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2.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3.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以后,鲁迅终其一生,都始终贯串着以人为本、人的自觉这一人学思想红线.只有紧紧抓住这条红线,才可能真正认识鲁迅的思想本质及其伟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收录了他从1924-1926年期间创作的多篇散文,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水深火热,是鲁迅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本文就《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发展由来已久。自20世纪鲁迅文学产生之初,韩国青年学者柳基石便翻译了鲁迅的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次《狂人日记》的翻译不仅创造了外国人翻译鲁迅文学作品的最早记录,同时也拉开了鲁迅文学在韩国传播与接受的序幕。在此之后,韩国近现代汉学家纷纷加入译介、研究、阐述鲁迅文学的队伍,韩国的鲁迅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更是衍生出试图将“鲁迅学”由“东亚视野”推向“世界场域”的韩国“鲁迅学派”。早在2018年初夏,韩国Greenbee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韩国“鲁迅全集翻译委员会”统筹翻译的韩语版《鲁迅全集》20卷,至此实现了韩国汉学界自主翻译《鲁迅全集》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拙文《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在《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上发表后,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引起激烈反响。仅在《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和1995年第1期上已有9位同仁加入了这一讨论。不管对这些文章中的批评意见赞同与否,我都理当作出一个回答。男女平等问题及其争论,几乎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然而每当一个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变后,这一问题就会被拿出来重新争论一番。为什么这一问题历久常新?原因之一在于“硬  相似文献   

7.
近几个星期以来,全世界都把注意的目光转移到了甲型H1N1流感的身上。人们对它的恐惧,让人想到了以前的SARS,更让人想到了1918年那场史无前列的流感大流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这本书就是写的1918年的流感故事。作者约翰·M·巴里,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了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的瘟疫的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于鲁迅《伤逝》一篇的解读,历来基于性别、爱情、启蒙这三个关键词。而这启蒙与爱情又都摆脱不了性别的干涉。在爱情两方下,体现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启蒙,女性对社会的觉醒,在这种鲜明的两性模式的关照下,《伤逝》一篇被愈演愈烈的看成了一篇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的模板,从而使得其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被消磨。我们只有从两性关系的纠结中跳出来,以近乎第三性的理性视角看待《伤逝》,才能更真切的体味鲁迅的良苦用心,而不至于将其单纯的看作是一篇“始乱终弃”的爱情小说来解读。  相似文献   

9.
党史之最     
高士振 《老年人》2004,(7):35-35
筅中国共产党最早比较系统地叙述党的历史的文献,是1926年蔡和森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作的演讲,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主要记述了党的四次代表大会以及党创立初期的活动和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的概况,以及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两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对党6年来的历史作了总结。筅中国最早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他在1918~1919年先后发表了《法俄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筅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新青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他光辉的一生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著作。这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库中的瑰宝。解放以来,鲁迅的作品已译成了十二种文字,介绍给各国人民。我国翻译成阿拉伯文的《鲁迅小说选》,于1964年出版,在阿拉伯各国流传广泛。1975年又翻译出版了《鲁迅短篇小说选》,使阿拉伯读者对鲁迅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外,有些阿拉伯国家也先后翻译过鲁迅的作品,如叙利亚出版过《阿  相似文献   

11.
恶搞:解构、娱乐与搞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网络上的经典“恶搞”事件。《大史记》可以说是第一部在网络上被广泛流传的改编短片,其中最为经典的第二部《分家在十月》全部使用了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画面剪辑而成,以极度调侃的口吻讲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分家的故事,其中“崔永元·斯基”等人的配音惟妙惟肖。此片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将“恶搞”推上风口浪尖的还是胡戈所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后,胡戈和“馒头”迅速成为国内娱乐圈最热门的话题。胡戈再次造就了网络上“一夜成名”的神话,同时也将“恶搞”搞成了热门话题。恶…  相似文献   

12.
纯爱大片《山楂树之恋》在全国热映后,"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一夜成名。观众一致认为她演活了朴素、清纯的"静秋",堪称"史上最干净女孩"。这个90后女孩,缘何会被著名导演张艺谋相中?记者带着这一问题,多方采访后意外获知,周冬雨3岁时生父被车祸夺去生命,两年后妈妈带着她改嫁。继父是一名锅炉工,为把周冬雨培养成才,从此改上夜班,充当起男保姆、编外教练、保镖及铁杆"粉丝"等角色,直至把她送进《山楂树之恋》剧组……  相似文献   

13.
<正>一次也未谋面郭沫若所读的鲁迅第一篇小说是《头发的故事》,那是1920年发表在《学灯》上的一篇文章。这也是他"第一次看见的中国近代小说"。他对这篇小说乃至鲁迅的创作风格,是这样评价的:"我当时很佩服他,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  相似文献   

14.
正张艺谋的纯爱大片《山楂树之恋》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后,静秋的扮演者、90后石家庄女孩周冬雨一夜成名,让数以百万计的观众眼前一亮,一致认为她演活了静秋骨子里的青涩、朴素及清纯,堪称"史上最干净的女孩"。周冬雨缘何被大导演张艺谋相中?记者带着这一问题,多方深入采访时,意外获知  相似文献   

15.
一本描述1918年大流感的书——《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中真是生逢其时,本书在美出版之际,正逢亚洲禽流感疫情蔓延,病毒学家们警告大众,人类正面临新一波的流感爆发。因此,1918年流感也重新自历史中浮现,挤上焦点新闻版面。  相似文献   

16.
郝炜 《中外书摘》2000,(1):91-95
我最初给这篇小说起的名字叫《老黄在1999》,一个朋友看了后建议我立刻改掉。他的理由是,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1999大劫难”什么的。更主要的是,这个名字有套用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之嫌。事实上,那部影片还真与我的小说主人公老黄有些关系。  相似文献   

17.
梁晓声 《中外书摘》2014,(11):34-36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激烈抨击绝不亚于鲁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伊始曾公开发表厉言:凡1919年以前出生者当死,唯1919年后出生者应生!何出此言?针对国民劣根性耳。当然,他指的不是肉体生命,而是思想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8.
延安鲁艺是中共抗战时期(1938年)创办的一所文艺学校,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应为革命服务。鲁艺响应这一讲话,创作了舞台剧《白毛女》、歌曲《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文艺作品,宣传革命思想。鲁艺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1996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鲁迅艺术学院。2012年为了纪念这一讲话发表70周年,陕西电视台开拍了电视剧《延安鲁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期,鲁艺又投身于新中国文艺事业。在当今我国实施文化强国这一政策下,延安鲁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因为《盗墓笔记》,他一夜成名。6部书、销售200万册、年收入百万,他用自己的名利双收,为妖魔化的80后集体正名。南派三叔,凭什么这么红?  相似文献   

20.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在其《狂人日记》中末端的写下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呼唤社会,拯救孩子,就是拯救未来。然而一百年之后,我们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社会良知不断塌陷,道德只剩下剪影,因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正在被无情斩断摧残。校长来了,领导来,教授来了,局长来了——这成为继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鬼子来了"之后的又一个恐怖和可怕的字眼。2013年5月8日至6月1日,至少有10起性侵女童案被曝光。频发的性侵女童暴行令人发指,我们不禁对女童处境担忧万分。是哪些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