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不是疯子!我这个"疯子"是被父母恶意制造出来的!19年里,我曾经先后7次被父母强行送进精神病院进行所谓的治疗,原因只是为了掩盖父亲的乱伦丑行。我叫王极冰。至今我也弄不明白,父母当初为什么会给我起这么一个令人听了冷得浑身发抖的名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疯子!我这个"疯子"是被父母恶意制造出来的!19年里,我曾经先后7次被父母强行送进精神病院进行所谓的治疗原因只是为了掩盖父亲的乱伦丑行。  相似文献   

3.
石太明 《老年世界》2010,(12):25-25
我是一个军人,和众多军人家庭一样,我的小家一直安营在父母那个并不宽敞的大家中。我离家千里,妻早出晚归,带小孩“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已退休的父母身上。七年来,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我儿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此,我把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也作为我对父亲表示的深深敬意。  相似文献   

4.
罗西 《老年人》2013,(7):33-33
曾问年迈的父亲,"几十年来,你对我妈妈的容颜不会疲劳、厌倦?"父亲诚恳地说,自从有了你们几个孩子后,就不会厌倦,因为每天你们都在变化,你妈妈也跟着变……孩子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会变化,但不是变没了。有人说,生孩子后"两人世界"被打破,爱情淡了……其实,所有因生孩子而导致婚  相似文献   

5.
我有些恼怒他的窥视 我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亲"这个词对我而言是陌生而遥远的. 为了证明没有父亲的我比那些有父亲的孩子更加出色,我一直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始终是老师称许、同学钦服的对象,当我将一张张奖状、证书放在母亲面前时,母亲日渐苍老的脸会泛起无声却欣慰的微笑,那时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相似文献   

6.
晓晨 《老年人》2003,(8):33-33
“大爷,您该吃药了……”一年多来,这甜甜的呼叫,总是定时在父亲的耳边回荡。去年4月起,独居的父亲就带病守在他亲手栽下的那片小树林里。为了让父亲能按时吃药,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按时拨通父亲的手提电话,提醒他吃药。我在外地工作,母亲去世后,我日夜牵挂着父亲。去年,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回到乌鲁木齐探望父亲,走进父亲住的那栋老楼,却见家门关得紧紧的。邻居说:“你父亲又去了那片林子。”我一听,放下行李,安顿妻儿,出门拦了辆出租车,直奔郊外的那片小树林。小树林是父亲晚年的全部寄托。前年我回家为母亲扫墓,还专门帮父亲栽过树。父亲…  相似文献   

7.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8.
幼年惊魂     
《老年人》2014,(7)
正我1940年代出生在湘潭县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租种几亩薄田为生。那时,每年秋收后我家交了租谷、纳了皇粮后,家里就没有几担粮食了。为了生计,农闲时父亲只得外出打短工,母亲则跑到湘潭县城的有钱人家去当保姆。看我无依无靠,母亲就把我寄养在云湖桥镇的姨妈家。1944年6月的一天,母亲突然从县城来到姨妈家,说是接我回老家,我听了非常高兴。不料第二天一早,姨妈家门外突然传来"咔嚓、咔  相似文献   

9.
过年     
浪波 《老人世界》2010,(2):42-42
前年岁末,我想自己在城里安家两三年了,如能让在农村住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我便在春节前几天回乡接父母进城。父亲答应了,母亲却以母猪要下崽和守屋为由拒绝了。  相似文献   

10.
爱的三部曲     
莫纯清 《老年人》2006,(7):41-41
《老年人》杂志就像一位老朋友,陪伴在父亲身旁好几年了。每期杂志一到,父亲便会放下手上其他的事,拿上笔,戴上老花镜,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为此,母亲多次笑着嗔怪父亲把杂志看得比她还重要。翻开父亲读过的杂志,每一本都有他圈圈点点的痕迹,那些批注都是父亲留下的心得体会。如果哪一期杂志来得迟了,父亲就会时时念叨。父亲对《老年人》杂志的热爱也影响了我。订杂志时留的是我的地址,每月都由我把杂志带回娘家,所以,我也就先睹为快了。这样《,老年人》杂志成了我和父亲共同的朋友。一个星期天,我领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去看望父母,并带上了刚…  相似文献   

11.
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 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找他来修车。  相似文献   

12.
袁源带现在的丈夫,当时的男朋友李军第一次回家见父母的时候,做报社总编的父亲当时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只在后来给袁源的信里说:"李军人是不错,可是你要找一个保姆吗?"这句话深深地印在袁源的心里,在结婚后的几年里挥之不去。袁源知道父亲的意思是什么,她毕业于名牌大学,在一家大报社做记者,李军出身农民家庭,普通财经院校毕业,当时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里普通的职员,更何况,她的前任男友家峻,不仅优秀,而且待人接物大方得体,是父亲相当欣赏的类型,所以父亲会有那样一问。可是,想起家骏,袁源觉得心口仿佛还在疼。她曾经对自己说:我只要嫁一个清秀的男子,跟他一起慢慢地变老。为了能和相恋两年的师兄家骏在一起,袁源放弃了在杭  相似文献   

