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史通》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史学批评范畴。何谓范畴?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史学批评反映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认识,在这个认识之网中,有许多范畴之类的网结。换言之,史学批评范畴就是人的思维对史学研究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性、层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史学批评的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喜剧,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打下的第一个纽结。它既是以往人们对喜剧现象认识的思想结晶,又是将这种认识向前推移的支撑点。在文学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喜剧现象的认识步步深化,喜剧范畴也必然会呈现合乎逻辑的扩展和衍变,从它中间分解出一些新的分范畴是必然的,正如在分子之后发现原子,原子之后发现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发现质子和中子一样。  相似文献   

3.
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必须借助概念来进行。运用概念才能作出判断,然后才能进行推理,进而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通过概念,人的一切认识成果才得以概括起来,把它固定在一定的主观形式之中。所以,概念不仅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组成思维的细胞,同时也是思维的总结。概念(范畴)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形式。但它决不是空洞抽象的单纯形式,而是具有极丰富的客观内容的形式。列宁曾经说过:“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  相似文献   

4.
对系统与要素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范畴体系。随着系统论科学的发展,系统与要素这两个范畴愈来愈具有普遍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因此,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系统与要素这对范畴,确定它们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的地位,是完全必要的,近几年来许多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了文章,本文拟作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如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所言,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同样,古代文论中的范畴,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某一作家或流派的创作要旨,洞悉某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潮流,乃至于划分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阶段。例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这就是说:诗史可取居于中心地位的一个或数个范畴作为里程碑:沈德潜《归愚文续》卷八《李五洲太史诗序》指出:“古来论诗家,主趣者有严沧浪,主法者有方虚谷,主气者有杨伯谦,主格者有高廷礼,而近代朱竹坨则主乎学。”可见,文论家可用某一中心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主张的标志。至于清代所谓“神韵”、“格调”、“义法”、“肌理”等范畴,分别代表不同的创作倾向,则早已尽人皆知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郭绍虞先生,正是从辨析古代“文”、“文学”、“文章”等基本概念涵义的演变入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作了比较科学的分期。  相似文献   

6.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政治体制的概念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界定。列宁说:概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①国内外理论界关于政治体制的概念有过许多论述,众说纷纭,认识很不一致,其中有两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不敢苟同。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体制包括有关政治体制的观念、思想体系,即政治意识。诚然,一定的政治体制都是和一定的政治体制的思想观念相联系的。体制决定其观念。观念反映其体制,并反过来指导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政治体制是现实的东西,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政治思想观念则是思想意识的东西,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显而易见,政治体制与其反映的思想观念的界限是确定的,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7.
<正> 这里所说的逻辑结构是研究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及其诸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哲学范畴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制约下的结合方式或构筑的体系。 宋明时期,理学家在扬弃中国传统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哲学范畴,并构造了“存在的基本样式”的逻辑结构,标志着人们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理学逻辑结构是其诸哲学范畴之间内在联系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从中揭示理学的开创、奠基、集大成、解体、总结等演变的进程,认识我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美学作为西方美学史的光辉开端,它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它开拓了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第二,它确立了美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第三,它提供了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四,它阐发了孕育着后来许多重要理论体系胚胎的观点和结论.古希腊美学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美学家或者美学流派没有从这个宝库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益,而且,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之后,它的光芒依然象古老的哈里克岛的灯光一样熠熠生辉.那么,古希腊美学作为欧洲美学的起源和基础,它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起点呢?如果有,那这个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从学理上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的:“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组结”①的观点为我们把握古希腊美学的逻辑起点指明了方向.我们知道在古希腊那个特定时代所造就的一大批思想家和理论家的著作(包括残篇)中提出了一系列和中国古代诗学一样独具民族特色的概念和范畴.比如:美、丑、悲剧、喜剧、崇高、优美、滑稽、匀称、和谐、秩序、理式、整一、摹仿、灵感、想像、净化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美学概念和范畴看成美学理论的网上组结,并把这些“  相似文献   

