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勤 《领导科学》2021,(2):91-93
在单位治理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者与中层干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都会产生争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为了妥善解决不同群体间产生的争端,一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每位班子成员的意见,平衡好正副职干部的利益诉求;二是单位领导者不宜越过中层干部直接给其下属分派任务,在资源分配上必须考虑每个部门的需求,切实保障每个部门的核心利益;三是明确每个部门的权责界限,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部门间竞争的"鲇鱼效应";四是完善单位的规章制度并切实执行,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切实维护普通员工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程明 《领导科学》2020,(5):20-22
单位内部存在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争端三种类型,其诱发原因各不相同。单位内部争端易对单位治理生态、员工干事热情、团队绩效等产生负面效应。消除单位内部争端,应建立争端解决机制,强化单位制度建设,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增强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3.
刘意 《领导科学》2020,(7):109-111
单位治理中争端表现依据争端主体、争端类型、表现形式和组织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单位治理中争端的出现具有促进单位交流沟通、强化单位决策认同、消除成员个体歧见和塑造单位价值观念等正效应,也存在耗散组织资源、区隔人际关系、裂化单位整体和阻滞决策执行等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单位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会降低整体工作效能、阻碍员工健康成长、恶化单位人际环境。单位领导者要在识别利益驱动者、稳定获得者、价值追求者和绝对劣势者等不同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构建双向衔接机制,强化利益驱动者的利益获得;稳定价值利益感知,增强稳定维护者的合作意识;强化行为监督管理,增强价值追求者的价值感知;维持稳定和谐氛围,促进全面发展,防控绝对劣势者的不理智行为。  相似文献   

5.
黄诚 《领导科学》2020,(9):22-24
单位中发生争端是常见的现象。当争端成为单位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时,就要正视争端、研究争端和处理争端。利益关系、认知差异和信息沟通等是争端的主要诱因。研究争端发生机制可从争端涉及因素、争端发生过程和争端效应三个角度入手。处理争端可以采取消解争端和利用争端两种方式。消解争端可以是自行消解,也可以是外部力量参与消解;利用争端则主要是针对任务型争端和合作型争端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单位争端发生的诱因有利益需求、情感需求、价值需求、个体特质以及其他因素。利益纽带感知不足、单位情感联系羸弱、价值实现途径模糊、个体行为选择差异是引发争端的根本原因。单位领导者消解争端,既要分好蛋糕,也要做大蛋糕;既要倡导融入,也要主动吸纳;既要专注任务,也要描绘图景;既要严格监管,也要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7.
利益冲突是影响单位管理和健康发展的直接因素。单位的利益冲突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部分,横向是每个员工在单位中出现的利益纠纷,纵向是上下级或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的利益争端。利益冲突对单位管理机制创新有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双重影响。整合单位内部关系与促进单位健康发展是利益冲突在单位管理机制中所发挥的建设性功能。管理手段强硬,冲突治理机制缺失,缺乏评估系统,工作过程中责任感下降,因政治沟通的影响使决策制定失当等,是利益冲突在单位管理机制中产生破坏性作用的表现。解决单位利益冲突,要明确单位管理目标,关注利益合理分配;完善评估系统,公平对待各个利益主体;优化组织结构,拓宽利益主体参与管理的渠道;关注实践运行,确保各项制度能更好地实施。  相似文献   

8.
单位员工间的争端主要表现为关系争端、任务争端和过程争端三种类型。关系争端容易诱发任务争端和过程争端,任务争端中容易产生过程争端,任务争端和过程争端又会加剧关系争端。化解争端,应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水平三个方向的单位沟通机制;规范任务争端的处理程序,明晰各部门和员工的任务职责,使过程争端保持尽可能低的水平;利用培训等措施改善员工之间的关系,削弱或减少关系争端;提高单位管理层面对挑战的能力,使其能够审时度势,依据单位员工争端情况及时应对。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股份制企业的运作中,由于长期混淆了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与企业的所有者的差别,片面强调保障股东利益,所以,必然造成股东与员工之间产生利益冲突。企业只有善待员工,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要求,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确保企业利益行由此保障股东利益。因此,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行立法上、制度上的完善、变革或创新。  相似文献   

