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嵇康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极富思辨性的美学论著,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嵇康认为音乐本体是"自然之和",与人为的社会政治伦理无关,也与人的情感利欲没有联系,它只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自然声音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个人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而孕育,是建立在他的人生哲学基础之上的,有着丰富的人格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2.
《声无哀乐论》看似是专论音乐的文献,但它也反映了嵇康的政治思想。通过强调声音的自然性,嵇康为音乐的独立性寻求到了依据。通过批判《乐记》所确立的乐论传统,嵇康揭示了音乐政治一体背后的政治隐秘。虽有老庄哲学作为背景,但嵇康绝非出世之人,他更是一个政治思想家。重新审视嵇康思想,对了解传统文人和政治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嵇康最突出的思想特点表现在社会观和音乐艺术的审美两方面。他提出了当时很先进的口号 ,并把批评矛头直接指向把音乐作为为礼教服务的传统音乐观上 ,他更为注重对音乐艺术本身特殊规律的探讨和研究。他的思想在其历史时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客观地从不同角度评价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主张,探讨了其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三国魏末时期,儒玄思想相互交融与撞击,呈现出多元化的状貌。以此为观察视角,我们看到这时期的文人创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体式也表现出丰富的变化。作为这时期文学领袖之一的嵇康,其论体文表现出儒玄兼具的特殊风貌,既具有儒者之心的内核,又体现着尚玄崇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 ,在深入体悟原文的基础上 ,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原初动意及其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8.
魏晋清谈是魏晋时代士族读书人, 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 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是当时文化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应该给予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而不应盲目否定, 一概贬斥  相似文献   

9.
嵇康音乐思想的根本内因是他的养生论,直接动因是魏晋玄学的兴盛,理论基础是对老庄哲学思想的深化和更新,同时也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反叛.他第一次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的考察视角,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存在方式上,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体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之大宗,在魏晋时期达到繁盛,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达二百多篇。其时,论体文堪称仅次于诗、赋与书信的第四大文体。这些文章思虑深湛,文采精拔,不仅是思想史上珍贵的文献,也是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品。魏晋论体文在艺术上呈现出新的风貌,成就斐然。主要表现为:浓厚的主观色彩,强烈的思辨特色,多样的论文形式,鲜明的语言美质。可谓为"穷理致之玄微,极思辨之精妙",独步千古,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阮籍、嵇康的自然观。本文认为,他们二人都认为元气是自然的本体,但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相同,因此不宜将二人自然观并举;另外,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阮籍、嵇康的思想与魏晋玄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他们的元气论,实际上是汉代气论的延续,不代表魏晋思想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嵇康的自然主义是以元气自然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其实质在于追寻精神自由 ,在主观精神世界中转化为对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它将魏晋玄学“自然无为”的纯精神世界现实化、人间化 ,并代表着当时人主体意识的复苏 ,更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过程中的闪亮一笔  相似文献   

13.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传统的孝道观发展至这一时期,不仅对"孝"德的含义作了积极的再定义,而且对"孝"德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追求、"孝"德所发挥的社会效应都作了独特的阐释,具体表现为五大特征,并显示出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非汤武而薄周孔"是嵇康有所为而发的一面之辞.其实与"至人重身"相比,他更敬重的是"损己为世"愍世忧时"的儒家圣人.其经学论文<管蔡论>,立的就是管、蔡忠贤以彰显文、武、周公圣明之论.他固然提出"六经未必为太阳",却不等于在说"六经非太阳".而将伊尹事汤和周旦隆化尊为典范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也不可能是背弃名教的命题.所以,在不容名流隐逸的魏晋,以"乱教"非毁典谟"论诛嵇康,不过是司马集团在残杀拒绝"归心"的"卧龙"以胁迫天下而已.  相似文献   

15.
嵇康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嵇康无法将其理想人格与行为人格统一,因而他提出的反儒奉道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思想都是以自我意识认识本体的思维模式的外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满地实现理想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到魏晋,人的身体在历史的场景中一直是缺席的,人们赋予了自我的身体以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即过于关注人的精神的发展,而对人的身体的另一面——肉体和欲望关注不够。这种情形从先秦经两汉,一直到魏晋时期,人们的身体才终于走出了历史的黑暗之域,其自身的自然属性才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对自我身体的理解也大致经历了三次变化,即,从文化意义上的身体到精神和肉体俱被双重奴役的身体,再到欲望的身体。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嵇康接受道家学说和道教神仙思想 ,相信神仙存在 ,认为神仙不可学得 ,又主张养生可以久寿延年。这种养生思想作为道家、道教思想的发挥 ,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和养生思想相关联的他的独特的神仙观念 ,也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而在他的创作中 ,这两个方面被转化为文情和诗思表现出来 ,在文学史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文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是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所以,运用连珠这种语体可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来,连珠的本质既不是论述说理,也不是抒情,但人们可以用连珠来寄予哲理,也可以用连珠来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