9.
王廷相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是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兼举”是他借以构造认识论范畴体系的基本骨架。他的认识论之网,主要是“思虑”和“见闻”,“致知”和“力行”、“审几”和“成功”、“参验”和“是非”等“网上纽结”所构成,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很不够, 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需要大家共同来进一步深入研讨。我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九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一文中,曾试图找出区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标志,说“在能否揭示事物发展动力源泉这个问题或标志上,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明确地区别开来了”。随后,有关报纸和刊物就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一个还是三个的问题,进行某些讨论的同时,对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讨论,而这种讨论的特点之围绕着论证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究竟是几个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范畴是一个新颖而独特的新世界观的视角,它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历史的人道主义是理解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又一个视角。人的存在与本质是统一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范畴还表现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把不同的认识予以分类,作出应有的区别,就理论思维的运用来说,乃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把不尽相同的认识混为一谈,就必然地会造成理论观点上的混淆不清。那末,应当怎样来区分不同的认识呢?目前可以看到的,不外乎两种区分法:一是结合唯物辩证法关于认识是一个过程的学说,把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即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二是根据认识性质的不同,从认识与认识之间的互相对立和不相容的意义上,把不同的认识区分为谬误性和真理性两种。最近,有的同志提出认识的三范畴说。但他所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理论思维,是由若干范畴来表达的。范畴作为认识过程中的“网上纽结”,反映着事物的规定性和联系性,是把握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因此,研究范畴和范畴史,是深入研究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尤其当人们对以往那种“列传式”的研究感到不满,希望能够揭示中国哲学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时,范畴史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张立文教授新著《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上卷的出版,则可以说是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部颇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这部范畴史著作,资料丰富,观点新颖,能自成体系。这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称得上是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4.
自由,这是个古老常新、始终激动人心的概念,也是争议极多的概念。我认为,应当把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范畴和作为政治范畴的自由范畴区别开来;在政治上,应当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的自由和主张“全盘西化”意义上的自由区分开来。在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四人帮”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他们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疯狂反对唯物辩证法,肆意篡改矛盾规律,在他们控制的报刊上从来不准谈论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各对范畴,妄图一笔抹掉这些规律和范畴。为了拨乱反正,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导师的有关论述,彻底批判“四人帮”的反动理论,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先秦时代便有了关于“真”的学说。中国传统哲学里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实”、“是”、“信”、“德”、“性”、“中庸”等都与“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人在真之判断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于言语行为来认识真,是古代真之学说的基本特色。“德”是“真”在道德领域里的衍生物,“性”是“真”之道德形上本体,“中庸”则是被儒家精致化的“真”之道德模型。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的体系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两重性质。这一理论“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其中包含互相联系的几个普遍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这些表现了它的多样化的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各个规律、范畴不是并列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其余的规律、范畴都是由这个根本规律“派生出来的”(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第241页),都是它的补充和表现形态,这些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大一统性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这个根本规律的许多派生规律和基本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于唯物辩证法规律的相互关系的这种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汉之前,文史一体。《史记》以后,至魏晋迄唐,文史两分。与之相对应,人们对文史异辙过程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论家将重藻饰、押韵、抒情的诗赋类为主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史作品区分开来。第二阶段,史学家将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和文学作品分离。第三阶段,人们对以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自身即史著和小说的分离,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对文史两分认识逐步深入、细化的过程中,刘知几的《史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哲学逻辑范畴发展的历史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逻辑范畴研究是哲学史和唯物辩证法逻辑体系研究的结合点,是深层次的研究。因此,对中国哲学逻辑范畴发展阶段作历史的考察,总结前人在研究哲学逻辑范畴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为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概念认识的涵义黑格尔认为,哲学所考察的只是关于事物的本质规定即概念,因此,哲学是一种“概念的认识”,但这种规定并不是由我们任意作出的,也不是我们拿一些外在的范畴套在事物头上,毋宁说认识是事物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在认识过程中,事物才建立起自己的存在,深入自己的本质,并获得认识自己的方法。所以,概念的认识有三层涵义:第一,认识过程是认识对象本身形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这就是说,并不是先有对象,然后才有认识。相反,认识与对象是同时形成的。认识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