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生舆情异化危害极大,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消解:调节"减压阀",妥善处理发帖诉求;搭建"防火墙",争取理性族群支持;引入"自来水",推动网络空间自净;装好"倍增器",形成舆情应对合力。  相似文献   

2.
刘军 《秘书之友》2013,(4):26-29
众所周知,舆情信息在领导决策中起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非常重要,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所谓舆情,简单地讲,就是指公众的意愿和态度,亦即社情民意。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舆情信息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舆情信息工作的新变化,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舆情信息工作的新要求。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舆情信  相似文献   

3.
政府舆情回应中的信息不对称分为内生型、自然型和主观型三种类型,分别表现为政府视角下有限信息供给不足、媒介视角下有效信息传输耗散、公众视角下有限信息解读偏差。政府在舆情回应方面存在传统管控思维模式,表现为舆情回应能力不足、信息管控边界性强、刚性手段不适应需求等。政府要积极转变舆情回应模式,构建"信息—情绪"政府舆情回应路径,通过舆情信息治理和社会情绪疏导达成政府舆情回应目标。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经常出现因"躲""拖""堵""懒"等心理所致的应对不及时、不主动、不科学、不到位的失范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领导干部要突出"快",第一时间发声;聚焦"准",主动精确回应;把握"度",恰到好处应对;着力"效",提升舆情处置力。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视域下舆论信息内容具有多样性、舆论信息生成具有交互性、舆论信息集成具有可变性。融媒体视域下舆论引导制度构建应以舆情引导与信息生产相结合、舆论施动与舆论受动相联系、舆论综合与舆论改造相结合为原则。当前,我国加强舆论引导制度建设,可通过构建舆情信息基量恒定制度、小型化快速化更新制度来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生产制度,构建舆情信息生产参与及责任承担制度、舆情受众互联机制、舆情施动方联动引导制度来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各方联动制度,构建舆情信息引导算法优化制度、舆情信息大数据研判机制、重大舆情及时介入紧急公关制度来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动态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6.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与病毒的正面搏斗,还需要警惕各类信息病毒的传播。在疫情信息洪流中存在防疫偏方、疫情恐慌、"污名化"、热搜体和"正能量"谣言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疫情",其根源在于疫情恐慌心理、信息环境变革、媒体选择性报道、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网络舆论泛政治化倾向等原因。提高"信息疫情"免疫力,及时消除"信息病毒"危害,需要从强化政府协同治理、提高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增强媒体责任意识、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社会,无论是网络推手炒作谣言,还是官方微博积极应对,都可视作舆论领袖在舆情演化过程中发挥传播影响力。本文将舆情演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应用不同的仿真模型对不同作用舆论领袖的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是舆情危机爆发阶段,即舆情危机"从无到有",分析网络推手在该阶段的扩散影响力,以SIR经典传染病模型为基础,构建包含有网络推手作用的扩散影响力模型;第二个阶段是舆情危机平息阶段,即舆情危机"从有到无",分析官方微博在该阶段的证伪影响力,以Lotka-Volterra竞争关系模型为基础,研究官方微博如何发挥证伪影响力与网络推手进行博弈。结合具体舆情实例对阶段式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并提出如何根据舆论领袖不同传播作用应对舆情危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帮助决策者打击网络谣言、平息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8.
<正>网络舆情发生后,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恰当言行往往会造成舆情态势进一步发酵,引发"次生灾害",为官方的应对增加不必要的困难。所谓"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是指自然灾害在其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因其他一些外界原因而引发的一系列新的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灾害链。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并起主导作用的是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就是"次生灾害"。借用这一理论,网络舆情"次生灾害"是指在网络舆情应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为新闻评论、BBS、博客(Blog)和聚合新闻(RSS)。当前今后,权威引领网络舆情,不仅可以规避谣言、"杂音"和"噪音",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一要正面引领,打造主流舆论"核心引力场";二要创新权威引领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三要依法治网,提升监管水平,从技术层面把关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0.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研究突发事件微博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探究微博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对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以2013年重大突发事件"4.20四川雅安地震"为例,运用ucinet软件生成微博舆情传播网络拓扑图,基于统计得到的微博节点关系矩阵进行微博舆情传播网络整体结构、角色与位置结构等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媒体用户、政府用户、地震经历者以及积极参与救援者在舆情传播网络中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影响这些关键节点有效控制舆情的传播速度。本文采用实证方式对突发事件微博舆情传播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量,拓展了SNA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政府"触官"舆情是指由政府官员言行引发的舆情事件与舆论态度。政府"触官"舆情事件中政府回应速度与回应质量不匹配,会影响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政府"触官"舆情回应弹性受到内外部环境压力、舆情注意力分配、多元主体博弈、政府回应能力等多维度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应通过借助内外双重环境压力、合理配置舆情注意力、完善主体博弈策略、提升舆情回应能力等调适"触官"舆情回应弹性。  相似文献   