13.
正要下班,父亲打来电话,说他尝试做了好多次的酱牛肉,这次终于大功告成,和饭店里的味道一模一样,让我下完班直接回家尝尝。
  记忆里,父亲是做菜的一把好手,但尝到父亲的手艺却不是一般的难。只有家里来重要客人的时候,父亲才挽起袖子出场。每每他做出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总是赢得客人的无数称赞。我最爱吃父亲做的牛肉,牛肉片薄得似蝉翼,很有嚼劲。大学那些年的寒暑假,父亲再忙也要抽空,做上一包干牛肉让我带到学校里吃,大饱口福的同学们因此都羡慕我有一个会做菜的父亲。  相似文献   

14.
王利阳 《老年人》2013,(6):36-36
古人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几十年来,我父亲待"泰水"如同待自己的生母一般。他的细心,他的情义,让我们做子女的深受教育。1948年,我父亲从河南南下来到湖南,在省委工作的前8年里,不断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介绍的女孩子中有师长、军长的女儿,她们的条件都很好,可父亲都以工作忙推托了。后来我父亲相中了我母亲,而我母亲当时只是纱厂的一名普通女工。婚后一年多,我姐姐出生  相似文献   

15.
我父亲喜欢收集硬币,特别是那些在背面的两边印着优雅的麦秆图案的1分硬币。这种硬币在爱荷华州的经济大萧条期间陪件着他成长,天知道他并没有很多硬币。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和我经常会一起远足。他有着1米93的运动员体魄,我不得不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他。有时我们会沿途寻找硬币——有1分的,也有1角的。每当我捡到1美分,他就会问:"是麦子图案的吗?"要是我们找到了在1909到1958年期间制造的特殊的硬币,父亲就会十分高兴。我正好出生于1958年。有次  相似文献   

16.
<正>把女儿像贼一样防,或许会让很多人不可思议,但这对父母却这么做了。异于常人的行为背后,到底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第一次见到果果时,我被她那双美丽的眼睛所吸引,但让我不解的是,她的眼睛里却充满了冷漠和不屑。果果的父亲告诉我,果果是个"贼",为了防止她再偷盗,家里买了一个保险柜,  相似文献   

17.
安宁 《现代交际》2008,(1):15-15
我无法选择出身,但我可以选择自己走路的方式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便习惯了他们在我家窄窄的房子里大声吵闹、怒骂,甚至有时候会与父母打起来。我的父母做小本生意,从来都缺斤少两,每年交学费,他们也要跟老师讨价还价,读大学以前,我永远是班里最后一个交学费的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家在北川。5月12日中午14点28分,汶川爆发了8级大地震,美丽的山村小城瞬间被夷为平地。短短几个小时之后,凤凰网的头条——"四川北川估计死亡3000—5000人"。我的脑袋"嗡"的一声,感觉胸被压得有点呼吸不过来。所有的固定电话、手机全部中断……我的父母都在北川,哥哥在汶川的一个冶炼厂工作,我在日记里写道,"心里很怕,尽管我在不断的企图说服自己不会有事……"  相似文献   

19.
老人看见我走进玻璃门,便使劲将自己的轮椅摇到门边,伸手去够门把手,然后,颇具绅士风度地拉开门,他对着我微笑:"我叫瑞森。"我回应着说道:"我叫拉妮,来培训的义工。"啊,你将是我的'布芭',"他说,"那是我家乡人对家里最小的孩子的爱称。"他对我的态度是那么温暖热情,一点都不像我的父亲那样。每当我来到康复中心学习时,老人总是热切地招呼我:"嗨!布芭!"渐渐地,我和这个叫瑞森的老人熟悉了起来,我常送他一些小礼物,他教我玩多米诺骨牌,把餐后的甜点留给我吃。一天,当我离开康复中心时,守门人看见瑞森在门廊里向我挥手,羡慕地说:"你父亲一定非…  相似文献   

20.
1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对我总是宠爱地笑,从来都不会生气。而母亲却要严厉许多。记得小时候,最喜欢那些水果味的硬糖。母亲担心我的牙齿,不准我吃。父亲就会悄悄地买回来,去幼儿园的路上,在我衣袋里塞上满满的一把。我18岁那年的春节,我们全家去姥姥家串门。二姨也去了。姨夫是生意人,当时已经有了四家不小的店面。那天姨夫请全家去饭店吃饭,席间说着新年的打算。忽然他拍着身旁的父亲说:"姐夫,你现在怎么样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