个很重要的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并且做好朗读示范。读得好,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也能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可以补充讲解、分析之不足。古文教学中决不能忽略对课文的朗读。...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教学 ,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 ,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 :“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 ,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 ?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 ,凭借教材 ,挖掘美学的因素 ,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创造美的意境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 ,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亦是语文学科进行审美渗透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一、凭借课文 ,挖掘美。没有美育的教育 ,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 :“三分诗七分读”。这一说法印证了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公认的道理。然而 ,事实上当前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朗读能力的训练 ,而且这种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教改的深入 ,有的教师开始重视朗读教学 ,但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明确 ,指导不具体 ,有走过场的现象。因此 ,课堂上很少听到读书声许多学生在朗读课文对不会根据意 断、添字、漏字、错读的现象十分普遍 ,更不要说读出感情和品味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弄清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一、朗读是语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对课文的审美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在这里,课文(作品)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媒介,架起了学生接受美育的桥梁。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教师的引导作用放在首位,重视对作品的审美分析和评价,却不经意地忽视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审美作用,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厂语文教学的效果,本文着重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接受美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一、充分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的审美创迫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有一个特点,在阅读活动中,教师是…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搞好朗读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攻克的课题;教师可从“感知”、“品味”、“引读”三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教育中贯彻实施美育教学,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学生本身的社会人格和个性人格的发展,是塑造人灵魂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审美教育的贯彻实施者,他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审美素质的培养,给受教育者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和谐和培养高雅的素质,注入了灵气和活力。语文教师在学校的美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一千多年前后代教育家韩愈就提出过“文以载道”,其中的“文”就包含了美学教育的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美学理论,掌握美…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是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它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 ,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一、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多为优秀之作 ,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 ,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 ,创造出美的境界。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 :“语言的艺术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 ,每一种内容 ,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 ,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入诗…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是熔科学与艺术于一炉的美妙的事业。在语文教学中,充满了理论的说服力,同时也充满了美学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诱导,我们就一定能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不断有所进益。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充满了美学的成分。美的思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这些名篇中,不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论说文,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学因素。这些美学因素构成了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作用。语文教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美的因素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美好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去追求美、创造美,为四化建设,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对于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新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为中学语文教学规定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对美的知觉和感觉,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在美的世界里》)的确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中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执着和热爱是热切而实在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美感和艺术美常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美的观念有所了  相似文献   

12.
边远山区初级中学的学生均来自穷山僻壤的村高完小,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很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给课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采用分组朗读的办法,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重点字、句的含义,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新“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反复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都强调“读”的作用,都把“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唐代韩愈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以说,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它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精妙的过渡性引渡,犹如一台组歌扣人心弦的“间奏”,会给学生带来“山路忽然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心态,唤起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从教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文教育改革出发,简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能力、语感、朗读三者的内在联系;二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美育三题     
一位老教育家在谈到一次听课的感想时说:“这位教师真有本事,一篇世界名著讲得来味同嚼蜡。”这就是说,美的文并不等于美的课,文美与课美是两回事。文是审美对象;课是审美主体——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的一场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师生双方的美育。在中学,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不可缺少:发掘意境美,揭示悲剧美,展示结构美。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委新修订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规定:“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就明确提出了中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此,笔者在本文里谈谈如下的几点看法:一、进一步提高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本文所说的美育,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播美,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美和理解美,正确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美育,对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  相似文献   

17.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一、培养“读”的习惯。语文教学,始终应以“读”为主线,以“思”为核心,他含一个“情”字,坚持一个“练”字。每教一篇课文,既要备文,又要备情;还要精心设计读的目标:读的要求、读的层次、读的方法。在教学中,要以读明意、以读激情。如教《瀑布》一文时,教师首先饱含深情地将诗歌诵读一遍,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诗人描绘了瀑布的什么?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全诗,边读过划出描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的句子,分别指定学生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细读。就是逐层逐句精细…  相似文献   

18.
一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作出最佳的“发挥”呢?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两个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作为母语的语文课,除了课文所规定的语文知识、阅读要求等等之外,还应多关注比语文常识更为深入广泛的文化精神、高尚人性,人文情怀等。   那么,教学内容应具体从哪些方面发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生活的引入、知识的延伸,读写一体化、情感的冲击、思想的渗透等方面作出努力。   (1)生活的引入。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为载体的,文章又是生活的反映。授课时,不能将自己封闭在课文或者教师参考书的…  相似文献   

19.
“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马克思自古至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作品饱含着作家文人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审美的结晶。语文课本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思想美、艺术美为一炉,语文学科是最富有美感的课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唤起学生对课文美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语文教师不能仅仅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语文课堂不应该成为语文知识的冷静甚至冷漠的介绍,更不应该成为机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变古诗词教学中重讲解分析、轻吟诵朗读造成的低效局面,必须重视吟诵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应从吟诵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充分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遣词美,以达到陶冶情操、积淀语感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