10.
单位中不同层级员工间发生思想冲突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员工间的思想冲突有其特定的产生根源,不同员工所处的权力层级会决定其战略视野,不同员工所处的职位属性会决定其利益诉求,不同员工的学识经验会影响其思维方式,这些差异都会引发思想冲突。有效化解员工间的思想冲突,不仅能够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同时也能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化解组织结构风险。化解员工间的思想冲突,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商讨机制、岗位搭配机制、调解协商机制等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说,看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也不仅仅是看薪酬水平高不高,只要看一看在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的做法就够了。如果企业是以牺牲员工利益来保证企业利益,“以人为本”就只是口号;如果是以牺牲企业利益来保证员工利益,那才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了。面对灾难,刘沧龙选择了牺牲企业利益,他说员工都是自己的亲人  相似文献   

12.
<正>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内部利益分配不均会削弱单位组织的整体凝聚力,甚至导致单位组织的涣散。单位内部利益分配是影响单位组织战斗力不可忽视的大事,因此,调整单位内部利益分配,注重利益分配的均衡性,是对领导者领导能力的考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领导者将影响单位组织战斗力的内部  相似文献   

13.
农民的规则意识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以利益需要为视角,运用"利益需要—规则认知—行为方式—规则意识层次"的逻辑分析进路,能够洞察农民行动的现实目标和规则意识的现实状况。徐村个案表明:农民(拆迁户)不断解读、利用、变通、触碰、膨胀具体的拆迁方案,使得权威性规则被消解;他们总是徘徊在遵守规则和冲破规则之间,一旦现有的规则不能冲破时,他们就会寻找新的途径来为自己利益的实现服务。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必须以利益综合形成合理性规则,培育农民遵守规则的意识;必须以政策分析传播规则知识,培养农民遵守规则的习惯;必须以依法行政强化规则的执行力,使遵守规则成为农民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从公司治理研究和实践的历史来看,公司治理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与法理之间存在矛盾困境,使学术界在反思传统的股东治理理论有局限性,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目标,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目标逐渐形成。在认知股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公司治理目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治理目标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对理论研究有所助益,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理论和现实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而且财务治理研究的起点主要是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冲突,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等等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单位员工因年龄、兴趣爱好、籍贯等因素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的现象,被称为隐性结盟现象。单位员工隐性结盟现象表现为兴趣爱好相同、个人背景相似、隐性知识共享。单位员工隐性结盟现象有为员工提供情感慰藉、弥补正式组织中沟通的不足、柔性解决争端的积极影响,也有导致小道消息盛行、消解正式组织的作用、孤立未入盟的员工等消极影响,使单位争端频发。因此,单位领导者要承认隐性结盟现象的客观存在,拓宽沟通渠道,更好地发挥工会的作用,重视隐性结盟组织中的核心员工,以此发挥其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个单位陷入思想格局僵化的局面,通常表现为:混龄员工之间人际代沟明显突出,单位整体业务能力长期停滞不前,单位员工争夺私人利益观念强盛。单位利益格局固化则表现为:利益分配呈现"赢者通吃"现象,职务晋升呈现"裙带关系"现象,员工能力呈现"落差较大"现象。破解单位思想和利益层面的"中梗阻",应立足意识形态"总开关",增强个体认知的现代性;把准制度建设"对标尺",提升单位工作的规范性;用好单位改革"破墙锤",化解潜在壁垒的阻碍力。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利益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同一群体内部在利益分配上也有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思想观念的日新月异,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讳言利益,而是敢于大胆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勇于正大光明地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益多元必然带来利益之争,有利益之争就必然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现实中,很多矛盾和  相似文献   

19.
单位内部制度设计不合理、组织压力不均衡、个体化差异和结构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单位内部治理呈现出外在有序性下的内在无序性特点,单位内部人际关系呈现出面和心不合的特点,内部信息沟通呈现出碎片化与失真化交织的特征,而这正是单位内部隐性争端的具体表现。要发挥领导者的示范作用,防范和化解争端;发挥团队的凝聚作用,纾解和引导争端;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规范和限制争端。  相似文献   

20.
赵雪芬 《领导科学》2020,(20):110-112
在国家层面,倡导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满足乡村居民文化需求,但在乡村层面,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并不高,其更加重视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这就呈现出国家公共利益与村民个人利益之间的悖论。乡村社会也存在利益分歧,表现为精英村民与普通村民的利益博弈,精英村民能够参加乡村治理,普通村民则处于"搭便车"状态,这不利于乡村良性治理。为此,应对村民个人利益进行整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农民文化理念;重视精英村民诉求,充分发挥其治理能力;激发普通村民兴趣,调动其文化参与积极性,将村民利益嵌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