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伦理维度:公共政策研究中不可缺失的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林  胡宁 《唐都学刊》2007,23(1):42-47
公共政策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从公共性出发,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导向,立足于公平公正的伦理要求,制定合乎伦理要求的公共政策,这是和谐社会的必然性要求,也是党与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的根本性要求。所以,伦理维度是公共政策研究不可缺失的研究向度。如果仅以工具理性为基础,忽视价值合理性,必定会导致公共政策异化。  相似文献   

2.
李松柏  李强 《社科纵横》2008,23(9):119-122
韦伯在其代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研究核心在于理性及其发展不同类型,其构成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而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三种理性即行为理性,实际上是构建了"理性三维论".笔者认为,"理性三维论"没有弄清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划分依据以及异化原因,只是将工具理性的异化作为价值理性回归的前提加以肯定.笔者进而提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异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二是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识所引发的,而重新构建新理性精神可以为弥补价值性与工具理性的断裂和异化.  相似文献   

3.
邹俊滔 《社科纵横》2013,(2):227-228
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科技理性的选择过程。科学家用工具理性还是用价值理性来指导自己的价值选择,直接导致其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如果一味追求科技的工具理性,就会使人类疯狂的追求物质的发展而扼杀了生命意志和精神生活。为此我们应该在保证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下引入科技的价值理性,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规范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科学家的科研行为及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从而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霍克海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其一是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计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其二是从启蒙与神话的关系的角度批判启蒙理性由批判理性、解放理性走向其反面,而成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其三是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重新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5.
创业精神体现为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与追寻,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持守其价值理性,转变狭隘的创业教育观念,通过体制与机制的转换,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及社会参与渠道,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主动承担以塑造具有创业精神特征的人格为具体内容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6.
吴井泉 《学习与探索》2007,2(4):195-199
中国现当代诗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没有浪漫主义,即使有,也只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存在,或者把它机械地纳入现实主义的主流思潮中,其实这是对其诗学形态的一种遮蔽与误读。浪漫主义诗学在20世纪40年代不但有,而且是作为一种整体的有机的诗学存在,主要体现在七月派诗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它的理论核心是以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主体,以高扬主体精神为价值取向,执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思想独立,反对工具理性、集体理性对人的奴役与戕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价值与尊严,同时也是对于人的异化现象的担忧与部分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崩落状态的抵制。由此通过主观情感上的信仰、意志、爱、想象、灵性等途径,寻求自身解放与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正义的伦理诉求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的平等性、属人性、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伦理视阈内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的贫困问题、异化问题和分区问题.要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需要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层面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8.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9.
第三部门的兴起在全球方兴未艾 ,这种社团革命缘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失灵和市场的失灵。第三部门的兴起不是传统社会中的民间组织的复兴 ,而是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政府及市场的失灵进行纠正 ,也是对现代社会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就某种程度而言 ,第三部门的兴起缓解了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紧张关系 ,使价值理性回归成为可能。因此 ,第三部门的研究对转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性主义侵权法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至19世纪,已经是危机重重——脱离现实生活的法律表达,异化为与民众生活相分疏的工具理性,并使人们接受了法律的制度拜物教。至20世纪,侵权法法理学改变最初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开始接受哲学对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审核,转向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法学和实用主义法学,以社会责任论取代道义责任论,并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随着人类对法与正义关联认识的提升,侵权法通过对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观念的整合,接纳并建立了以保障人民生存权为主的重视分配正义的新的诠释论;随着德性伦理逐渐式微而规则或制度伦理的日益凸显,实践中社会正义观念在侵权法领域最终与个人正义观念发生融会。  相似文献   

11.
郭强 《创新》2007,2(2):98-101
过程哲学为过程理性提供了知识基础。过程哲学的“存在即过程和过程即创新”的思想,构成了过程理性的核心内容。提出过程理性的依据还在于过程思想的现实化、行动理性的结构化、生活本质的过程性以及理论实践的过程性特质。过程理性形成的要素在于过程意识的无意识化、过程行动的细节化以及过程管理的操作化。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rgues against ontology as an intelligible project for social theory. Ontological questions have proliferated in social thought in the past decades mainly as a way of recasting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questions about individuals/society and structure/agency. Far from being an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is form of reasoning has frequently brought confusion. This is demonstrated with detailed reference to a contribution from an ongoing debate, centred on the issue whether social structures are causally efficacious. I argue that the ontological project is mainly fuelled by a misconception of language and that, once this picture is exposed as incoherent, ontology loses its intelligibility.  相似文献   

13.
胡敏飞 《求是学刊》2005,32(2):77-81
对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准确定性是正确适用冲突规范的前提,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就定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文章采条文设计的形式,从立法、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定性及其依据进行了充分、深入的阐述,并认为,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定性依法院地法,法院地法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概念的,定性依与该涉外民商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外国法.  相似文献   

14.
熊德中 《创新》2013,(2):84-87
为了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法官说理义务。这需要从两方面贯彻实施:一方面,应当修正限制法官说理的司法政策,从而塑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当对判决书的样式做相应的调整,从以法官展示事实、适用法律为中心转向以说服当事人接受判决结果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16.
规则的普遍性与类比推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景辉 《求是学刊》2008,35(1):76-81
虽然现有围绕如何降低类比推理任意性的问题展开的研究非常之多.但是有关类比推理产生原因的讨论非常缺乏.如果不能有效地解说类比推理产生的原因,那么其他的讨论都会丧失牢固的基础.类比推理的运用来自于规则的普遍性之外的特例--潜在包含,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类比推理的重要性就在于规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o examine whether high moral reasoning competence of adolescents is associated with low levels of bullying, and to understand whether moral disengagement mediates or moderates this relationship, 925 German children ranging from 11 to 17 years of age (M = 14.18, SD = 1.21)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on moral reasoning competence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urveys at three different schools. The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bullying role, based on a peer‐nomination procedure.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moral reasoning competence negatively predicted whether a student took an aggressive role. Moral disengagement partially mediated this relationship. Corresponding effects for defenders and outsiders were not found. These results extend previous findings about the effect of moral reasoning on bullying in primary school.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ully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推理中的利益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仲衡 《求是学刊》2003,30(6):81-86
法律推理中的利益衡量是法官解决疑难案件的重要思维视角和思维方法,本文探讨了法律推理中利益衡量产生的司法实践条件和理论背景,分析了它的概念及运行过程,阐述了研究法律推理中的利益衡量问题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two studie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role of convers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young children's scientific reason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rformanc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specificity in questioning. Under nonspecific questioning, accurate reasoning was associated with both vocabulary comprehension and pragmatic ability whereas under specific questioning it was associated only with vocabulary comprehension.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conversational knowledge that is required for success on measures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