12.
<正>政务舆情回应是行政机关在互联网时代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在政务公开工作框架内对政务舆情回应进行了总体性、原则性的部署。为了避免"程序空转""制度失灵",真正切实增强政务舆情回应能力,提高政府部  相似文献   

13.
汤尚 《领导科学》2020,(5):49-51
领导干部负面形象舆情扭转过程分为发酵升温期、热议反转期和反思回落期,形成原因与固有负面形象、网络生态环境以及信息传播方式有关。正面扭转领导干部负面形象舆情,需通过"当事人""娘家人""身边人""媒体人"分别加强自塑、官塑、旁塑和媒塑。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人员,我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是,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既要认清形势,面对现实,冷静思考,又要明确要求,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更要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吃苦耐劳。有鉴于此,我认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必须牢记五个关键词:紧迫、艰巨、信心、责任、成效。先说"紧迫"。紧迫,就是时间紧迫。做舆情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子:舆情乱象的领导责任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难题,不管是宏观层面的治理战略、中观层面的治理结构,还是微观层面的治理方法,都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明确方向与经过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系统方略。具体而言,表现为战略性、结构性、方法性的三重问题。其一,在舆情治理战略中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的长远规划,"舆情调控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缺乏统一、固定、明确的衡量标准,不是左就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从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要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需要一份执着、一份追求,需要培养和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干成一行的远大志向和职业修养。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必须充分认识到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带来的乐趣与幸福、成功与收获。对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有几分爱,就会产生几分动力,就会有几分自觉性。二要勤奋。从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需要真功  相似文献   

17.
正为保护作风正派又锐意进取的干部,各地相继出台了容错免责举措。但不容忽视一个问题:由于舆情干扰,有关部门爱莫能助,往往需要妥协、折中,免责难以到位。为此,要重视排除舆情对容错机制的干扰。大力宣传"三个区分",营造容错浓厚氛围。向全社会宣传容错免责机制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  相似文献   

18.
《环球时报》2013年1月7日【舆情视点】黄灯之争终于告一段落,回顾此事,有司机欢呼"胜利",有网友提出"朝令夕改"的质疑,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成功的"官民互动",恰恰说明相关部门从善如流。《环球时报》1月7日社评指出,黄灯条款引发激烈争议,公安部不断与民间的批评声音互动,并最终接受了难  相似文献   

19.
乔丹 《领导科学》2020,(2):110-112
"舆论搭车"是社会公众基于"共情"产生的关注舆情事件、引发舆情目标转移、倒逼公权力介入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舆情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在面对"舆论搭车"时出现了不作为、不配合、不妥帖、不矫正等问题。政府"双微联动"能够引导"舆论搭车"趋向,增强舆论传播的快速性和精准性,形成舆论传播的集群效应,规避和弱化"舆论搭车"现象及其负面影响。为此,应进一步优化政府"双微联动",构建立体化政务信息传播新格局,提升政府"双微联动"的运营能力,搭建政府"双微联动"实施框架,更好地巩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相似文献   

20.
《法制日报》2013年1月22日【舆情视点】热点舆情事件都会慢慢变冷。但《法制日报》1月22日文章表示,如果把冷处理当成搪塞或应对舆论关注的权宜之计,最后不了了之造成"烂尾",这种"冷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对公众舆论的敷衍和对国家人民利益的不负责任。这样的"冷处理"不仅冷了事件本身,更冷了群众对政府处理问题的信心。《新京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